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薄荷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BòHe

【英文名】HERBAMENTHAE

【來源】本品為唇形科薄荷屬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Briq.的幹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幹或陰幹。

【性狀】本品莖呈方柱形,有對生分枝,長15~40cm,直徑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綠色,棱角處具茸毛,節間長2~5cm;質脆,斷面白色,髓部中空。葉對生,有短柄;葉片皺縮卷曲,完整者展平後呈寬披針形、長橢圓形或卵形,長2~7cm,寬1~3cm;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灰綠色,稀被茸毛,有凹點狀腺鱗。輪傘花序腋生,花萼鐘狀,先端5齒裂,花冠淡紫色。揉搓後有特殊清涼香氣,味辛涼。

【鑒別】

(1)本品葉的表面觀:腺鱗頭部8細胞,直徑約至90μm,柄單細胞;小腺毛頭部及柄部均為單細胞。非腺毛1~8細胞,常彎曲,壁厚,微具疣狀突起。下表皮氣孔多見,直軸式。

(2)取本品葉的粉末少量,經微量升華得油狀物,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結晶少量,初顯黃色至橙黃色,再加水1滴,即變紫紅色。

(3)取本品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塞,振搖數分鐘,放置30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薄荷腦對照品,加石油醚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10~20μl、對照品溶液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噴以香草醛硫酸試液-乙醇(2:8)的混合溶液,在100℃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除去老莖及雜質,略噴清水,稍潤,切短段,及時低溫幹燥。本品多為5~8mm的短段,墨綠色、紫棕色或灰褐色。照上述[含量測定]項下的方法測定,含揮發油不得少於0.40%(ml/g)。

【性味】辛,涼。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用於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用法用量】3~6g,入煎劑宜後下。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備註】(1)用於風熱表癥、身不出汗、頭痛目赤等癥,常與荊芥、桑葉、菊花、牛蒡子等配合應用;如果風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蘇、羌活等同用。薄荷清利咽喉作用顯著,主要用於風熱咽痛,兼有疏散風熱作用,常配合牛蒡子、馬勃、甘草等應用。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紅腫熱痛病癥。薄荷有透發作用,能助麻疹透發,可配合荊芥、牛蒡子、蟬衣等同用。

【摘錄】《中國藥典》

薄荷《*辭典》

【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BòHe

【別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藺、吳菝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義》),貓兒薄苛(《履巉巖本草》),升陽菜(《滇南本草》),薄苛(《品匯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匯》)。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葉。大部分產區每年收割2次,第1次(頭刀)在小暑至大暑間。第2次(二刀)於寒露至霜降間,割取全草,曬幹。廣東,廣西溫暖地區1年可收割3次。

【原形態】

①薄荷

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莖方形,被逆生的長柔毛及腺點。單葉對生;葉柄長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葉片長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3~7厘米,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尖鋸齒,密生緣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點。輪傘花序腋生;苞片1,線狀披針形,邊緣具細鋸齒及微柔毛;花萼鐘狀,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顯的5條縱脈,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點;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紅色,有時為白色,長3~5毫米,上唇1片,長圓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較小,全緣,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內側喉部被一圈細柔毛;雄蕊4,花藥黃色,花絲絲狀,著生於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頭2歧。小堅果長1毫米,藏於宿萼內。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於小溪溝邊、路旁及山野濕地,或為栽培。分布華北、華東、華南、華中及西南各地。

②家薄荷

與上種相似。葉卵形至長圓形,長2~5厘米,兩面均有腺點。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緣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小堅果長0.7毫米。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興安薄荷(東北),以及江蘇(蘇州、太倉)栽培的龍腦薄荷(《本草衍義》)等,亦同供藥用。

【生境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江、江西。

【性狀】幹燥全草,莖方柱形,長15~35厘米,直徑2~4毫米,黃褐色帶紫,或綠色,有節,節間長3~7厘米,上部有對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絨毛,角棱處較密,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中空。葉對生,葉片卷曲面皺縮,多破碎。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具有白色絨毛;質脆。枝頂常有輪傘花序,黃棕色,花冠多數存在。氣香,味辛涼。以身幹、無根、葉多、色綠、氣味濃者為佳。

【化學成份】新鮮葉含揮發油0.8~1%,幹莖葉含1.3~2%。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醇,含量約77~78%,其次為薄荷酮,含量為8~12%,,還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檸檬烯、異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樹脂及少量鞣質、迷叠香酸。

