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
【拼音名】MéiHéRén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種仁。
【化學成份】種子含苦杏仁甙。
【性味】
①《藥性論》:"味酸,無毒。"
②《綱目》:"酸,平,無毒。"
【功能主治】
清暑,明目,除煩。
①《吳普本草》:"明目,益氣。"
②《藥性論》:"除煩熱。"
③《本經逢原》:"清婦人子臟中風氣積滯。"
④《本草求原》:"治暑氣霍亂。"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5錢;或入丸劑。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絕產: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長七枚,澤蘭子五合,溲疏二兩,槁本一兩。上六味,末之,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二丸,日三,不知稍增。(《千金方》承澤丸)
②治代指:梅核中仁熟搗,以淳苦酒和敷之。(《肘後方》)
【摘錄】《*辭典》
梅核仁《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MéiHéRén
【英文名】seedofJapaneseApricot,seedofMumeplant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梅的種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meniacamumeSieb.[PrunusmumeSieb.etZucc.]
采收和儲藏:將成熟的果實,除去果肉,砸開核,取種仁曬幹。
【原形態】梅落葉小喬木,高可達10m。樹皮淡灰色,小枝細長,先端刺狀。單葉互生;葉柄長1.5cm,被短柔毛;托葉早落;葉片橢圓狀寬卵形,春季先葉開花,有香氣,1-3朵簇生於二年生側枝葉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紅褐色,但有些品種花萼為綠色或綠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直徑約1.5cm,寬倒卵形;雄蕊多數。果實近球形,直徑2-3cm,黃色或綠白色,被柔毛;核橢圓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溝槽,表面具蜂窩狀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生境分布】我國各地多已栽培,以長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化學成份】烏梅仁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約0.5%,梅仁含約4.3%。
【性味】酸;平;無毒
【歸經】肺;心;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祛暑清絡;益肝明目;清熱化濕。主暑氣霍亂;煩熱;視物不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g。或入丸劑。外用:搗敷。
【附方】①治婦人下焦三十六疾,不孕絕產:梅核仁、辛夷各一升,葛上亭長七枚,澤蘭子五合,溲疏二兩,槁本一兩。上六味,末之,蜜和丸。先食,服如大豆二丸,日三,不知稍增。(《千金方》承澤丸)②治代指:梅核中仁熟搗,以淳苦酒和敷之。(《肘後方》)
【各家論述】
1.《吳普本草》:明目,益氣。
2.《藥性論》:除煩熱。
3.《本經逢原》:清婦人子臟中風氣積滯。
4.《本草求原》:治暑氣霍亂。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