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川芎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ChuānXiōnɡ

【英文名】RHIZOMACHUANXIONG

【別名】芎藭、小葉川芎

【來源】本品為傘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或LigusticumwallichiiFranch.)的幹燥根莖。夏季當莖上的節盤顯著突出,並略帶紫色時采挖,除去泥沙,曬後炕幹,再去須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狀莖呈不規則的結節狀拳形,結節頂端有莖基團塊,外皮黃褐色,有香氣。莖常數個叢生,直立,上部分枝,節間中空,下部節明顯膨大成根狀,易生根。葉互生,二至三回羽狀復葉。夏季開花,復傘形花序頂生,雙懸果卵圓形,5棱,有窄翅,背棱中有油管1個,側棱中有2個,結合面有4個。

【性狀】本品為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直徑2~7cm。表面黃褐色,粗糙皺縮,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凹陷的類圓形莖痕,下側及輪節上有多數小瘤狀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散有黃棕色的油室,形成層呈波狀環紋。氣濃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皮層狹窄,散有根跡維管束,其形成層明顯。韌皮部寬廣,形成層環波狀或不規則多角形。木質部導管多角形或類圓形,大多單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纖維束。髓部較大。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油室,類圓形、橢圓形或形狀不規則,淡黃棕色,靠近形成層的油室小,向外漸大;薄壁細胞中富含澱粉粒,有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晶體,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

粉末淡黃棕色或灰棕色。澱粉粒較多,單粒橢圓形、長圓形、類圓形、卵圓形或腎形,直徑5~16μm,長約21μm,臍點點狀、長縫狀或人字狀;偶見復粒,由2~4分粒組成。草酸鈣晶體存在於薄壁細胞中,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直徑10~25μm。木栓細胞深黃棕色,常多層重疊,表面觀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見油室碎片,分泌細胞壁薄,含有較多的油滴。導管主為螺紋導管,亦有網紋及梯紋導管,直徑14~50μm,有的螺紋導管增厚壁互相聯結,似網狀螺紋導。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時,時時振搖,靜置,取上清液1ml,揮幹後,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與甲醇飽和的氫氧化鉀溶液2滴,顯紅紫。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醋酸乙酯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川芎對照藥材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炮制】除去雜質,分開大小,略泡,洗凈,潤透,切薄片,幹燥。

【性味】辛,溫。

【歸經】歸肝、膽、心包經。

【功能主治】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癥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3~9g。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防蛀。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川芎《*辭典》

【出處】《湯液本草》

【拼音名】ChuānXiōnɡ

【英文名】RHIZOMACHIUANXIONG

【別名】山鞠窮(《左傳》),芎藭(《本經》),香果(《吳普本草》),胡藭(《別錄》),馬銜芎藭(陶弘景),雀腦芎,京芎(《本草圖經》),貫芎((珍珠囊》),撫芎(《丹溪心法》),臺芎(《本草蒙筌》),西芎(《綱目》)。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莖。平原栽培者以小滿後4~5天收采為佳,山地栽培者多在8~9月采收。將根莖挖出,除凈莖葉及泥沙,洗凈,曬幹或烘幹,再用撞籠撞去須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地下莖呈不整齊的結節狀拳形團塊。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縱直溝紋。葉互生,2~3回單數羽狀復葉,小葉3~5對,邊緣又作不等齊的羽狀全裂或深裂,裂片先端漸尖,兩面無毛,僅脈上有短柔毛;葉柄長9~17厘米,基部成鞘抱莖。復傘形花序生於分枝頂端,有短柔毛;總苞和小總苞片線形;花小,白色;萼片5,線形,有短柔毛;花瓣5,橢圓形,先端全緣,而中央有短尖突起,向內彎曲;雄蕊5,與花瓣互生,花藥橢圓形,2室,縱裂,花絲細軟,伸出於花瓣外;雌蕊子房下位,2室,花柱2。雙懸果卵形。

【生境分布】分布四川、貴州、雲南一帶,多為栽培。主產四川(灌縣、崇慶)。雲南亦產,稱作"雲芎"。

【性狀】根莖呈不整齊結節狀拳形團塊,長4~8厘米,直徑4~6厘米。表面深黃棕色,有明顯結節狀起伏輪節,上側有很多圓形或卵圓形的莖痕,直徑5~15毫米,作凹窪狀,下側及輪節上有眾多根痕,作小瘤狀隆起。質堅實,斷面類黃色,形成層呈明顯環狀,隨處散有黃色小油點。有特異清香氣味苦。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細胞。皮層狹窄,散有根跡維管束,其形成層明顯。韌皮部寬廣。形成層環波狀或不規則多角形。木質部導管多角形或類圓形,大多單列或排成"V"形,偶有木纖維束。髓部較大。薄壁組織中散有多數油室,類圓形、橢圓形或形狀不規則,淡黃棕色,靠近形成層的油室小,向外漸大;薄壁細胞中富含澱粉粒,有的薄壁細胞中含草酸鈣晶體,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粉末淡黃棕色或灰棕色。澱粉粒較多,單粒橢圓形、長圓形、類圓形、卵圓形或腎形,直徑5~16μm,長約21μm,臍點點狀、長縫狀或人字狀;偶見復粒,由2~4分粒組成。草酸鈣晶體存在於薄壁細胞中,呈類圓形團塊或類簇晶狀,直徑10~25μm木栓細胞深黃棕色,常多層重疊,表面觀呈多角形,壁薄。油室多己破碎,偶可見油室碎片,分泌細胞壁薄,含有較多的油滴。導管主為螺紋導管,亦有網紋及梯紋導管,直徑14~50μm,有的螺紋導管增厚壁互相聯結,似網狀螺紋導管。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5ml,放置10小時,時時振搖,靜置,取上清液1ml,揮幹後,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與氫氧化鉀的甲醇飽和溶液2滴,顯紅紫色。

