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野決明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YěJuéMínɡ

【別名】土馬豆、牧馬豆

【來源】豆科野決明屬植物披針葉黃華ThermopsislanceolataR.Brown.以全草入藥。夏季莖葉茂盛時采割,切段,曬幹。

【性味】甘,微溫。有毒。

【功能主治】祛痰,鎮咳。用於痰喘咳嗽。

【用法用量】2~3錢。

【備註】(1)本品中提前的野靛堿可用於急性傳染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及新生兒窒息。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野決明《*辭典》

【出處】《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拼音名】YěJuéMínɡ

【來源】為豆科植物野決明的莖葉及種子。夏、秋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18~50厘米,無毛。三出復葉,小葉橢圓形或稍菱形,長4~7厘米,闊1.5~3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下面被伸展的絹狀毛;托葉甚大,呈葉狀,卵形至披針形,長2.5~5厘米,闊1.2~2.5厘米。花生於枝頂,黃色,互生,排列成疏生的總狀花序;花萼上部兩裂片幾全愈合,下部三裂片分離;花冠蝶形;雄蕊10個,分離;苞片披針形。莢果線形,長5~6厘米,闊0.6~0.7厘米,深褐色,有軟毛。花期4~5月。

【生境分布】生於向陽山坡。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化學成份】地上部分含總生物堿0.5%,其中有黃華堿、金雀花堿、厚果槐堿等。莢含總生物堿0.56%,種子含0.72%。

【性味】有毒。

【歸經】入肺、胃經。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祛痰催吐。治惡瘡疥癬。

【用法用量】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擦。內服:1~2錢,慎用。

【附方】

①治腫毒惡瘡:野決明鮮莖葉搗敷。

②治疥癬:野決明配東莨菪,研末調油擦。(性味以下出《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摘錄】《*辭典》

野決明《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高原中草藥治療手冊》

【拼音名】YěJuéMínɡ

【英文名】Lupine-likeThermopsis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野決明的全草及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hermopsislupinoides(L.)Link[Sophoralupinoides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全草,曬幹。秋季采收果實,打下種子,曬幹。

【原形態】野決明多年生草本,高18-50cm。全株無毛。三出復葉;小葉片橢圓形或稍菱形,長4-7cm,寬1.5-3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無毛,背面被伸展的絹狀毛;托葉甚大,呈葉狀,長橢圓形至卵形,長2.5-5cm,寬1-2.5cm。花黃色,疏生於枝頂呈總狀花序;苞片披針形;萼5裂,上面2裂見全愈合,下面3裂分離;花冠蝶形,旗瓣橢圓形,翼瓣長橢圓形,龍骨2片合生在一起,花瓣全具長柄;雄蕊10,分離;子房線形。莢果線形,長5-6cm,寬0.6-0.7cm,深褐色,有軟毛,花期4-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向陽山坡。

資源分布:分布於我國西南部。

【性狀】性狀鑒別全草長20-50cm。莖圓柱形或稍扁,直徑2mm,表面有細縱紋,無毛;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三出復葉;托葉卵形至披針形,長2.5-5cm,寬1-2.5cm,基部聯合。小葉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菱形或橢圓形,長4-7cm,寬1.5-3cm,下面有柔毛,近無柄。有時可見花序和莢果。花蝶形,黃色。莢果線形,長約5cm,深褐色,有柔毛,種子扁腎形,長5-7mm,寬4-5mm。氣微,味淡。種子嚼之有豆腥氣。

【化學成份】地上部分含黃華堿(thermopsine),金雀花堿(cytisine),厚果槐堿(pachycarpine)即右旋鷹爪豆堿(sparteine)。花、葉、莖、根等部位含有右旋羽扇豆堿(lupanine),左施臭豆堿(anagyrine),左旋金雀花堿(cytisine),左旋N-甲基金雀花堿(N-methylcytisine),右旋17-氧代羽扇豆堿(17-oxolupanine),N-甲酰金雀花堿(N-formylcytisine),鷹靛葉堿(baptifoline),沙豆樹堿(ammodendrine)等。

【性味】味苦;性寒;有毒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祛痰催吐。主惡瘡;疥癬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搗敷;或研末調敷。內服:煎湯,3-6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野決明相關圖片

野決明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野菊花  下一个:野苦瓜>>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