【藥理作用】

薄荷醇局部應用可治頭痛、神經痛、瘙癢等。應用於皮膚,首先有涼感,以後有輕微刺灼感。此種涼感並非皮膚溫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經末梢之冷覺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後者的作用較強。用小鼠作試驗,對離體小腸,薄荷精油有解痙(抗乙酰膽堿)作用;但對整體小鼠的小腸內容物之推進速度並無顯著影響,甚至有抑制傾向,故推測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於其嗅、味感覺續發性引起的。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它對呼吸道炎癥有某些治療作用,可能是由於其促進了分泌而去除了附著於粘膜上的粘液所致。薄荷酮之刺激性強於薄荷醇。

同屬植物歐薄荷中的總黃酮類具有利膽作用。

【炮制】揀凈雜質,除去殘根,先將葉抖下另放,然後將莖噴灑清水,潤透後切段,曬幹,再與葉和勻。

【性味】

辛,涼。

①《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涼,辛。"

②《醫林纂要》:"辛,寒。"

【歸經】

入肺、肝經。

①《湯液本草》:"手大陰、厥陰經藥。"

②《綱目》:"入手少、太陰,足厥陰。"

③《本草新編》:"入肺與包絡二經,亦能入肝、膽。"

【功能主治】

疏風,散熱,辟穢,解毒。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

①《藥性論》:"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

②《千金·食治》:"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主辟邪毒,除勞弊。"

③孫思邀:"煎湯洗漆瘡。"

④《唐本草》:"主賊風,發汗。(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

⑤《食療本草》:"杵汁服,去心臟風熱。"

⑥《食性本草》:"能引諸藥入營衛。療陰陽毒、傷寒頭痛。"

⑦《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吐痰。除賊風。療心腹脹。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

⑧《本草圖經》:"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小兒風涎。"

⑨《本草衍義》:"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治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藥為膏。"

⑩李杲:"主清利頭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氣。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風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傷寒頭疼,霍亂吐瀉,癰、疽、疥、癲諸瘡。"又:"野薄荷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鼻流臭涕,退虛癆發熱。"

⒀《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

⒁《本草述》:"治中風,癲癇,傷燥熱郁。"

⒂《醫林纂要》:"愈牙痛,已熱嗽,解郁暑,止煩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不宜久煎),0.8~2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汁或煎汁塗。

【註意】

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①《藥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②《千金·食治》:"動消渴病。"

③《本經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虛冷;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

④《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

【附方】

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薄荷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

②治眼弦赤爛: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曬幹為末,每用一錢,沸湯泡洗。(《明目經驗方》)

③治瘰癧結成顆塊,疼痛,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陰幹),皂莢十挺(長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塗醋,炙令焦黃)。搗碎,以酒一斛,浸經三宿,取出曝幹,更浸三宿,如此取酒盡為度,焙幹,搗羅為散,以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黃芪湯下二十丸,小兒減半服之。(《聖惠方》薄荷丸)

④治風氣瘙癢:大薄荷、蟬蛻等分為末,每溫酒調服一錢。(《永類鈐方》)

⑤治血痢:薄荷葉煎湯單服。(《普濟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幹者水煮,綿裹塞鼻。(《本事方》)

⑦治蜂蠆螫傷:薄荷按貼之。(孟詵《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瘡如灸,火毒氣入內,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頻塗。(《醫說》)

⑨治耳痛:鮮薄荷絞汁滴入。(《閩東本草》)

【各家論述】

①《綱目》:"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藥。"

⑦《本草經疏》:"薄荷,辛多於苦而無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臟也。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汗則解。風藥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食療》引為能去心家熱,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要藥。辛香走散,以通關節,故逐賊風、發汗者,風從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藥,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子別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汗虛表氣也。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癥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陰虛人發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屬脾故也。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藥不可用。小兒身熱由於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因於疳積者不可用。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雖身熱初起,亦不可用。"

③《藥品化義》:"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取其氣香而利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

④《本草新編》:"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膽之經,善解半表半裏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故書載辛能發散,而於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於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於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向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經續疏》:"吐下則脹滿應減,下氣則宿食應行,即不減不行,亦宜以寬中理氣消導順降為治,何取於薄荷?不知薄荷之涼,大有似乎豆蔻輩,原能寬中理氣,消導顧降者也。特其芳烈外發,不似豆蔻輩內藏,所以重在散發,而治內不專耳。設使惡氣宿食既已內擾,仍復托根於表,則非薄荷之內解其結,外劇其根,何以使表裏盡除耶。"