(3)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揮幹,殘渣加醋酸乙酯2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

另取川芎對照藥材溶液。

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正己烷-醋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

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

【炮制】川芎: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曬晾,悶潤後切片,幹燥。酒川芎:取川芎片用黃酒噴灑均勻,稍悶,置鍋內炒至微焦為度,取出放涼(每川芎片100斤,用黃酒12斤8兩)。

【性味】

辛,溫。

①《本經》:"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黃帝、岐伯、雷公:辛,無毒,香。扁鵲:酸,無毒。李氏:生溫,熟寒。"

③《唐本草》:"味苦辛。"

④《本草正》:"味辛微甘,氣溫。"

【歸經】

入肝、膽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厥陰經、少陽經。"

②《藥品化義》:"入肝、脾、三焦三經。"

【功能主治】

行氣開郁,法風燥濕,活血止痛。治風冷頭痛旋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閉,難產,產後瘀阻塊痛,癰疽瘡瘍。用於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痹痛。

①《本經》:"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

②《別錄》:"除腦中冷動,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

③陶弘景:"齒根出血者,含之多瘥。"

④《藥性論》:"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內冷痛。"

⑤《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

⑥《醫學啟源》:"補血,治血虛頭痛。"

⑦王好古:"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

⑧《綱目》:"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郁。"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註意】

陰虛火旺,上盛下虛及氣弱之人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白芷為之使。惡黃連。"

②《品匯精要》:"久服則走散真氣。"

③《本草蒙筌》:"惡黃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黃連。反藜蘆。"

④《本草經疏》:"凡病人上盛下虛,虛火炎上,嘔吐咳嗽,自汗、易汗、盜汗,咽幹口燥,發熱作渴煩躁,法並忌之。"

⑤《本草從新》:"氣升痰喘不宜用。"

⑥《得配本草》:"火劇中滿,脾虛食少,火郁頭痛皆禁用。"

【附方】

①治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痛,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煩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風攻疰,太陽穴疼,及感風氣:薄荷葉(不見火)八兩,川芎、荊芥(去梗)各四兩,香附孑(炒)八兩(別本作細辛去蘆一兩),防風(去蘆)一兩半,白芷、羌活、甘草(爁)各二兩;上藥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茶清調下,常服頭目清。(《局方》川芎茶調散)

②治偏頭疼:京芎細銼,酒浸服之。(《鬥門方》)

③治首風旋暈,眩急,外合陽氣,風寒相搏,胃膈痰飲,偏正頭疼,身拘倦:川芎一斤,天麻四兩。上為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下,食後。(《宣明論方》川芎丸)

④治風熱頭痛:川芎一錢,茶葉二錢。水一鐘,煎五分,食前熱服。(《簡便單方》)

⑤治妊娠腹中痛(胞阻):芎勞二兩,阿膠二兩,甘草二兩,艾葉三兩,當歸三兩,芍藥四兩,幹地黃六兩。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納膠令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作。(《金匱要略》膠艾湯)

⑥治婦人妊孕五七月,因事築磕著胎,或子死腹中,惡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用此藥探之,若不損則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損立便逐下:當歸六兩(洗,去,切,焙幹,秤)、川芎四兩(洗)。上粗末,每服二錢,水一小盞,煎令泣泣幹,酒一大盞,止一沸,去渣,溫服,口噤灌之,如人行五、七裏再進,不過三服便生。(《本事方》佛手歌)

⑦治產後血暈:當歸一兩,川芎五錢,荊芥穗(炒黑)二錢。水煎服。(《奇方類編》)

⑧治產後心腹痛:川芎(洗,銼)、桂心(不見火,銼)、木香(銼,懷幹)、當歸(去蘆須,洗,銼,焙)、桃仁(去皮、尖並雙仁,炒黃)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酒調下,如不欲飲酒,即用水一盞,藥末二錢,煎至七分,帶熱服。(《衛生家寶方》川芎散)

⑨治新產塊痛:當歸八錢,川芎三錢,桃仁十四粒(去皮,尖,研),黑姜五分,炙草五分.用黃酒、童便各半煎服。(《傅青主男女科》生化湯)

⑩治小兒腦熱,好閉目,太陽痛或目赤腫:川芎、薄荷、樸硝各二錢,為末,以少許吹鼻中。(《全幼心鑒》)

【臨床應用】治療心絞痛:取川芎、紅花各等分,制成片劑(每12片含川芎、紅花生藥各5錢),每次4片,日服3次。4~6周為一療程。治療84例(其中10例全程加葛根黃酮片,每日3次,每次20毫克;2例於用藥2周開始加服乳沒片),結果顯效9例,改善57例,基本無效17例,加重1例。據觀察,病情的輕重與療效無明顯關系;加服葛根黃酮及乳沒片者,療效未見提高;服藥後對血脂質影響不大。60例躍服用硝酸甘油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停用者20例,減量者15例,部分病例的心電圖顯示好轉。

【摘錄】《*辭典》

川芎《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湯液本草》

【拼音名】ChuānXiōnɡ

【英文名】SzechuanLovageRhizome,RhizomeofSzechuanLovage

【別名】山鞠窮、芎藭、香果、胡藭、馬銜、芎藭、雀腦芎、京芎、貫芎、撫芎、臺芎、西芎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gusticumchuanxiongHort.[L.wal-lichiiauct.nonFranch.]

