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駁骨草功效和作用

【出處】《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BóGǔCǎo

【別名】小功勞(《雲南中草藥選》)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花葉九節木的全株。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幹。

【原形態】矮小常綠灌木,高20~30厘米。莖黃褐色,密被毛,節上有明顯托葉痕,斜向上生長。單葉對生,倒卵圓形至長橢圓形,長6~10厘米,寬2.5~4厘米,先端短尖,基部楔形,側脈在葉緣以內網結,下面稍突起,被毛,葉脈上毛尤為明顯;葉柄長1厘米左右,被毛。聚傘花序頂生,花白色。漿果球形或橢圓形,如豌豆大,成熟時藍色。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於雜木林中陰濕處,及山坡下部。分布雲南、廣西等地。

【性味】《雲南中草藥選》:"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風止痛。治感冒,腸炎,痢疾,風濕骨痛,跌打傷折。

①《廣西藥植名錄》:"根:止血,止咳,治跌打。葉:消腫,驅風。"

②《雲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研末包敷。

【附方】

①治菌痢,腸炎,上感,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小功勞三至五錢,煎服。(《雲南中草藥選》)

②治骨折:小功勞配方外包。(《雲南中草藥選》)

【摘錄】《*辭典》

駁骨草《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BóGǔCǎo

【英文名】HerbofSiamPsychotria

【別名】木賊、節節草、豆根草、接骨蕨、馬人參、筆塔草、筆頭草、塔草、毛筒草、博節草、土木賊、木賊草、鬥眼草、鎖陽草、全生草、蝦公腳、馬浮草、小功勞

【來源】

藥材基源:為木賊產植物筆管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ippochaetedebilis(Roxb.)Ching[EquisetumdebileRoxb.]

采收和儲藏:秋季選擇身老體大者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黑褐色。莖一型,不分枝或不規則的分枝,通常高可達1m,直徑2-15mm,中空,表面有脊和溝,脊6-30條,近平滑,溝中有2組分離的氣孔;小枝1條,或2-3條一組,很少4-5條的,小枝也可能再分枝。葉鞘常為管狀或漏鬥狀,緊貼,頂部常為棕色,鞘齒狹三角形,上部膜質,淡棕色,早落,留下截形基部,因而使鞘之頂端近全緣,葉鞘的脊部扁平。孢子囊穗頂生,長1-2.5cm,先端短尖或小凸尖。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河邊或山澗旁的卵石縫隙中或濕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華南、西南及江南、湖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莖淡綠色至黃綠色,長約50cm,有細長分枝,表面粗糙,有縱溝,節間長5-8cm,中空。葉鞘呈短筒狀,緊貼於莖,鞘肋背面平坦,鞘齒膜質,先端鈍頭,基部平截,有一黑色細圈。氣微,味淡。

【化學成份】莖含煙堿(nicotine),山柰酚-3-槐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山柰酚-3-槐糖-7-葡萄糖甙(kaempferol-3-sophoroside-7-glucoside),還含矽化合物。

【性味】苦;涼;甘

【歸經】肺;肝;脾;大腸經

【功能主治】明目;清熱;利濕;止血。主目赤脹痛;翳膜遮睛;淋病;黃疸型肝炎;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15-30g。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根:止血,止咳,治跌打。葉:消腫,驅風。

2.《雲南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痛。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駁骨草相關圖片

駁骨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菠蘿皮  下一个:駁骨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