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食鹽功效和作用

【出處】《別錄》

【拼音名】ShíYán

【別名】鹽(《周禮》),鹹鹺(《禮記》)。

【來源】為海水或鹽井、鹽池、鹽泉中的鹽水經煎曬而成的結晶。

【化學成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因來源、制法等的不同,夾雜物質的質與量,都有所差異。普通常見的雜質,有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鈉、硫酸鈣及不溶物質等。

【炮制】《綱目》:"凡鹽入藥,須以水化,澄去腳滓,煎煉白色,乃良。"

【性味】

鹹,寒。

①《別錄》:"味鹹,溫,無毒。""大鹽,味甘鹹,無毒。"

②《本草蒙筌》:"味鹹。氣寒,無毒。"

③《綱目》:"鹹微辛,寒,無毒。"

【歸經】

入胃、腎、大小腸經。

①《綱目》:"走肺、腎。"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腎、肺、肝三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少陰、手少阻、足陽明,手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湧吐,清火,涼血,解毒。治食停上脘,心腹脹痛,胸中痰癖,二便不通,齒齦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瘡瘍,毒蟲螫傷。

①《本經》:"大鹽,令人吐。"

②《別錄》:"主下部匿瘡,傷寒寒熱,吐胸中痰癬,止心腹卒痛,堅肌骨。""大鹽,主腸胃結熱,喘逆,胸中滿。"

③《本草拾遺》:"除風邪,吐下惡物,殺蟲,明目,去皮膚風毒,調和腑臟,消宿物,令人壯健。人卒小便不通,炒鹽納臍中。"

④《日華子本草》:"暖水臟,(主)霍亂心痛,金瘡,明目。止風淚,邪氣,一切蟲傷瘡腫。消食,滋五味,長肉,補皮膚。通大小便,小兒疝氣。"

⑤《綱目》:"解毒。涼血潤燥,定痛止癢,吐一切時氣風熱、痰飲、關格諸病。"

⑥《醫林纂要》:"熟用補心,安神止妄,活血去瘀。生用泄腎,堅骨固齒,降逆消痰。"

⑦《隨息居飲食譜》:"補腎,引火下行,潤燥祛鳳,清熱滲濕,明目,殺蟲,專治腳氣,點蒂鐘墜,敷蛇蟲傷。"

【用法用量】內服:沸湯溶化,0.3~l錢;作催吐用宜炒黃,3~6錢。外甩:炒熱熨敷或水化點眼、洗瘡。

【註意】

水腫忌服。

①《素問》:"血病無多食鹹,多食則脈凝泣而變色。"

②《別錄):"多食傷肺喜咳。"

③《蜀本草》:"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

④《本草衍義》:"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

⑤《本草經疏》;"消渴,法所大忌。"

【附方】

①治貪食,食多不消,心腹堅滿痛:鹽一升,水三升。上二味,煮令鹽消。分三服,當吐出食。(《金匱要略》)

②治幹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氣欲絕: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溫和服之,少頃吐下。(柳宗元)

③治頭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風,是胸膈中痰厥氣上沖所致,名為厥頭痛,吐則差:以鹽湯吐,不吐撩出。(《肘後方》)

④治喜笑不止:鹽成塊者二兩。火燒令通赤,放冷研細,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溫分三次啜之,以釵探喉中。(《儒門事親》)

⑤治霍亂腹痛:炒鹽,一包熨其心腹,令氣透,又以一包熨其背。(《救急方》)

⑥治二便不通:鹽和苦酒敷臍中,幹即易,仍以鹽汁灌肛內,並用紙裹鹽投水中飲之。(《楊氏家藏方》)

⑦治牙齦出血:早晚用鹽細末刷牙,連續用。(《吉林中草藥》)

⑧治血痢不止:白鹽紙包燒研,調粥吃三、四次。(《救急方》)

⑨治氣淋臍下切痛:鹽和醋調下。(《廣利方》)

⑩治赤白久下,谷道疼痛不可忍:熬鹽熨之,又炙枳實熨之。(《肘後方》)

⑾治陽脫虛證,四肢默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緊痛,冷汗氣喘:鹽炒熱,熨臍下氣海。(《方脈正宗》)

⑿治一切氣及腳氣:鹽三升,蒸候熱,分裹,近壁腳踏之,令腳心熱,又和槐白皮蒸用,夜夜與之。(《食療本草》)

⒀治腳氣疼痛:每夜用鹽擦腿膝至足,用淹少時,以熱湯飽洗。(《救急方》)

⒁治小兒撮口:鹽豉臍上灸之。(《子母秘錄》)