采收和儲藏:栽後第2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挖出根莖,抖掉泥土,除去莖葉,炕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40-70cm。全株有濃烈香氣。根莖呈不規則的結節狀拳形團埠,下端有多數須根。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縱直溝紋。莖下部的節膨大成盤狀(俗稱苓子),中部以上的節不膨大。莖下部葉具柄,柄長3-10cm,基部擴大成鞘;葉片輪廓卵狀三角形,長12-15cm,寬10-15cm,三至四回三出式羽狀全裂,羽片4-5對,卵狀披針形,長6-7cm,寬5-6cm,末回裂片線狀披針形至長卵形,長2-5mm,寬1-2mm,頂端有小尖頭,僅脈上有稀疏的短柔毛;莖上部葉漸簡化。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總苞片3-6,線形,長0.5-2.5cm;傘輻7-20,不等長,長2-4cm;小傘形花序有花10-24;小總苞片2-7,線形,略帶紫色,被柔毛,長3-5mm;萼齒不發育;花瓣白以,倒卵形至橢圓形,先端有短尖狀突起,內曲;雄蕊5,花藥淡綠色;花柱2,長2-3mm,向下反曲。幼果兩側扁壓,長2-3mm,寬約1mm;背棱槽內有油管1-5,側棱槽內有油管2-3,合生面有油管6-8。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為著名栽培中藥材,未見野生。

資源分布:主要栽培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蘇、陜西、甘肅等地均有引種栽培。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環境,稍能耐旱,怕蔭蔽和水澇。適宜在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沙質壤土上栽培,不宜在過沙的冷砂土或過於粘重的黃泥,白鱔泥、下濕田等處種植,忌連作。

栽培技術用地上莖的莖節(苓子)繁殖,分育苓和栽種。育苓:先海拔1000m以上的山區培育,於2月上旬挖出壩川芎根莖(稱撫芎),除去泥土、須根或莖葉,按行株距(25-30)cm×(15-20)cm開穴,深約6cm,每穴放撫芎1枚,芽頭向上,壓實,覆土3cm,每1hm2用撫芎2250-3750kg。苗高10cm左右時間苗,每穴留壯苗8-10株,中耕除草2-3次,追肥1-2閃,7月下旬莖節膨大略帶紫色時挖取全株,割下根莖(幹後供藥用),將莖桿捆成小束,施室內或陰涼處,8月上旬取莖中部按節切成3-4cm小段,提供壩地做種用。栽種:於8月上、中旬,按行株距(25-30)cm×20cm開溝,深2-3cm,將苓子平施溝內,芽向上埋入土中,用堆肥或土糞掩蓋,再用稻草稀覆畦面。冷涼地區可就地育苓,7月中旬,直接用收獲的川芎地上莖作種,就地選陰涼濕潤地方育苓,方法與山區育苓相同。

田間管理齊苗時,揭去蓋草,缺苗時應補苗。入冬進培土保護根莖越冬,次年返青時追肥混合施用。培土後要施1次廄肥或幹肥。

病蟲害防治根腐病,發現病株立即拔除,含有中燒毀;與禾本科作物輪作。白粉病,用石硫合劑功甲基托布津或粉銹寧藥劑防治。葉枯病,常在5-7月發生,可用25%粉銹寧1000倍液噴霧。此外,還有菌咳病等為害。川芎莖節蛾,育苓階段用80%敵百蟲100-150倍水溶液噴霧,並註意著重防治第1代二齡前幼蟲,平原地區前用5:5:100的煙筋、楓楊葉和水,共泡數日後浸苓子12-24h。還有地老虎、種蠅等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根莖為不規則結節狀拳形團塊,直徑1.5-7cm。表面黃褐色至黃棕色,粗糙皺縮,有多數平行隆起的輪節;頂端有類圓形凹窩狀莖痕,下側及輪節上有多數細小的瘤狀根痕。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灰黃,具波狀環紋形成層,全體散有黃棕色油點。香氣濃郁而特殘,味苦,辛,微回甜,有麻舌感。

以個大飽滿、質堅實、斷面色黃白、油性大、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為10余列木栓細胞。皮層狹窄。韌皮部寬廣,散有根主跡維管束。形成層環波狀或不規則多角形。木質部不規則多角形。木質部導管多角形或類圓形,大多單列或排成“V”開,偶有木纖維束。髓部較大。薄壁組織散有多數油室,類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淡橫棕色,近形成層的油室小。薄壁細胞富含澱粉粒,有的含草酸鈣結晶。

粉末特征:淡黃棕色或灰棕色。①澱粉粒單粒橢圓形、長圓形、類圓形、卵圓形或腎形,直徑5-16μm。長約21μm,臍點點狀、長縫狀或人字狀;復粒由2-4粒組成。②草酸鈣結晶呈類圓形團塊或圓簇狀,直徑10-25μm。③木栓細胞深黃棕色,常多層重疊,表面觀呈多角形,壁薄。④油室多破碎,分泌細胞含有較多的油滴。⑤導管多為螺紋導管,有的螺紋導管增厚壁相互聯結,億網狀螺紋導管。亦有網紋、梯紋及具緣孔導管,直徑14-50μm。