⑦《醫學衷中參西錄》:"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郁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瘈疭,頭疼、目疼,鼻淵、鼻塞,出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郁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溫病發汗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藥。《本經》、《別錄》皆未載之,至唐時始列於藥品,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細審《傷寒論》之方,確有方中當用薄荷,因當時猶未列入藥品,即當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轉用他藥者。試取《傷寒》之方論之,如麻杏甘石湯中之麻黃,宜用薄荷代之。蓋麻杏甘石湯,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既雲無大熱,其仍有熱可知,有熱而猶用麻黃者,取其瀉肺定喘也;然麻黃能瀉肺定喘,薄荷亦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用麻黃以熱治熱,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之涼不如薄荷,而其發表之力又遠不如薄荷,則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訓也,古人當藥物未備之時,所制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無他,時勢限之也。"

⑧《本草正義》:"孫星衍輯刻《本草經》,徑謂薄荷蘇類,確乎可信。《唐本草》謂為辛溫,亦以蘇類例之。然冷冽之氣能散風熱,決非溫藥,故潔古直謂之辛涼。其主治則《唐本》謂賊風傷寒、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又皆與紫蘇大略相近,惟辛而涼降,微與溫散者不同耳。按外治風熱生瘡:煮汁和入消腫末藥敷之,涼入肌膚,立能止痛。"

【摘錄】《*辭典》

薄荷《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雷公炮炙論》。

1.《唐本草》:薄荷莖方,葉似荏而尖長,根經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

2.《本草圖經》:薄荷,舊不著所出州土,而今處處皆有之。夏、秋采莖葉暴幹。古方稀用,或與薤作蘼食,近世醫小兒疳積。

【拼音名】BòHe

【英文名】WildMint,HerbofWildMint,Peppermint

【別名】蕃荷菜、菝蕑、吳菝蕑、南薄荷、貓兒薄苛、野薄荷、升陽菜薄苛、蔢荷、夜息藥、仁丹草、見腫消、水益母、接骨草、土薄荷、魚香草、香薷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nthacanadaensisL.[M.haplocalyxBriq.;M.aruensisL.var.haplocalyxBriq.;M.aruensisauct.nonL.]

采收和儲藏:在江浙每年可收2次,夏、秋兩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3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華北采收1-2次,四川可收2-4次。一般頭刀收割在7月,二刀在10月,選晴天采割,攤曬2d,稍幹後紮成小把,再曬幹或陰幹。薄荷莖葉曬至半幹,即可蒸餾,得薄荷油。

【原形態】多年生芳香草本,莖直立,高30-80cm。具匍匐的根莖,深入土壤可至13cm,質脆,容易折斷。莖銳四棱形,多分枝,四側無毛或略具倒生的柔毛,角隅及近節處毛較顯著。單葉對生;葉柄長2-15mm;葉形變化較大,披針形、卵狀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2-7cm,寬1-3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長級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齒狀鋸齒,側脈5-6對,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具柔毛及黃色腺鱗,以下面分布較密。輪傘花序腋生,輪廓球形,花時徑約18mm,愈向莖頂,則節間、葉及花序遞漸變小;總梗上有小苞片數枚,線狀披針形,長在2mm以下,具緣毛;花柄纖細,長2.5mm,略被柔毛或近無毛;花萼管狀鐘形,長2-3mm,外被柔毛及腺鏷,具10脈,萼齒5,鋏三角狀鉆形,長約0.7mm,緣有纖毛;花冠淡紫色至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先端2裂,較大,其余3片近等大,花冠喉內部被微柔毛;雄蕊4,前對較長,常伸出花冠外或包於花冠筒內,花絲絲狀,無毛,花藥卵圓形,2室,藥室平行;花柱略超出雄蕊,先端近相等2淺裂,裂片鉆形。小是對果長卵球形,長0.9mm,寬0.6mm,黃褐色或淡褐色,具小腺窩。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溝旁,路邊及山野濕地,海拔可高達3500m。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各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薄荷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在海拔2100m以下地區都可以生長,而以低海拔栽培,其精油和薄荷腦含量較高。喜溫暖、濕潤氣候。根莖在5-6℃可萌發出薄荷腦含量較高。喜溫暖、濕潤氣候。根莖在5-6℃可萌發出苗,植株生長適宜溫度為20-30℃,根莖具有較強的耐寒力,如土壤保持一定濕度,冬季在-30--20℃的地區仍可越冬。喜陽光,不宜在蔭蔽處栽培,薄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疏松、肥沃、濕潤的夾沙土或油沙土較好。土壤pH5.5-6.5為宜,微堿性的土壤也能栽培。

