【出處】《綱目》
【拼音名】HúShíRén
【來源】為殼鬥科植物槲樹的種子。冬季果實成熟後采收,連殼鬥摘下,曬幹,除去殼鬥及種殼,取出種子,曬幹。放通風幹燥處。
【性味】《綱目》:"苦濕,平,無毒。"
【功能主治】
①《綱目》:"蒸煮作粉,澀腸止痢,功同橡子。"
②《現代實用中藥》:"治小兒佝僂病。"
【註意】桃可成《食物本草》:"小便淋澀者,不宜食之。"
【摘錄】《*辭典》
槲實仁《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HúShíRén
【來源】
藥材基源:為殼鬥科植物槲樹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QuercusdentataThunb.
采收和儲藏:冬季果實成熟後采收,連殼鬥摘下,曬幹,除去殼鬥及種殼,取出種子曬幹,置通風幹燥處。
【原形態】落葉喬木,高可達25m,樹皮暗灰色,有深溝;小枝粗壯,有槽,密被灰黃色星狀絨毛。葉互生;葉柄長2-5mm。密被棕色絨毛;托軒線狀披針形,長1.5cm;葉革質或近革質,倒卵形或長倒卵形,長10-30cm,寬6-20cm,先端漸鈍,基部耳形或窄楔形,邊緣有4-10對波狀裂片或粗齒,幼葉上面疏被柔毛,下面密被星狀絨毛,老葉下面絨毛,側脈4-10對。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序長約4cm,軸密被淺黃色絨毛,生於新枝葉腋,花被具灰白色絨毛,雄蕊8-10;雌花序長1-3cm,雌花數朵集生於幼枝上,子房3室,柱頭3。殼鬥杯形,包圍堅果1/2-2/3,連苞片徑達4.5cm,小苞片革質,窄披針形,長約1cm,張開或反卷,紅棕色,被褐色絲毛,內面無毛;堅果卵形或寬卵形,直徑1.2-1.5cm,高1.5-2.3cm,無毛,柱座高約3mm。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700m以下的山地陽坡,或與其他櫟類、櫸樹、馬尾松等混生,有時成純林。
資源分布: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
【性味】苦;澀;性平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澀腸止瀉。主腹瀉;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粉,每次0.5-1g.
【註意】姚可成《食物本草》:小便淋澀者,不宜食之。
【各家論述】
1.《綱目》:蒸煮作粉,澀腸止痢,功同橡子。
2.《現代實用中藥》:治小兒佝僂病。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