【化學成份】含川芎嗪(chuanxiongzine)即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黑麥草堿或含川哚(perlolyrine)即1-(5-羥甲基-2-呋喃基)-9h-吡啶並[3,4-b]吲哚[1-(5hydroxymethyl-2-furyl)-9H-pyrido[3,4-b]indole][1],槁本內酯(ligustilide),川芎萘呋內酯(wallichilide),3-亞丁基苯酞(3-butylideniphthalide),3-亞丁基-7-羥基苯酞(3-butylidene-7-hydroxyphthalide)[2],丁基苯酞(butylphthalide)[3],(3S)-3-正丁基-4-羥基苯酞[(3S)-3-butyl-4-hydroxyphthalide]即(3S)-川芎酚((3S)-chunxiongol)[4],3-正丁基-3,6,7-三羥基-4,5,6,7-四氫苯酞(3-n-bntyl-3,6,7-trihydroxy-4,5,6,7-tetrahydrophthalide)[5],新川芎內酯(neocin-dilide),洋川芎內酯(senkyunolide)[3],洋川芎內酯(senkyunolide)B、C、D、E、F、G、H[即順-6,7-二羥基槁本內酯(cis-6,7-dihydrox-yligustilide)]、Ⅰ[即反-6,7-羥基槁本內酯(trans-6,7-dihydrox-yligustilide)]、J[4]、K、L、M[6]、N[4]、O、P[8]、(E)-洋川芎內酯[(E)-senkyunolide]E[4],洋川芎醌(senkyunone),2-甲氧基-4-(3-甲氧基-1-丙烯基)苯酚(2-methoxy-4-(3-mnethoxy-1-propenyl)pheneol),2-戊酰基-苯甲酯[2-(1-oxopentyl)-benzoicacidmethylester][8],5-羥甲基-6-內-3-甲氧基-4-羥苯基-8-氧雜雙環[3.2.1]辛-3-烯-2-酮[5-hydroxymethyl-6-endo-3-methoxy-4-hydroxyphenyl-8-oxa-bicyclo(3。2。1)-oct-3-one][5],4-羥基-3-甲氧基苯已烯(4-hydroxy-3-methoxystyrene),1-羥基-1-(3-甲氧基-4-羥苯基)已烷[1-hydroxy-1-(3-methoxy-4-hydroxyphenyl)ethane]4-羥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acid)、香草酸(vanillicacid),咖啡酸(coffeic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acid)[9],阿魏酸(ferulicacid),大黃酚(chrysophanicacid),瑟丹酮酸(sedanonicacid),L-異亮氨酰-L-纈氨酸酐(L-isoleucyl-L-valineanhydride),L-纈氨酰-L-纈氨酸酐(L-valyl-L-valincachydride),黑麥草堿(perlolyrine),川芎酚,脲嘧啶(uracil),鹽酸三甲胺(trimethylamine-HCL),氯化膽堿(chloinechloride),棕櫚酸(palmiticacid),香草醛(vanillin),1-酰-β-哢啉(1-acetyl-β-carbo-line)[10],匙葉案油烯醇(spathule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亞油酸(linoleicacid),二亞油酸棕櫚酸甘油酯(dilinoylpalmitoylglyceride)及蔗糖(sucrose)等[11]。

【藥理作用】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川芎有明顯的鎮靜作用。川芎揮發油少量時對動物大腦的活動具有抑制作用,而對延腦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及脊髓反射中樞具有興奮作用。川芎煎劑分別給大、小鼠ig均能抑制其自發活動,使戊巴比妥鈉引起的小鼠睡眠時間延長,並能對抗咖啡因(20mg/kg)的興奮作用。但不能對抗戊四氮所致的大鼠驚厥。用川芎煎劑25-50g/kg灌胃,能抑制大鼠的自發活動,對小鼠的鎮靜較大鼠更明顯;它還能延長戊巴比妥的睡眠時間,但不能拮抗咖啡因的興奮,也不能防止五甲烯四氮唑、可卡因的驚厥或致死作用。日本產川芎的揮發油部分對動物大腦的活動具有抑制作用,而對延腦的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及脊髓反射具有興奮作用,劑量加大,則皆轉為抑制。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2.1對心臟的作用川芎煎劑對離體蟾蜍和蛙心臟,在濃度在1O-5-10-4時使收縮振幅增大、心率稍慢。按Englmann氏法試驗,川芎20或30g/kgig,也使在位蛙心振幅增大、心率減慢;以40g/kgig,則可使蛙心停搏。川芎嗪iv對麻醉犬也有強心作用,伴有心率加快。去迷走神經的心臟,對川芎嗪仍有明顯反應。椎動脈註入較大劑量川芎嗪,其心血管作用不明顯。預先給於心得安或利血平化,可完全消除川芎嗪對心臟的作用,因此川芎嗪對心臟的作用,可能是通過交感神經間接興奮心臟B受體所致。給麻醉犬靜脈滴註川芎嗪1,2和4mg/(kg.分鐘),連續10分鐘,動物出現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加強,血管擴張。這些作用隨劑量的增加mm),連續10分鐘,動物出現心率加快,心肌收縮力加強,血管擴張。這些作用隨劑量的增加而加強。滴註lmg/(kg,分鐘)時,心率、LVP和dp/dtmax增加,2mg/(kg.分鐘)時,心率、LVP、dp/dtmax及冠脈血流明顯增加。劑量增至4mg/(kg.分鐘)時,除上述指標明顯增加外,還出現LVEDP、CI,心肌氧耗和腦血流增加,冠狀動脈和腦血管阻力及總外周阻力降低。給清醒高血壓犬滴註川芎嗪4mg/(kg.分鐘)及1次iv20mg/kg也可引起心率加速。心得安(ivl-2mg/kg)能對抗川芎嗪對麻醉和清醒犬的這些作用,而利血平則不能完全對抗川芎嗪的作用。有報道川芎嗪對離體豚鼠灌流心臟產生劑量依賴性抑制心肌收縮與增加冠動脈流量。Iv川芎嗪10mg/kg後,1-5分鐘內明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氧攝取率與CBF。Iv川芎嗪5mg/kg,5分鐘時,CBF增加14±15ml/分鐘,使每100g心肌耗氧量增加1.0±0.7ml/分鐘,均有顯著意義。對麻醉開胸犬,iv川芎嗪10mg/kg可降低血壓、外阻與左室做功,增加LVSP、±LVdp/dtmax、心率與心肌耗氧量。川芎嗪iv家兔可使缺血心肌免受再灌註的損傷,其作用可能與活血化瘀,增加冠脈流量,降低心肌氧耗,改善心肌代謝作用有關。川芎哚150mg/kg給於家兔ig,15分鐘後,iv腦下垂體後葉素(Pit)1.5單位/kg(30s註完),ivPit後普遍產生急性心肌缺血,心電圖表現為T波峰值顯著升高。用藥組T波增高程度明顯低於對照組,有非常明顯的對抗Pit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缺氧作用。

