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薔薇花功效和作用

【出處】《醫林纂要》

【拼音名】QiánɡWēiHuā

【別名】刺花(《綱目》),白殘花(《藥材資料匯編》),柴米米花(《江蘇植藥誌》)。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多花薔薇的花朵。5~6月花盛開時,擇晴天采收,曬幹。

【原形態】

多花薔薇,又名:墻麻、牛棘、墻薇(《本經》),牛勒、山棗(《吳普本草》),薔蘼、山棘、薔薇(《別錄》),玉雞苗(《清異錄》),刺縻(《救荒本草》),刺紅、野薔薇(《群芳譜》),倒鉤刺、和尚頭、七姊妹。

落葉小灌木,高達2米。莖、枝多尖刺,有時呈偃伏或纏繞狀,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通常9枚,橢圓形或廣卵形,先端鈍或尖,基部鈍圓形,邊緣有鋸齒,兩面無毛或被柔毛;托葉極明顯,中部以下與葉柄合生,邊緣篦狀深裂。花多數簇生,為圓錐形傘房花序,白色,芳香,花梗上著生少數腺毛;萼片5,披針形,密生絨毛;花瓣5片,心臟形或廣倒卵形,凹頭;雄蕊多數;花柱無毛,合生,伸出於萼筒外,花托成熟時肉質而有光澤。瘦果,生在環狀或壺狀花托裏面。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多生於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分布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福建、廣東、廣西、新疆等地。主產浙江、江蘇等地。

【性狀】幹燥花朵大多破散不全。花萼披針形,背面黃白色或棕色,疏生刺狀毛,無絨毛或具少數絨毛,內表面密被白色絨毛;花瓣三角狀卵形,黃白色至棕色,多皺縮卷曲,脈紋明顯;雄蕊多數,黃色,卷曲成團;花柱突出,無毛;花托壺形,表面棕紅色,基部有長短不等的果柄。氣微弱,味微苦澀。以無花托及葉片摻雜,花瓣完整、色白者為佳。

【化學成份】花含黃芪甙,又含揮發油0.02~0.03%左右。

【性味】

甘,涼。

①《藥材資料匯編》:"甘,平。"

②《南寧市藥物誌》:"甘,涼。"

③《上海常用中草藥》:"苦澀,寒。"

【功能主治】

清暑,和胃,止血。治暑熱吐血,口渴,瀉痢,瘧疾,刀傷出血。

①《醫林纂要》:"幹之可罨金瘡,去瘀生肌。"

②《綱目拾遺》:"治瘧,婦人郁結吐血。"

③《現代實用中藥》:"芳香健胃。"

④《南寧市藥物誌》:"治泄瀉、下痢。"

⑤《上海常用中草藥》:"清暑熱,順氣和胃,解渴,止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錢。外用:研末撒。

【註意】《綱目拾遺》:"劉克中雲,香烈大耗真氣,虛人忌服之。"

【附方】

①治瘧疾:野薔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譜》)

②治暑熱胸悶,吐血口渴,嘔吐不思飲食:白殘花一錢五分至三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備註】除上述品種外,小果薔薇的花在江蘇亦作薔薇花使用,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狀毛,花柱有白毛,其他與上種同。參見"小金櫻"條。

【摘錄】《*辭典》

薔薇花《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醫林纂要》;1.陶弘景:營實即是薔薇子,以白花者為良。根,亦可煮釀酒,莖葉,亦可煮作飲。

2.《蜀本草》:《圖經》雲,薔薇莖間多刺,蔓生,子若杜棠子,其花有百葉八出六出,或赤或白者,今所在有之。

3.《綱目》:薔薇,野生林塹間。春抽嫩蕻,小兒掐去皮刺食之;既長則成叢似蔓,而莖硬多刺,小葉尖薄有細齒;四、五月開花,四出,黃心,有白色、粉紅二者;結子成簇,生青熟紅,其核有白毛,如金

【拼音名】QiánɡWēiHuā

【英文名】FlowerofJapaneseRose

【別名】刺花、白殘花、柴米米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野薔薇的花。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amultifloraThunb.