⒂治懸壅(雍)腫,喉嚨內食物不下;以綿裹箸頭,揾鹽揩之,如此二七遍。(《聖惠方》)

⒃治風熱牙痛:槐枝煎濃湯二碗,入鹽一斤。煮幹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唐瑤經驗方》)

⒄治目中浮翳遮睛:白鹽生研少許,頻點。小兒亦宜。(《仁齋直指方》)

⒅明目,堅齒,去翳,大利老眼:取雪白鹽花,每早揩牙漱水,以大指甲點水洗目,閉坐良久,乃洗面。(《永類鈐方》)

⒆治潰癰作癢:鹽摩其四圍。(《外科精義》)

⒇治手足心毒,風氣毒腫:鹽末、椒末等分。酢和敷之。(《肘後方》)

(21)治熱病下部有匿蟲生瘡:熬鹽綿裹熨之。(《梅師集驗方》)

(22)治蚯蚓咬:濃作鹽湯浸身數遍。(《經驗方》)

(23)治蠼螋尿瘡:鹽三升,水一鬥,煮取六升,以綿浸湯淹瘡上。(《食療本草》)

【各家論述】

①《本草衍義》:"《素問》曰,鹹走血,故東方食魚鹽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驗,故可知矣。齒縫中多血出,常以鹽湯漱,即已,益齒走血之驗也。"

②《綱目》:"鹽之氣味鹹腥,人之血亦鹹腥,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多食則脈凝泣而變色,從其類也。煎鹽者,用皂角收之。故鹽之味微辛,辛走肺,鹹走腎,喘嗽、水腫、消渴者,鹽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脈,或助水邪故也。然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故服補腎藥用鹽湯者,鹹歸腎,引藥氣入本臟也;補心藥用炒鹽者,心苦虛以鹹補之也;補脾藥用炒鹽者,虛則補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積聚結核用之者,鹽能軟堅也;諸癰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鹹走血也;諸風熱病用之者,寒勝熱也;大小便病用之者,鹹能潤下也;骨病齒病用之者,腎主骨,鹹入骨也;蟲傷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③《重慶堂隨筆》:"鹽味最鹹,味過鹹即渴者,幹液之征也,既能幹液,則鹹味屬火無疑。但味雖屬火而性下行,虛火上炎者,飲淡鹽湯即降,故為引火歸元之妙品。吐衄不止者,鹽鹵浸足愈。"

【摘錄】《*辭典》

食鹽《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拼音名】ShíYán

【英文名】Salt

【別名】鹽、鹹鹺

【來源】

藥材基源:為海水或鹽井、鹽池、鹽泉中的鹽水經煎、曬而成的結晶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生境分布】主為海鹽及池鹽、井鹽。海鹽產於遼寧、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臺灣;池鹽產於山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一帶;井鹽產於雲南、四川。銷全國各地。

【性狀】性狀鑒別本品為立方體形、長方形或不規則多棱形晶體。純凈者,無色透明;通常呈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具玻璃樣光澤。體較重,質硬,易砸碎。氣微,味鹹。露置空氣中易潮解。能溶於水,不溶於乙醇,在無色火焰上燃燒,火焰呈鮮黃色。以色白、純凈、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份】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因來源、制法等的不同,夾雜物質的質與量,都有所差異。普通常見的雜質,有氯化鎂(MgCl2)、硫酸鎂(MgSO4)、硫酸鈉(Na2SO4)、硫酸鈣(CaSO4)及不溶物質等。

【鑒別】取本品約0.1g,加水10ml,使溶解,濾過,濾液顯氯化物和鈉鹽的反應。具體內容參見“大青鹽”條。

【炮制】《綱目》:凡鹽入藥,須以水化,澄去腳滓,煎煉白色,乃良。

【性味】鹹;寒;無毒

【歸經】胃;腎;肺;肝;大腸;小腸經

【功能主治】湧吐;清火;涼血;解毒;軟堅;殺蟲;止癢。主食停上脘;心腹脹病;腦中痰癖;二便不通;齒齦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瘡瘍;毒蟲螫傷