2.2對冠脈循環的作用川芎水提液及其生物堿能擴張冠狀和血管,增加冠脈血流量,改善心肌缺氧狀況。麻醉犬iv川芎嗪後,冠脈及腦血流量增多,冠脈、腦血管及外周阻力降低。川芎嗪也能明顯增加大鼠的心輸出量,降低外周阻力,並降低肺血管阻力。用同位素86Rb示蹤法,發現大劑量川芎哚也能顯著增加清醒小鼠的冠脈血流量,提示能改善心肌代謝,從而緩解心肌缺血等癥狀。川芎嗪iv的藥物動力學研究表明。川芎嗪主要分布於血流豐富的大循環和組織。對血管平滑肌具有解痙作用;對由腎上腺或氯化鉀引起的血管痙攣有緩解作用;能明顯降低麻醉犬冠脈阻力和肺動脈高壓。川芎嗪可顯著降低離體大鼠肺動脈環對去甲腎上腺素的反應性;舒張肺動脈並呈劑量依賴關系;促進肺動脈合成釋放PGI2,消炎痛可顯著抑制川芎嗪舒張肺動脈與促進PGI2合成釋放的作用。用放免和血小板聚集試驗測定川芎嗪對體外培養人血管內皮細胞的影響。結果川芎嗪有使內皮細胞分泌PGI2增高的作用。用133xe吸入法測定表明,川芎嗪有明顯的增加家兔腦血流量的作用。在用藥後10分鐘,灰質血流量稍見增加,而左右大腦白質則分別增加112.19%和124.72%。增加腦血流量的作用較罌粟堿強,且作用時間亦較長。川芎哚ip給於小鼠,不同時間內對冠脈血流量均有一定的增加作用,給藥後10分鐘能使心肌攝取86Rb量明顯增加,15分鐘時出現峰值(P<0.001),30分鐘時攝取量有所下降。高劑量組(30mg/kg)比低劑量組(15mg/kg)的作用更明顯,而且作用時間也較長。同時30mg/kg組在給藥15分鐘時心肌攝取量增加率比潘生丁組高18.11%(P<0.05),表明川芎哚較潘生丁對冠脈血流量有顯著的增加作用。

2.3對外周血管與血壓的作用川芎、川芎總生物堿和川芎嗪能使麻醉犬血管阻力下降,使腦、股動脈及下肢血流量增加。川芎生物堿、酚性部分和川芎嗪能抑制氯化鉀與腎上腺素對家兔離體胸主動脈條的收縮作用。川芎浸膏、水浸液、乙醇水浸液、乙醇浸出液和生物堿對犬、貓、兔等麻醉動物,不論im或iv均有顯著而持久的降壓作用。水浸液給腎型高血壓犬或大鼠ig,亦有明顯降低壓作用。麻醉犬冠狀動脈或iv川芎制劑均可使血管阻力降低,血壓下降。給家兔iv川芎嗪可見腸系膜微循環血流速度和微血管開放數目增加。川芎嗪對金黃地鼠去甲腎上腺素造成的微循環障礙不論在口徑、流速、流量及毛細管數等方面均有明顯改善,其中對微動作用最明顯。用3H標記示蹤,經小鼠尾iv註入,在8分鐘時,3H-川芎嗪可較多透過血腦屏障,並達到高峰,表明大腦是川芎嗪的重要靶器官之一。川芎嗪20mg/kg可使麻醉貓血壓降低(P<0.01)。40mg/kg可降低血壓和抑制心肌收縮性。80mg/kg可使血壓下降,心臟功能顯著受抑,並致心律失常。以不同給藥途徑,不同劑量的川芎嗪,對各種動物(貓、兔和大鼠)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降壓作用。其降壓作用與異搏定相似,但較弱。可能是由於直接擴張血管引起的降壓作用。大鼠iv川芎嗪能抑制由急、慢性缺氧導致的肺動脈升壓反應,對右室內壓最大變化速度(±dp/dtmax)無明顯影響,提示其既能擴張肺血管,又能保護心臟功能,是一種抗缺氧性肺動脈高壓的藥物。給失血性休克家兔註入適量的川芎嗪,可使背主動脈血流量增加,從肺、小腸的幹、濕重比表明內臟血管內液體移至組織間的量明顯減少,提示川芎嗪能改善外周血流狀況而不降低血壓。川芎的水浸劑能降低動物的血壓,但作用較弱。對麻醉動物(犬、貓及兔)靜脈註射,降壓作用較明顯,肌肉註射亦可引起降壓。其揮發油部分無降壓作用,醇提取物作用短暫,水浸劑則較顯著而持久。在漫性試驗中,對腎型高血壓的犬(在形成2個月後)及大鼠,川芎水浸劑口服4克/公斤/日,可使血壓降低20mm汞柱左右。對考的松型高血壓大鼠,川芎水浸劑雖有降壓作用,但血壓回升較快;對犬的原發性高血壓則無效。對形成腎型高血壓已1年左右的犬,單用川芎,降壓作用不明顯,但可加強利血平(0.005-0.01mg/公斤)的降壓作用,如利血平的劑量過小(0.003mg/公斤),川芎即不能表現出加強作用。日本產川芎揮發油對心臟微呈麻痹,對周圍血管有直接擴張作用。