栽培技術用種子、扡插、分枝和根莖繁殖。在生產上,一一般采用根莖每殖法。在秋季收獲後,使根莖留在土裏,栽種前挖出,選節間短、色白、粗壯、無病蟲害的根芭,切成6-10cm長的小段作為繁殖材料,栽種期自11-3月初均可,因地而異。栽種地應多施底肥深翻,整平後,按行距25cm開溝,溝深6-8cm,將種用根莖撒入溝內,隨覆土,耙平壓實,每1hm2約需用根莖1125-1500kg。

田間管理生長期中除進行中耕除草、疏通溝道、防止雨後積水、及時灌溉外,最重要的是追肥,一般為4次,即4月齊苗後;5-6月生長盛期;7月頭刀薄菏收割後和8月下旬二刀薄荷苗高15cm左右時。所施肥料以氮肥為主,同時輔以磷鉀肥。薄荷易退化,要註意選種留種。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銹病,慶及時排除田間積水,發病初期噴25%粉銹寧10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交替噴治,在收獲狀20d停止噴藥。蟲害有地老虎、造橋蟲、蚜蟲和紅蜘蛛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莖方柱形,有對生分枝,長15-40cm,直徑0.2-0.4cm;表面紫棕色或淡綠色,棱角處具茸毛,節間長2-5cm;質脆,斷面白色,髓部中空。葉對生,有短柄;葉片皺縮卷曲,完整葉片展平後呈披針形、卵狀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至橢圓形,長2-7cm,寬1-3cm,邊緣在基部以上疏生粗大的牙齒狀鋸齒,側脈5-6對;上表面深綠色,下表面灰綠色,兩面均有柔毛,下表面在擴大鏡下可見凹點狀腺鱗。莖上部常有腋生的輪傘花序,花萼鐘狀,先端5齒裂,萼齒狹三角狀鉆形,微被柔毛;花冠多數存在,淡紫色。揉搓後有特殘香氣,味辛、涼。

以葉多、色綠、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層齒疣,有時具毛。四角有明顯的棱脊,向有十數列厚角細胞,內緣為數列薄壁細胞,細胞間隙大。內皮層細胞1列,愷氏點清晰可見。維管束於四角處較發達,於相鄰兩角間具數個小維管束。韌皮部狹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於四角處較發達,由導管、木薄壁細胞及木纖維等組成。髓部由薄壁細胞組成,中內常有空洞。莖的各部細胞內有時含有針簇狀或扇形橙皮甙結晶。

粉末特征:淡黃綠色。㈠腺鱗頭部頂面觀呈圓形,側面觀呈扁球形,8細胞,直徑61-99μm,常皺縮,內含淡黃以分泌物;柄單細胞,極短,基部四周表皮細胞10余個,放射狀排列。②小腺毛頭部橢圓形,單細胞,直徑15-26μm,內含淡黃色分泌物;柄部1-2細胞。③非腺毛多碎斷,完整者1-8細胞,稍彎曲,壁厚2-7μm,疣狀突起較細密。④檢皮甙結晶存在於莖、葉表皮細胞及薄壁細胞中,淡黃色,略呈扇形或不規則形。⑤葉片上表皮細胞表面觀不規則形,壁略彎曲;下表皮細胞壁彎曲,細胞含淡黃色橙皮甙結晶。氣孔較多,為直軸式。