【用法用量】內服:沸湯溶化,0.9~3g;作催吐用9~18g,宜炒黃。外用:炒熱熨敷或水化點眼、漱口、洗瘡。

【註意】

咳嗽、口渴慎服,水腫忌服。

1.《素問》:血病無多食鹹,多食則脈凝泣而變色。

2.《別錄》:多食傷肺喜咳。

3.《蜀本草》:多食令人失色膚黑,損筋力。

4.《本草衍義》:病嗽及水者宜全禁之。

5.《本草經疏》:消渴,法所大忌。

6.《本草述鉤元》:喘嗽水腫消渴者,鹽為大忌。

7.《本草用法研究》:如胸中一時普食閉結,用此作吐,亦止可暫服。

【附方】①治貪食,食多不消,心腹堅滿痛:鹽一升,水三升。上二味,煮令鹽消。分三服,當吐出食,便瘥。(《金匱要略》)②治幹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氣欲絕: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溫和服之,少頃吐下。(柳宗元)③治頭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風,是腦膈中痰厥氣上沖所致,名為厥頭痛,吐則瘥:以鹽湯吐,不吐撩出。(《肘後方》)④治喜笑不止:鹽成塊者二兩。火燒令通亦,放冷研細,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溫分三次啜之,以釵探喉中。(《儒門事親》)⑤治霍亂腹痛:炒鹽,一包熨其心腹,令氣透,又以一包熨其背。(《救急方》)⑥治二便不通:鹽和苦酒敷臍中,幹即易,仍以鹽汁灌肛內,並用紙裹鹽投水中飲之。(《楊氏家藏方》)⑦治牙齦出血:早晚用鹽細末刷牙,連續用。(《吉林中草藥》)⑧治血痢不止:白鹽紙包燒研,調粥吃三、四次。(《救急方》)⑨治氣淋臍下切痛:鹽和醋調下。(《廣利方》)⑩治赤白久下,谷道疼痛不可忍:熬鹽熨之,又炙枳實熨之。(《肘後方》)11.治陽脫虛證,四肢厥冷,不省人事,或小腹緊痛,冷汗氣喘:鹽炒熱,熨臍下氣海。(《方脈正宗》)12.治一切氣及腳氣:鹽三升,蒸候熱,分裹,近壁腳踏之,令腳心熱,又和槐白皮蒸用,夜夜與之。(《食療本草》)13.治腳氣疼痛:每夜用鹽擦腿膝至足,用淹少時,以熱湯泡洗。(《救急方》)14.治小兒撮口:鹽豉臍上灸之。(《子母秘錄》)15.治懸壅(雍)腫,喉嚨內食物不下:以綿裹箸頭,揾鹽揩之,如此二七遍。(《聖惠方》)16.治風熱牙痛:槐枝煎濃湯二碗,入鹽一斤。煮幹炒研,日用揩牙,以水洗目。(《唐瑤經驗方》)17.治目中浮翳遮睛:白鹽生研少許,頻點。小兒亦宜。(《仁齋直指方》)18.明目,堅齒,去翳,大利老眼:取雪白鹽花,每早揩牙漱水,以大指甲點水洗目,閉坐良久,乃統面。(《永類鈐方》)19.治潰癰作癢:鹽摩其四圍。(《外科精義》)20、治手足心毒,風氣毒腫:鹽末、椒末等分。酢和敷之。(《肘後方》)21.治熱病下部有NI蟲生瘡:熬鹽綿裹熨之。(《梅師集驗方》)22.治蚯蚓咬:濃作鹽湯浸身數遍。(《經驗方》)23.治蠼螋尿瘡:鹽三升,水一鬥,煮取六升,以綿浸湯淹瘡上。(《食療本草》)

【各家論述】

1.《本草衍義》:《素問》曰,鹹走血,故東方食魚鹽之人多黑色,走血之驗,故可知矣。齒縫中多血出,常以鹽湯漱,即巳,益齒走血之驗也。

2.《綱目》:鹽之氣味鹹腥,人之血亦鹹腥,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多食則脈凝泣而變色,從其類也。煎鹽者,用皂角收之。故鹽之味微辛,辛走肺,鹹走腎,喘嗽、水腫、消渴者,鹽為大忌,或引痰吐,或泣血脈,或助水邪故也。然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故服補腎藥用鹽湯者,鹹歸腎,引藥氣入本臟也;補心藥用炒鹽者,心苦虛以鹹補之也;補脾藥用炒鹽者,虛則補其母,脾乃心之子也;治積聚結核用之者,鹽能軟堅也;諸癰疽眼目及血病用之者,鹹走血也;諸風熱病用之者,寒勝熱也;大小便病用之者,鹹能潤下也;骨病齒病用之者,腎主骨,鹹入骨也;蟲傷用之者,取其解毒也。

3.《重慶堂隨筆》:味最鹹,味過鹹即渴者,幹液之征也,既能幹液,則鹹味屬火無疑。但味雖屬火而性下行,虛火上炎者,飲淡鹽湯即降,故為引火歸元之妙品。吐衄不止者,鹽鹵浸足愈。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食鹽相關圖片

食鹽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實葫蘆根  下一个:蒔蘿苗>>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