2.4對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血液粘滯度的影響川芎嗪延長在體外ADP誘導的血小板凝聚時間,對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川芎嗪影響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形成可能是通過調節TXA2/PGI2之間的平衡,川芎嗪抑制TXA2的合成,發現在富含血小板血漿中,加入川芎嗪後TXA2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受到顯著抑制。通過放射薄層掃描、放射自顯影和放免測定表明:川芎嗪主要抑制TXA2合成酶,作用呈量效關系,即劑量越大抑制作用越強。還對抗TXA2樣物質的活性,抑制花生四烯酸、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丙二醛生成,而對環氧化酶活性和PGI2活性無影響,且能增強PGI2樣物質對家兔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應用酶標免疫測定及放免測定法測定了急性實驗性腦缺血大白兔腦缺血前後血漿中B-血栓球蛋白(B-TG)、血小板因子4(PF4)、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a(6-酮-PGF1a)含量的變化。發現腦缺血後血漿中B-TG、PF4和B2和含量顯著升高(P<0.01=,而6-酮PGF1a的含量無明顯變化。經耳iv川芎註射液1.0ml(相當生藥0.2g),每日1次,共14日,能明顯地抑制血漿中B-TG、PF4和TXB2含量的變化(P<0.01=,並使血漿中6-酮-PGF1a的含量有所升高(P<0.05=。提示川芎能有效地抑制腦缺血時體內血小板的激活,糾正循環血中TXA2-PGI2的平衡失調。川芎嗪能使血小板中AMP含量升高近1倍,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並抑制血小板釋放反應。活化細胞膜上的鈣泵,使血小板內Ca2+濃度降低,阻斷Ca2+對血小板激活和PG代謝,提示川芎嗪有類似鈣拮抗劑。在動物細胞中,含肌醇的磷脂包括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肌醇-4-磷酸(PIP)和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IP2)3種,主要存在細胞膜上。PI在PI激酶催化下可發生磷酸化生成PIP,再在PIP激酶作用下進一步磷酸化生成PIP2。目前已公認PIP2是肌醇三磷酸(IP3)和1,2-二酰基甘油(DG)兩個第二信使的前體,PIP2水平的降低,必將影響這兩個第二信使的產生,從而影響胞內信息的傳遞。IP3和DG的協同作用可導致血小板的分泌與聚集。已知血小板中20K蛋白質是肌球蛋白輕鏈,此多肽的磷酸化可促進肌球蛋白聚合,並與肌動蛋白微絲相結合,從而參與血小板聚集,川芎嗪能降低血小板中PIP2水平,又抑制20K蛋白質磷酸化,其半數抑制濃度(IC50)分別為40umol/L和110umol/L。川芎的其它藥理作用亦可能與此有關。川芎嗪治療某些血栓性疾病有一定的效果。因為血小板與血栓形成關系密切。近年來,對白細胞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亦逐漸受到重視。有報道凝血酶可誘導淋巴細胞聚集。曾用電鏡觀察到血栓性疾病患者血液中存在白細胞-血小板聚集體。動物實驗表明凝血酶可引起單個核細胞-血小板聚集,提示白細胞可能與血小板一樣,在血栓形成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實驗還表明,川芎嗪對凝血酶誘導的單個核細胞-血小板聚集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呈劑量效應關系。而當歸、丹參酮ⅡA等血小板聚集抑制劑則對凝血酶誘導的單個核細胞-血小板聚集無影響,提示川芎嗪的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特異性。但考慮到凝血酶誘導的單個核細胞-血小板聚集是一種Ca2+依賴性過程,而川芎嗪具有Ca2+通道阻滯作用,因此川芎嗪是否是通過阻滯Ca2+向細胞內流而起作用值得考慮研究。本品所含的阿魏酸亦有明顯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iv後能抑制ADP和膠原誘發的血小板聚集。阿魏酸還能抑制血小板TXA2的釋放,對其活性有直接的拮抗作用,而不影響動脈壁PGI2的生成,且對PGI2活性有增強作用。阿魏酸能使血小板內cAMP含量升高,從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家兔耳緣靜脈給於0.4%川芎嗪2mg/kg,能明顯降低全血粘度(WBV)和改善紅細胞的變形性(ED),ED能力的改善可能與細胞膜的柔韌性有關,並與細胞內的代謝有密切關系。川芎嗪有提高紅細胞和血小板表面電荷,降低血粘粘度,改善血液流變作用。還發現川芎嗪有尿激酶作用,可直接激活纖溶酶原,但無纖溶活性。川芎哚可使小鼠血漿中cAMP含量增高,故能導致影響細胞代謝,增加生理功能等作用。

