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BiēJiǎJiāo
【別名】別甲膠
【來源】爬行綱龜鱉目鱉科中華鱉Amydasinensis(Wiegmann),以背甲熬制成的膏入藥。
【生境分布】主產山東、河北。
【炮制】原料:鱉甲、阿膠、冰糖、黃酒、香油。先將鱉甲浸泡7天,清水洗刷後,取出下鍋煮和以上其它原料濃縮成膠,凝固後切成長條形小塊即得。
【功能主治】滋陰補血,潤肺消積。主治骨蒸潮熱,虛癆咳血,瘧疾痞塊,氣血血虧,閉經難產,濕痰流註。
【用法用量】2~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鱉甲膠《*辭典》
【出處】《衛生寶鑒》
【拼音名】BiēJiǎJiāo
【來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的背甲煎熬而成的膠塊。
【制法】取漂凈鱉甲,置鍋中加水煎取膠汁,約煎3~5次,至膠汁充分煎出為度,將各次煎汁,過濾合並(或加明礬粉少許),靜置後濾取清膠汁,再用文火加熱,不斷拌攬,濃縮(或加適量黃酒、冰糖)成稠膏狀,傾入凝膏槽內,俟其自然冷凝。取出切成小塊,陰幹。
【功能主治】
滋陰,補血,退熱,消瘀。治陰虛潮熱,久瘧不愈,癥瘕瘧母,痔核腫痛。
①《中國醫學大辭典》:"補肝陰,清肝熱。治勞瘦骨蒸,往來寒熱,溫瘧,瘧母,腰痛,脅堅,血瘕,痔核,婦人經閉,產難,小兒驚癇,斑痘,腸癰,瘡腫。"
②《現代實用中藥》:"滋陰補血,為滋養解熱上血藥。"
③《四川中藥誌》:"滋陰補血,潤肺消結。治虛勞咳血,肛門腫痛,濕痰流註,肺結核潮熱。"
【用法用量】開水或黃酒化服,1~3錢。
【註意】脾虛食減便溏及孕婦忌服。
【摘錄】《*辭典》
鱉甲膠《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衛生寶鑒》
【拼音名】BiēJiǎJiāo
【英文名】Soft-shelledTurtleshellglue,glueoffresh-waterturtleshell
【來源】
藥材基源:為鱉科動物中華鱉或山瑞鱉的背甲煎熬而成的膠塊。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rionyxsinensis(Wiegmann)2.TrionyxsteindachneriSiebenrock
【原形態】
1.中華鱉,體呈橢圓形或近卵圓形,成體全長約30-40cm。頭尖,吻長,形成吻突呈短管狀;鼻孔位於吻突前端,上下頜緣覆有角質硬鞘,無齒,眼小;瞳孔圓表,鼓膜不明顯,頸部可長達70mm以上,頸基部無顆粒狀疣,頭、頸可完全縮入甲內。背腹甲均無角質板而被有革質軟皮,邊緣具柔軟的較厚的結締組織,谷稱裙邊。背面皮膚有突起小疣,成縱行棱起,背部中央稍凸起,椎板8對,肋板8對,無臀板,邊緣無緣板相連。背部骨片沒有完全骨質化,肋骨與肋板愈合,其末端突出於肋板外側。四肢較扁平,前肢5指;內側三指有外露的爪;外側二指的爪全被皮膚包裹而不外露,後肢趾爪生長情況亦同,指、趾間具蹼而發達。雄性體較扁而尾較長,末端露出於裙邊;雌性尾粗短,不露出裙邊。泄殖肛孔縱裂。頭頸部上面橄欖綠色,下面黃色,下頜至喉部有黃色斑紋,兩眼前後有黑紋,眼後頭頂部有10余個黑點。體背橄欖綠色或黑棕色,具黑斑,腹部肉黃色,兩側裙邊處有綠色大斑紋,近尾部有兩團豌豆大的綠色斑紋。前肢上面橄欖綠色;下面淡黃色,後肢上面色較淺。尾部正中為橄欖綠色,余皆為淡黃色。
2.山瑞鱉,體近圓形,當體重9kg時,長、寬達36cm×21cm,體重大者可達20kg。體背隆起,皮膚粗糙,體背、邊緣、頸基部、四肢及尾部均有大小不等的肉質喜釘狀突起;體後部的鼓釘更大而密。邊緣內質裙邊甚為肥厚。四肢粗壯,側扁。尾短,略呈扁圓錐形,基部寬,末端尖。體灰黑色、墨綠色、紫黑色或黑青蓮色。頭、四肢烏黑色或墨綠色。腹面烏黑色帶紫,具深色斑塊。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活於湖泊、河流、池塘及水庫等水域。
2.生活在山區的河流、溪、潭中。
資源分布:1.除新疆、寧夏、青海、西藏等地未見報道外,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
2.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呈扁方塊狀,長約3cm,寬約2cm,厚約5mm,表面棕褐色,具凹紋,光亮,半透明。質堅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肯光澤。氣腥,味微甜。
【性味】味鹹;性微寒
【歸經】肺;肝;腎經
【功能主治】滋陰退熱;軟堅散結。主陰虛潮熱;虛勞咳血;久瘧;瘧母;痔核腫痛;血虛經閉
【用法用量】內服:開水或黃酒化服,3-9g;或入丸劑。
【註意】脾胃虛寒,食減便溏者及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中國醫學大辭典》:補肝陰,清肝熱。治勞瘦骨蒸,往來寒熱,溫瘧,瘧母,腰痛,脅堅,血瘕,痔核,婦人經閉,產難,小兒驚癇,斑痘,腸癰,瘡腫。
2.《現代實用中藥》:滋陰補血,為滋養解熱止血約。
3.《四川中藥誌》:滋陰補血,潤肺消結。治虛勞咳血,肛門腫痛,濕痰流註,肺結核潮熱。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