【化學成份】薄荷鮮葉含漬1%-1.46%,油中主成分為左旋薄荷醇(menthol),含量62.3%-87.2%,還含左旋薄荷酮(menthone)異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乙酸癸酯(decylacetate),乙酸薄荷酯(menthylacetate)苯甲酸甲酯(methylbenzoate),α-及β-蒎烯(pinene),β-側柏烯(β-thu-jene),3-戊醇(3-pentol),2-已醇(2-hexanol),3-辛醇(3-octanol),右旋月桂烯(myrcene),檸檬烯(limonene)及案葉素(cineole),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1]。又含黃酮類成分:異瑞福靈(iso-raifol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薄荷異黃酮甙(methoside);有機酸成分:迷叠香酸(lusmarinicacid),咖啡酸(caffeicacid)[2];氯基酸成分:天冬氨酸(asparticacid),谷氨酸(glutamicacid),絲氨酸(alanine),天冬酰胺(asparagine),纈氨酸(valine),亮氨酸(leuine)和異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蛋氨酸(methionine)賴氨酸(lysine)[3]。最近,又從葉中分階段得具抗炎作用的以二羥基-1,2-二氫萘二羥酸為母核的多種成分:①1-(3,4-二羥基苯基)-6,7-二羥基-1,2-二氫萘-2,3二羥酸[1-(3,4-dihydroxyphenyl)-6,7-dihydroxy-1,2-dihy-dronaphthalene-2,3-dicarboxylicacid],②1-(3,4-二羥基苯基-1,2-二氫萘-2-羥酸

【藥理作用】

1.抗病毒作用:薄荷水煎劑1:20濃度,對病毒ECHO11株有抑制作用。

2.鎮痛、止癢作用:薄荷腦主要作外用止癢、微弱的局麻及對抗刺激劑,塗於局部由於刺激神經而引起涼感,並抑制痛覺神經。

3.抗刺激、止咳作用:薄荷腦的抗刺激作用導致氣管產生新的分泌,而使稠厚的粘液易於排出,故有祛痰作用,亦有報道薄荷腦對豚鼠及人均有良好的止咳作用。

4.殺菌作用:薄荷腦有很強的殺菌作用,d-薄荷腦比1-薄荷腦的抑菌作用強。

5.抗著床、抗早孕作用:薄荷油對小白鼠具有一定的抗著床與抗早孕作用,作用強度隨劑量增加,腹腔註射0.035ml/只,抗著床率達100%。終止妊娠的原因可能是子宮收縮加強,也不能排除蛻膜組織等的直接損傷。宮內給藥,薄荷油不僅可使原孕第6天所見的胚珠壞死,而且可使之排出體外,與橄欖油組相比,差別顯著。

6.利膽作用:薄荷的丙酮幹浸膏和50%甲醇幹浸膏均具有利膽作用,與對照組相比,膽汁分泌量均有明顯的增加。含有揮發油多的丙酮幹浸膏組的利膽效果比50%甲醇幹浸膏組強。實驗證明,除揮發油中主要成分薄荷醇具有很強的利膽作用外,薄荷油中還含有其他利膽作用成分。此外,把薄荷醇的醇羥基乙酰化後,其利膽作用也減弱了,說明醇羥基在利膽作用的產生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毒性】毒性:薄荷腦大鼠皮下註射的致死量為2.0g/kg。薄荷腦對大鼠皮下註射的致死量為2.0g/kg。同屬植物圓葉薄荷和歐薄荷的稍油的半數致死量分別為641.1±2.4mg/kg和437.4±18.3mg/kg。

【鑒別】理化鑒別(1)取葉粉末少量進行微量升華,所得油狀升華物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結晶少量,初顯黃色至橙黃色,再加水1滴,即變紫紅色。(檢查薄荷腦)(2)薄層色譜取全草粉末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塞,振搖數分鐘,施置30min,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薄荷腦對照品配成每1ml含2mg的石油醚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吸取上述供試品溶液10-20μl,對照品溶液10μl,分別點於同一矽膠G薄板上,以苯-醋酸乙醇(19:1)展開約15cm,取出,晾幹後,噴以2%香草西藏硫酸溶液-乙醇(2:8)的混合溶液,於100℃烘約5-10min。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制】揀凈雜質,除去殘根,先將葉抖下另放,然後將莖噴灑清水,潤透後切段,曬幹,再與葉和勻。

【性味】味辛;性涼

【歸經】歸肺;肝經

【功能主治】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透疹;解郁。主風熱表證;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陷疹瘙癢;肝郁脅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不可久煎,宜作後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先或搗汁塗敷。

【註意】

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1.《藥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2.《千金·食治》:動消渴病。

3.《本經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虛冷;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