3.對平滑肌的作用川芎浸膏的10%水溶液對妊娠家兔離體子宮,微量時能刺激受孕子宮,使其張力增高,收縮增強,終成攣縮;大量則反使子宮麻痹而收縮停止。用川芎浸膏連續註射妊娠大鼠和家兔,結果胎仔壞死於子宮中,但不墜下,故推論胎仔的壞死可能由於動物子宮受川芎的作用引起攣縮而影響胎仔營養所致。川芎浸膏小量能抑制離體家兔或豚鼠小腸,大量則可使小腸收縮完全停止。川芎中所含的阿魏酸與中性成分(?-Lactone)對平滑肌有抗痙作用。川芎生物堿,阿魏酸及川芎內酯都有解痙作用,而槁本內酯則是解痙的主要成分。給豚鼠ip0.14ml/kg槁本內酯能緩解組胺與乙酰膽堿的致喘反應,其作用約50mg/kg氨茶堿相仿。iv槁本內酯還能明顯解除乙酰膽堿、組胺以及氯化鋇引起的氣管平滑肌痙攣收縮。川芎嗪亦能抑制缺氧引起的肺血管收縮,對腎上腺素或氯化鋇引起的血管收縮也有抑制作用。從離體組織和細胞對川芎嗪作用機制表明,川芎嗪對主動脈平滑肌的松弛效應與異搏停的特性非常相似,推測川芎嗪可能為一種新的鈣離子拮抗劑。川芎哚ig300mg/kg小鼠,有明顯鎮痛作用,與對照比較P<0.001。

4.抗菌作用等體外試驗川芎對大腸、痢疾(宋內氏)、變形、綠膿、傷寒、副傷寒桿菌及霍亂弧菌等有抑制作用。川芎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某些致病性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5.抗放射作用川芎煎劑對動物放射病實驗治療有一定的療效。川芎水溶性粗制劑對大鼠、小鼠及犬的放射線照射與氮芥損傷均有保護作用。川芎對大鼠的抗射效果比小鼠好,ip比im給藥效果好,im給藥較ig效果好。

6.其它作用川芎嗪能增加麻醉兔的腎血流量,並能利尿。川芎嗪能抑制DNA合成,提示能抑制蛋白質和抗體生成。川芎有某些抗維生素E缺乏癥的作用,它能保護雛雞避免因維生素E缺乏而引起營養性腦病。阿魏酸鈉可減少H2O2及O2引起的脂質過氧化反應,有抗OH及丙二醛(MDA)溶血的作用。阿魏酸鈉可明顯降低補體溶血,抑制補體3b(C36)與紅細胞膜的結合。川芎嗪對以平陽黴素氣管內給藥制備的小鼠肺纖維化發生有抑制作用。

【毒性】毒性:川芎嗪靜脈註射對小鼠的LD50為239mg/kg。川芎水溶性粗制劑給於小鼠ip和im的LD50分別為65.86與66.42g/kg。川芎嗪小鼠iv的LD50為239mg/kg。小鼠每日po川芎嗪5或10mg/kg,連續4周,動物體重、血象、肝、腎功能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

【鑒別】

理化鑒別(1)取粉末1g,加石油醚(30-60℃ml,放置10h,時時振搖,靜置,取上清液1ml,揮幹後,殘渣加甲醇1ml使溶,再加2%3,5-二硝基苯甲酸的甲醇溶液2-3滴與氫氧化鉀的甲醇飽和溶液2滴,顯紅紫色。(檢查不飽和內酯類)(2)取粉末0.5g,加已醚適量,冷浸1h,濾過。濾液濃縮至1ml,加7%鹽酸羥胺甲醇液2-3滴、20%的氫氧化鉀已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熱,冷卻後,加稀鹽酸調節Ph至3-4,再加1%三氯化鐵已醇液1-2滴,於醚層界面處呈紫紅色,(檢查香豆精和內酯類)(3)取粉末0.5g,加水10ml,冷浸過夜,濾過。加1%鹽酸至酸性,分取濾液1ml3份,分別加碘化鉍鉀、碘化鉀和矽酸至酸試劑,分別產生橘紅色、白色或白色滑澱。

(4)取橫切片置紫外光燈下觀察,顯亮淡紫色熒光,外皮顯暗棕色熒光。

(5)薄層色譜取粉末2g,加已醚6ml,冷浸4h,濾過。將濾液濃縮至幹,殘渣用氯仿1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川川芎嗪作對照品。分別點樣於同一氧化鋁CAC薄層板上,以石油醚-氯仿(1:)展開,用磺化鉍鉀試劑顯色,供試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的橘黃色色斑。

