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LùPánɡJú
【別名】其米(藏名)
【來源】為菊科植物圓齒狗哇花的全草。7~8月采收。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1.5~60厘米。上部有分枝,被有開展的毛。葉狹長或匙形,下部葉常有圓齒,上部葉常全緣,先端鈍或圓形。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總苞片2~3層,先端鈍;舌狀花1層,舌片淺紫色或藍色,管狀花黃色,5個裂片中常1個較長。冠毛稍帶紅褐色。
【生境分布】生河灘、山坡、林緣。分布西藏、雲南、四川、青海、甘肅。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解毒消炎,止咳。治感冒咳嗽,咽痛,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4錢。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
路旁菊《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LùPánɡJú
【英文名】HerbofGrenateleafHetreopappus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圓齒狗娃花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teropappuscrenatifolius(Hand.-Mazz.)Griers.[AstercrenatifoliusHand.-Mazz.]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圓齒狗娃花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60cm。莖直立,單生,從上部或下部起有分枝,被腺及長密毛。葉互生;基部葉蓮座狀;下部葉倒披針形、長圓形或匙形,長2-10cm,寬0.5-1.6cm,先端鈍或近圓形,基部漸狹成細或有翅的長柄,全緣或有圓齒或密齒;中部葉較小,無柄,常全緣;上部葉小,條形;全部葉兩面被伏為且毛,具常有腺。頭狀花序,徑2-2.5cm,單生枝頂或排成疏傘房狀;總苞半球形,徑1-1.5cm;總苞片2-3層,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外層草質,被密腺及細毛,內層邊緣寬膜質;舌關花35-40個,管部長1.2-1.8mm,舌片藍紫色或紅白色,長8-12mm,寬1.6-2.4mm;管部長1.4-1.6mm,裂片5,其中1裂片較長,冠毛黃色或近褐色,較果倒卵形,長2-2.8mm,稍扁,淡褐色,有黑色條紋,上部有腺,全部被疏絹毛。花、果期5-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900-3900m的開曠山坡、田野、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全草長15-60cm。莖上部分枝,被毛。葉互生,多卷曲,完整葉展平後呈倒披針形、長圓形或匙形,全緣或有圓齒。常見頭狀花序生於枝頂,花灰黃色或帶藍紫色。氣微,味苦。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主感冒咳嗽;咽痛;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