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ChánɡChūnTénɡZǐ
【來源】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果實。秋後采集。
【性味】《本草拾遺》:"甘,溫,無毒。"
【功能主治】《本草拾遺》:"主風血羸者,腹內諸冷血閉,強腰腳,變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浸酒。
【摘錄】《*辭典》
常春藤子《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ChánɡChūnTénɡZǐ
【英文名】FruitofChineseIvy
【來源】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常春藤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ederaNepalensisk.kochvar.Sinensis(Tobl.)Rehd.[H.sinensisTobl.]
采收和儲藏:秋季果熟時采收,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常綠攀援灌木,長3-20cm。莖灰棕色功黑棕色,光滑,有氣生根,幼枝被鱗片狀柔毛,鱗片通常有10-20條輻射肋。單葉互生;葉柄長2-9cm,有鱗片;無托葉;葉二型;不能枝上的葉為三有狀卵形或戟形,長5-12cm,寬3-10cm,全緣或三裂;花枝上的葉橢圓狀披針形,條橢圓狀卵形或披針形,稀卵形或圓卵形,全緣;先端長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寬圓形、心形;葉上表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或淡黃綠色,無毛或疏生鱗片;側脈和網脈兩面均明顯。傘形花序單個頂生,或2-7個總狀排列或傘房狀排列成圓錐花序,直徑1.5-2.5cm,有花5-40朵;花萼密生棕以鱗片,長約2mm,邊緣近全緣;花瓣5,三角狀卵形,長3-3.5mm,淡黃白色或淡綠白以,外面有鱗片;雄蕊5,花絲長2-3mm,花藥紫色;子房下位,5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花盤隆起,黃色。果實圓球形,直徑7-13mm,紅色或黃色,宿存花柱長1-1.5mm。花期9-11月,果期翌年3-5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附生於闊葉林中樹幹或溝谷陰濕的巖壁上,庭園也常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西南及陜西、甘肅、山東、灌輸、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西藏等地。
【性味】味甘;苦;性溫
【功能主治】補肝腎;強腰膝,行氣止痛。主體虛贏弱;采膝酸軟,血痹;脘腹冷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浸酒。
【各家論述】《本草拾遺》:主風血羸老,腹內諸冷血閉,強腰腳,變白。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