【炮制】川芎:揀去雜質,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曬晾,悶潤後切片,幹燥。酒川芎:取川芎片用黃酒噴灑均勻,稍悶,置鍋內炒至微焦為度,取出放涼(每川芎片100斤,用黃酒12斤8兩)。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歸肝、膽、心包經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主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癥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研末,每次1-1.5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煎湯漱口。

【註意】

陰虛火旺,上盛下虛及氣弱之人忌服。

1.《本草經集註》:白芷為之使。惡黃連。

2.《品匯精要》:久服則走散真氣。

3.《本草蒙筌》:惡黃芪、山茱、狼毒。畏硝石、滑石、黃連。反藜蘆。

4.《本草經疏》:凡病人上盛下虛,虛火炎上,嘔吐咳嗽,自汗、盜汗咽幹口燥,發熱作渴煩躁,法並忌之。

5.《本草從新》:氣升痰喘不宜用。

6.《得配本草》:火劇中滿,脾虛食少,火郁頭痛皆禁用。

【各家論述】

《本經》: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金創,婦人血閉無子。《別錄》:除腦中冷動,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諸寒冷氣,心腹堅痛,中惡,卒急腫痛,脅風痛,溫中內寒。陶弘景:齒根出血者,含之多瘥。《藥性論》:治腰腳軟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治腹內冷痛。《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眾脈,破癥結宿血,養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背,瘰癧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

《醫學啟源》:補血,治血虛頭痛。王好古:搜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主治秘要》雲,芎藭其用有四,少陽引經一也,諸頭痛二也,助清陽三也,濕氣在頭四也。張元素:芎藭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故清神四物湯所皆用也。李杲: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加各引經藥。太陽羌活,陽明白芷,少陽柴胡、太陰蒼尤,厥陰吳茱萸,少陰細辛。《綱目》: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郁。芎藭,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郁者宜之。《左傳》言麥麯、鞠窮禦濕,治河魚腹疾。予治濕瀉,每加二味,其應如響。血痢已通而痛不止者,乃陰虧氣郁,藥中加芎為佐,氣行血調,其病立止。《藥對》:芎藭,得細辛療金瘡止痛,得牡蠣療頭風吐逆。《本草圖經》:古方單用芎藭含嘴,以主口齒疾,近世或蜜和作指大丸,欲寢服之,治風疾殊佳。《本草衍義》:芎藭,今人所用最多,頭面風不可闕也,然須以他藥佐之。《丹溪心法》:蒼術、撫芎,總解諸郁,隨證加入諸藥,凡郁皆在中焦,以蒼術、撫芎開提其氣以升之。朱震亨:川芎味辛,但能升上而不能下守,血貴寧靜而不貴躁動,四物湯用之以暢血中之元氣,使血自生,非謂其能養血也。即癰疽諸瘡腫痛藥中多用之者,以其入心而散火邪耳。又開郁行氣,止脅痛、心腹堅痛、諸寒冷氣疝氣,亦以川芎辛溫,兼入手、足厥陰氣分,行氣血而邪自散也。《本草正》: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經,氣中之血藥也。反藜蘆,畏硝石、滑石、黃連者,以其沈寒而制其升散之性也。芍歸俱屬血藥,而芎之散動尤甚於歸,故能散風寒,治頭痛,破瘀蓄,通血脈,解結氣,逐疼痛,排膿消腫,逐血通經。同細辛煎服,治金瘡作痛;以其氣升,故兼理崩漏眩運,以其甘少,故散則有余,補則不足,惟風寒之頭痛,極宜用之。若三陽火壅於上而痛者,得升反甚,今人不明升降,而但知川芎治頭痛,謬亦甚矣。《本草匯言》:芎藭,上行頭目,下調經水,中開郁結,血中氣藥。嘗為當歸所使,非第治血有功,而治氣亦神驗也。凡散寒濕、去風氣、明目疾、解頭風、除脅痛、養胎前、益產後,又癥瘕結聚、血閉不行、痛癢瘡瘍、癰疽寒熱、腳弱痿痹、腫痛卻步,並能治之。味辛性陽,氣善走竄而無陰凝粘滯之態,雖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風、調一切氣。同蘇葉,可以散風寒於表分,同耆、術,可以溫中氣而通行肝脾,同歸、芍,可以生血脈而貫通營陰,若產科、眼科、瘡腫科,此為要藥。《本草正義》:芎藭有紋如雀腦,質雖堅實,而性最疏通,味薄氣雄,功用專在氣分,上升頭頂,旁達肌膚,一往直前,走而不守。考仲景方中用芎藭,唯《金匱》婦人篇獨多,其當歸芍藥散,則曰懷妊腹中XIU痛;其當歸散,則曰妊娠宜常服;其白術散,則曰妊娠養胎,皆不論寒熱虛實,而渾渾然一方可以統治。仲景必不若是之顢頇,此當是傳寫有所脫佚。惟膠艾湯、溫經湯二方,歸芎並重,以阿膠厚膩有余,恐其遲滯,因以血中行氣者,為之疏通,庶幾守者走者,得互相調劑,古方之於芎藭,其用意自可想見。後人四物湯,雖本於膠艾,而僅取芎、歸、芍、地四者,謂為婦科調血主劑,終嫌籠統不切,古人必無此渾沌治法。近賢論四物,已謂守者太守,走者太走,其說甚是。戴九靈《丹溪傳》已謂血虛發熱,非芎、歸辛溫所宜。吳鞠通論產後即申丹溪之旨,皆有卓見。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川芎相關圖片

川芎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川烏頭  下一个:穿根藤>>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