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水芙蓉功效和作用

【出處】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ShuǐFúRónɡ

【別名】麻雀草(《嶺南大學校園植物名錄》),水管筒、三叉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水薄荷、軟骨倒水蓮(《廣東中草藥》)。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紫蘇草的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態】多年生直立或斜舉草本,基部匍匐狀,高15~30厘米。莖中空,圓柱形,淺綠色,有節,肉質,全株有香氣。葉對生或3葉輪生;披針形,長1.5~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半抱莖,邊緣有小鋸齒,葉上有腺點;無柄。花通常單生於葉腋,亦有數朵排成總狀花序的;萼片披針形,通常短於花柄,長約5毫米;花冠淡紅色虜白色,長約1厘米。蒴果長橢圓形。花期10月。

【生境分布】生於溝邊、田邊,沼澤等濕地上。分布華南各地。

【性味】

辛,涼。

①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辛,涼。"

②《廣東中草藥》:"辛淡微澀,涼。"

【功能主治】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腫止癢。治毒蛇咬傷,瘡癰腫毒,癬,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錢(鮮者0.5~1兩);或浸酒。外用:搗敷、絞汁塗或煎洗。

【註意】孕婦忌服。

【附方】

①治毒蛇咬傷:水芙蓉五錢,穿心蓮八錢,搗爛沖米酒適量,取藥液內服,渣外搽傷口周圍。(《廣東中草藥》)

②治感冒:水芙蓉五錢至一兩,煎服。(《廣東中草藥》)

【摘錄】《*辭典》

水芙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ShuǐFúRónɡ

【英文名】HerbofFragrantMarshweed

【別名】水薄荷、軟骨倒水蓮、水管筒、三叉草、水管草、通關草、馬上消、麻雀草、馬下消、止咳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玄參科植物紫蘇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mnophilaaromatica(Lam.)Merr.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一年生或多的生草本,高30-70cm。莖基部匍匐狀,莖節上生根,莖中空,圓柱形,淺綠色,肉質,全株有香味。葉對生或三葉輪生;無柄;葉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狀橢圓形,長1-5cm,寬0.3-1.5cm,先端短尖,基部抱莖,邊緣有小鋸齒,有小腺點。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梗長5-20mm,無毛或被腺點;小苞片條形至條狀披針形;萼片披針形,通常短於花梗,長約5mm;花冠白色、藍紫色或粉紅色,長10-13mm,外面疏被細腺點,內面被白色柔毛;花柱先端擴大,柱頭2,片狀。蒴果卵圓形,長約6mm。花、果期3-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曠野、塘邊水濕處。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福建、臺灣、廣東、海南。

【藥理作用】水芙蓉煎劑在試管內對金黃色葡萄於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和乙型鏈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性味】味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消腫解毒。主感冒咳嗽;百日咳;毒蛇咬傷;瘡癰腫毒;癬疥;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15-30g;或浸酒。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或絞汁塗;或煎水洗。

【註意】孕婦忌服。

【各家論述】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消腫止癢。治毒蛇咬傷,瘡癰腫毒,癬,皮膚瘙癢。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水芙蓉相關圖片

水芙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水鳳仙  下一个:水甘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