4.《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

【附方】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薄荷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白沙糖和之亦可。(《簡便單方》)②治眼弦赤爛:薄荷,以生姜汁浸一宿,曬幹為末,每用一錢,沸湯泡洗。(《明目經驗方》)③治瘰癧結成顆塊,疼痛,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陰幹),皂莢十挺(長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塗醋,炙令焦黃)。搗碎,以酒一斛,浸經三宿,取出曝幹,更浸三宿,如此取酒盡為度,焙幹,搗羅為散,以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黃芪湯下二十丸,小兒減半服之。(《聖惠方》薄荷丸)④治風氣瘙癢:大薄荷、蟑蛻等分為末,每溫酒調服一錢。(《永類鈐方》)⑤治血痢:薄荷葉煎湯單服。(《普濟方》)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幹者水煮,綿裹塞鼻。(《本事方》)⑦治蜂蠆螫傷:薄荷貼之。(孟詵《必效方》)⑧治火毒生瘡如灸,火毒氣入內,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法頻塗。(《醫說》)⑨治耳痛:鮮薄荷絞汁滴入。(《閩東本草》)

【各家論述】

1.《綱目》: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藥。

2.《本草經疏》:薄荷,辛多於苦而無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臟也。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汗則解。風藥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食療》以為能去心家熱,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要藥。辛香走散,以通關節,故逐賊風。發汗者,風從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藥,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自別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汗虛表氣也。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癥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陰虛人發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屬脾故也。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藥不可用。小兒身熱由於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因於疳積者不可用。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雖身熱初起,亦不可用。

3.《藥品化義》: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取其氣香而得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

4.《本草新編》: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膽之經,善解半表半裏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

5.《本草求真》: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故書載辛能發散,而於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於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於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向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6.《本經續疏》:吐下則脹滿應減,下氣則宿食應行,即不減不行,亦宜以寬中理氣消導順降為治,何取於薄荷?不知薄荷之涼,大有似乎豆蔻輩,原能寬中理氣,消導順降者也。特其芳烈外發,不似豆蔻輩內藏,所以重在散發,而治內不專耳。設使惡氣宿食既已內擾,仍復托根於表,則非薄荷之內解其結,外其根,何以使表裏盡除耶。

7.《醫學衷中參西錄》: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郁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頭疼、目疼,鼻淵、鼻塞,齒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郁熱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溫病發法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藥。《本經》、《別錄》皆未載之,至唐時始列於藥品,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細審《傷寒論》之方,確有方中當用薄荷,因當時猶未列入藥品,即當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轉用他藥者。試取《傷寒》之方論之,如麻杏甘石湯中之麻黃,宜用薄荷代之。蓋麻杏甘石湯,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既雲無大熱,其仍有熱可知,有熱而猶用麻黃者,取其瀉肺定喘也;然麻黃能瀉肺定喘,薄荷亦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用麻黃以熱治熱,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之涼不如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訓也,古人當藥物未備這時,所制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無他,時熱限之也。

8.《本草正義》:孫星衍輯刻《本草經》,徑謂薄荷蘇類,確乎可信。《唐本草》謂為辛溫,亦以蘇類例之。然冷冽之氣能散風熱,決非溫藥,故潔古直謂之辛涼。其主治則《唐本》謂賊風傷寒、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又皆與紫蘇大略相近,惟辛而涼降,微與溫散者不同耳。按外治風熱生瘡,煮汁和入消腫末藥敷之,涼入肌膚,立能止痛。

9.《藥性論》: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

10.《千金.食治》: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主辟邪毒,除勞弊。

11.孫思邈:煎湯洗漆瘡。

12.《唐本草》:主賊風,發汗。(治)惡氣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

13.《食療本草》:杵汁服,去心臟風熱。

14.《食性本草》:能引諸藥入營衛。療陰陽毒、傷寒關痛。

15.《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吐痰。除賊風。療心腹脹,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

16.《本草圖經》: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小兒風涎。

17.《本草衍義》: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治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藥為膏。

18.李杲:主清利頭目。

19.王好古:能搜肝氣。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風寒汗出。

20.《滇南本草》:治一切傷寒頭疼、霍亂吐瀉、癰、疽、疥、癩諸瘡。又:野薄荷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鼻流臭涕。退虛癆發熱。

21.《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治瘰癧,瘡疥,風瘙癮。

22.《本草述》:治中風,癲癇,傷燥熱郁。

23.《醫要纂要》:愈牙痛,已熱嗽,解郁暑,止煩渴,止血痢,通小便。

24.《本草再新》:消目翳。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薄荷相關圖片

薄荷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博落回  下一个:薄荷露>>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