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十姊妹功效和作用

【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ShíZǐMèi

【別名】七姊妹(《群芳譜》),姊妹花(《閩南民間草藥》)。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十姊妹的根及葉。

【原形態】落葉灌木。莖細長,攀援,刺常生於托葉下。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5~7,橢圓形至卵圓形,先端漸尖,邊緣有鋸齒,有微細柔毛;托葉梳狀分裂。花數朵排成扁傘房花序;萼片卵形,外面有腺體;花冠深紅色,重瓣;雄蕊多數;雌蕊多數,花柱無毛,結合成柱狀,伸出,常與雄蕊等長。果實球形。花期5~7月。

【生境分布】各地有栽培。

【性味】《閩南民間草藥》:"苦平,微澀。"

【功能主治】治黃疸,痞塊。

【附方】治黃疸,癖塊:鮮十姊妹根五至八錢,豬赤肉二兩同炒後,加紅酒三至四兩,共煮一小時,同午飯或晚飯服,日服一次。(《閩南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

十姊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ShíZǐMèi

【英文名】Rootofseven-sistersJapaneseRose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七姊妹的根及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amultifloraThunb.var.carneaThory[P.multifloraThunb.var.platyphyllaThory]

采收和儲藏:根,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幹;葉,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幹備用。

【原形態】七姊妹落葉小灌木,高約2m。莖、枝多尖刺。單數羽狀復葉;小葉通常9枚,橢圓形,先端鈍或尖,基部鈍圓形,邊緣具齒,兩面無毛;托葉極明顯。花多數簇生,為圓錐形傘房花序;花粉色,芳香;花梗上有少數腺毛;萼片5,花瓣5,重瓣;雄蕊多數;花柱無毛。瘦果,生在環狀或壺狀花托裏面。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多為栽培供觀賞。

【化學成份】根皮含鞣質(23%),花含紫雲英甙(astragalin)及揮發油等。

【性味】苦平;微澀

【歸經】肝;膽經

【功能主治】清熱化濕,疏肝利膽。主黃疸;痞積;婦女白帶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附方】治黃疸,癖塊:鮮十姊妹根五至八錢,豬赤肉二兩同炒後,加紅酒三至四兩,共煮一小時,同午飯或晚飯服,日服一次。(《閩南民間草藥》)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十姊妹相關圖片

十姊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十三年花  下一个:十字苔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