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夜交藤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經逢原》

【拼音名】YèJiāoTénɡ

【別名】棋藤(《南京民間藥草》),首烏藤(《江蘇植藥誌》)。

【來源】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藤莖。帶葉的藤莖,於夏、秋采取。但商品大都用藤莖,於秋季葉落後割取,除去細枝、殘葉,切成長約70厘米的段落,捆成把,曬幹。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何首烏"條。

【生境分布】主產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地。

【性狀】

幹燥的藤莖呈細長圓柱狀,通常扭曲,有時分枝,直徑3~7毫米。表面紫褐色,粗糙,有扭曲的縱皺紋和節,並散生紅色小斑點,栓皮菲薄,呈鱗片狀剝落。質硬而鹿,易折斷,斷面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木質部呈放射狀,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氣無,味微苦澀。以粗壯均勻、外表紫褐色者為佳。

四川商品為幹燥的帶葉嫩莖。莖細,黃綠色或黃褐色,葉多皺縮。

【化學成份】莖含蒽醌類,主要為大黃素、大黃酚或大黃素甲醚,均以結合型存在。

【炮制】清水洗凈,稍浸泡,撈出,潤透後,切段,曬幹。

【性味】

甘微苦,平。

①《本草再新》:"味苦,性溫,無毒。"

②《飲片新參》:"苦澀微甘。"

③《陜西中草藥》:"性平,味甘。"

【歸經】

入心、肝經。

①《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

②《四川中藥誌》:"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

養心,安神,通絡,祛風。治失眠,勞傷,多汗,血虛身痛,癰疽,瘰癧,風瘡疥癬。

①《綱目》:"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

②《本草再新》:"補中氣,行經絡,通血脈,治勞傷。"

③《本草正義》:"治夜少安寐。"

④《飲片新參》:"養肝腎,止虛汗,安神催眠。"

⑤《安徽藥材》:"消癰腫、瘰癧和痔瘡。"

⑥《陜西中草藥》:"祛風濕,通經絡。治失眠,多汗,貧血,周身酸痛,疥癬等皮膚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附方】

①治徹夜不寐,間日輕重,如發瘧:夜交藤(切)四錢,真珠母八錢,龍齒二錢,柴胡(醋炒)一錢,薄荷一錢,生地六錢,歸身二錢,白芍(酒炒)一錢五分,丹參二錢,柏子仁二錢,夜合花二錢,沈香五分,紅棗十枚。水煎服。(《醫醇媵義》甲乙歸臟湯)

②治腋疽:首烏藤、雞屎藤葉各適量。搗爛,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③治痔瘡腫痛:首烏藤、假蔞葉、杉木葉各適量。煎水洗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各家論述】《本草正義》:"夜交藤,瀕湖止稱莖葉治風瘡疥癬,作浴湯甚效,今以治夜少安寐,蓋取其能引陽入陰耳。然不寐之源,亦非一端,茍不知從病源上著想,而惟以此為普通用品,則亦無效。但止堪供佐使之助,因是調和陰陽者,故亦有利無害。"

【摘錄】《*辭典》

夜交藤《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經逢原》

【拼音名】YèJiāoTénɡ

【別名】棋藤、首烏藤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藤莖或帶葉的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割帶葉藤莖,或秋、冬采割藤莖,除支殘葉,捆成把,曬幹或烘幹。

【原形態】多年生纏繞藤本。根細長,末端成肥大的塊根,外表紅褐色至暗褐色。莖基部略呈木質,中空。葉互生;具長柄;托葉鞘膜質,褐色;葉片狹卵形或心形,長4-8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緣或微帶波狀,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兩面均光滑無毛。圓錐花序。小花梗具節,基都具膜質苞片;花小,花被綠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不等長,短於花被;雌蕊1,柱頭3裂,頭狀。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顯的3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草坡、路邊、山坡石隙及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東、中南及河北、山西、陜西、甘肅、臺灣、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藤莖長圓柱形,稍扭曲,長短不一,直徑3-7mm。表面棕紅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顯扭曲的縱皺紋及細小圓形皮孔。節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剝離。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棕紅色,木部淡黃色,導管孔明顯,中央為白色疏松的髓部。氣無,味微苦、澀。

以枝條粗壯、均勻、外皮棕紅色者為佳。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含棕色色素的細胞。皮層較薄。中柱鞘纖維束斷續排列成環,伴有少數石細胞群,纖維壁甚厚,木化。韌皮部較寬,束中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相聚。髓部小。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

【化學成份】藤莖中含大黃素(emodim),大黃素甲醚(Physcion)A即是大黃素-百-葡萄糖甙(emodin-8-β-D-glucopyran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還含夜交藤乙酰本甙(polygoacetophenoside)即是2,3,4,6-四羥基乙酸苯-3-O-葡萄糖甙(2,3,4,6-tetrahydroxyacetoPheone-3-O-β-D-glucopyranoside)[2].

【藥理作用】有鎮靜和瀉下作用。

【炮制】清水洗凈,稍浸泡,撈出,潤透後,切段,曬幹。

【性味】甘;微苦;性平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養心安神;祛風;通絡。主失眠;多夢;血虛身痛;肌膚麻木;風濕痹痛;風疹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爛敷。

【註意】燥狂屬實火者慎服。

【各家論述】

1.《本草正義》:夜交藤,瀕湖止稱莖葉治風瘡疥癬,作浴湯甚效,今以治夜少安寐,蓋取其能引陽入陰耳,然不寐之源,亦非一端,茍不知從病源上著想,而惟以此為普通用品,則亦無效。但止堪供佐使之助,因是調和陰陽者,故亦有利無害。

2.《綱目》:風瘡疥癬作癢,煎湯洗浴。

3.《本草再新》:補中氣,行經絡,通血脈,治勞傷。

4.《本草正義》:治夜少安寐。

5.《飲片新參》:養肝腎,止虛汗,安神催眠。

6.《安徽藥材》:消癰腫、瘰癧和痔瘡。

7.《陜西中草藥》:祛風濕,通經絡。治頭眠,多汗,貧血,周身酸痛,疥癬等皮膚病。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夜交藤相關圖片

夜交藤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夜花藤  下一个:夜明砂>>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