采收和儲藏:5-6月花盛開時,擇晴天采集,曬幹。

【原形態】野薔薇攀援灌木,小枝有短、粗稍彎曲皮刺。小葉5-9,近花序的小葉有時3,連葉柄長5-10cm;托葉篦齒狀,大部貼生於葉柄;小葉片倒卵形,長圓形或卵形,長1.5-5cm,寬0.8-2.8cm,先端急尖或圓鈍,基部近圓形或楔形,邊緣有鋸齒,上面無毛,下面有柔毛,小葉柄和軸有散生腺毛。花兩性;多,朵簇排成圓錐狀花序,花直徑1.5-2cm;萼片5,披針形,有時中部具2個線形裂片;花瓣5,白色,寬倒卵形,先端微凹,基部楔形;雄蕊多數;花柱結合成束。果實近球形,直徑6-8mm,紅褐色或紫褐色,有光澤。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耐半陰,好肥耐瘠,不耐水濕,一般土壤均可栽培。

栽培技術用扡插或壓條繁殖法。扡插法:9-10月,先當年生粗壯飽滿的枝條,截成20-25cm長作插條,用泥漿法扡插,插入泥漿中2/3或1/2,每1㎡約插1000枝左右。次年2月移植。壓條法:2-3月,選2年生枝條,壓其中部部分。壓入土部分用刀刻傷,壓入土內約5-6cm深,壓實,露出土面的枝梢要用木棍支直。壓後經常澆水,1年便能生根,次年1月便可切離移植。定植時按行株距70cm×50cm開穴定植。

田間管理每年中耕除草3-4次,結合中耕除草施肥2次,第1次施肥在春芽萌動時,用稀腐熟人畜糞尿澆在根的周圍;第2次施肥在秋季落葉後,在植株周圍挖一圓圈,埋入堆肥或畜糞。

【性狀】

性狀鑒別花朵大多破碎不全;花萼披針形,密被絨毛;花瓣黃白色至棕色,多數萎落皺縮卷曲,平展後呈三角狀卵形,長約1.3cm,寬約1cm,先端中央微凹,中部楔形,可見條狀脈紋(維管束)。雄蕊多數,著生於花萼筒上,黃色,卷曲成團。花托小壺形,基部有長短不等的花柄。質脆易碎。氣微香,味微苦而澀。

顯微鑒別粉末特征:淡黃白色。①上表皮乳突呈饅頭狀或類三角形,表皮細胞呈類多角形、類方形。②螺紋導管直徑14-25μm。③花粉粒類圓形、橢圓形,淡黃棕色,直徑28-42μm,可見3個萌發孔及1-3個萌發溝,外壁薄,光滑。④草酸鈣簇晶直徑28-42μm。

【化學成份】花的揮發油含28種化合物,其中主要成分為2,5,5-三甲基庚二烯(2,5,5-trimethylheptadiene),牻牛兒酸甲酯(香葉酸甲酯methylgeranate)等。

【鑒別】取粗粉1g,加甲醇15ml,加熱回流30min,濾過,取濾液1ml,加鎂粉少許與鹽酸1滴,溶液漸顯櫻紅色。(檢查黃酮類)

【性味】苦、澀;涼

【歸經】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暑,和胃,活血止血,解毒。主暑熱煩渴;胃脘脹悶,吐血,衄血,口瘡,癰癤,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

【註意】《綱目拾遺》:劉克中雲,香烈大耗真氣,虛人忌服之。

【附方】①治瘧疾:野薔薇花,拌茶煎服。(《群芳譜》)②治暑熱胸悶,吐血口渴,嘔吐不思飲食:白殘花一錢五分至三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各家論述】

1.《醫林纂要》:幹之可罨金瘡,去瘀生肌。

2.《綱目拾遺》:治瘧,婦人郁結吐血。

3.《現代實用中藥》:芳香健胃。

4.《南寧市藥物誌》:治泄瀉、下痢。

5.《上海常用中草藥》:清暑熱,順氣和胃,解渴,止血。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薔薇花相關圖片

薔薇花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薔薇根  下一个:薔薇露>>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