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芥菜功效和作用

【出處】《千金·食治》

【拼音名】JièCài

【別名】芥(《儀禮》),大芥(《方言》),雪裏蕻(《野菜箋》),皺葉芥(《綱目》),黃芥(《中藥誌》)。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芥萊的嫩莖葉。

【原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莖直立,多分枝,幼枝被微毛,老枝光滑,有時微被白粉。基生葉大,呈琴狀分裂,先端裂片特別長大,兩側裂片甚小;莖上部的葉不分裂,披針形至線形。總狀花序多數,聚成圓錐狀;花萼4,綠色;花瓣4,略向外展,呈十字形,鮮黃色;雄蕊6,4強;子房長圓形。長角果光滑無毛,無明顯的嚎。花期4~6月。果期5~8月。

【生境分布】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

辛,溫。

①《別錄》:"味辛,溫,無毒。"

②《綱目》:"辛,熱。"

③《隨息居飲食譜》:"辛甘而溫。"

【歸經】

①《得配本草》:"入手太陰經。"

②《本草求真》:"入肺、胃,兼入腎。"

【功能主治】

宣肺豁痰,溫中利氣。治寒飲內盛,咳嗽痰滯,胸膈滿悶。

①《別錄》:"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服溫中。"

②《食療本草》:"主咳逆,下氣,明目,去頭面風。"

③《綱目》:"通肺豁痰,利膈開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搗汁。外用:燒存性研末撒或煎水洗。

【註意】

凡瘡瘍、目疾、痔瘡、便血及平素熱盛之患者忌食。

①《本草衍義》:"多食動風。"

②《綱目》:"久食則積溫成熱,辛散太甚,耗人真元,肝木受病,昏人眼目,發人痔瘡。"

【附方】

①治牙齦腫爛,出臭水者:芥菜桿,燒存性,研末,頻敷之。(《綱目》)

②治漆瘡瘙癢:芥菜煎湯洗之。(《千金方》)

③治痔瘡腫痛:芥葉,搗餅,頻坐之。(《談野翁試驗方》)

【摘錄】《*辭典》

芥菜《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千金·食治》。

《本草圖經》:芥,今處處有之。似菘而有毛,味極辛辣,此所謂青芥也。芥之種亦多:有紫芥,莖葉純紫,多作虀者,食之最美。有白芥,此入藥者最佳。舊雲從西域來,又雲生河東,今近處亦有。其余南芥、旋芥、花芥、石芥之類,皆菜茹之美者,非藥品所須。

【拼音名】JièCài

【英文名】tenderStemandleafofIndiaMustard

【別名】芥、大芥、雪裏蕻、皺葉芥、黃芥、霜不老、沖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油芥菜的嫩莖和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rassicajuncea(L.)Czern.etCoss.[SinapisjunceaL.]2.Brassicajuncea(L.)Czern.etCoss.var.gracilisTsenetLee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芥菜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無毛,有時具刺毛,常帶粉霜。莖有分枝。基生葉葉柄有小裂片;葉片寬卵形至倒卵形,長15-35cm,寬5-17cm,先端圓鈍,不分裂或大頭羽裂,邊緣有缺刻或齒牙;下部葉較小,邊緣有缺刻,有時具圓鈍鋸齒,不抱莖;上部葉窄被針形至條形,具不明顯疏齒或全緣。總狀花序花後延長;花淡黃色;花瓣4,鮮黃色,寬橢圓形或寬楔形,長達1.l-1.4cm,先端平截,全緣,基部具爪;雄蕊6,4長2短,長雄蕊長8mm,短雄蕊長6mm;雌蕊1,子房圓柱形,長約lmm,花柱細,柱頭頭狀。長均果條形,長3-5.5cm,具細喙,長6-12mm;果梗長5-15mm。種子近球形,直徑l-1.8mm,鮮黃色至黃棕色,少數為暗紅棕色,表面具網紋。花期4-5月,果期5-6月。

2.油芥菜本種特點在於基生葉長圓形或倒卵形,邊緣有重鋸齒和缺刻。

【生境分布】

1.原產中國,為全國各地栽培的常用蔬菜。

2.原產美洲,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嫩莖圓柱形,黃綠色,有分枝,折斷面髓部占大部分,類白色,海綿狀。葉片常破碎,完整葉片寬披針形,長3-6cm,寬1-2cm;深綠色、黃綠色或枯黃色,全緣或具粗鋸齒,基部下延呈狹翅狀;葉柄短,不抱莖。氣微,搓之有辛辣氣味。貯於幹燥容器內,密閉,置通風幹燥處,防黴。

【化學成份】根莖含11種具揮性的異疏氰酸酯:異硫氰酸甲酯(methyl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異丙酯(isoProPyl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烯丙酯(allyl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仲丁酯(sec-butyl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正丁酯(n-butyl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戊-4-烯酯(4-pentenyl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苯酯(phenyl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3-甲硫基丙酯(3-methylthiopropyl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芐酯(benzyl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β-苯乙酯(β-phenylethyl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丁-3-烯酯(3-butenylisothiocyanate)。葉含蕓薹抗毒素(brassilexin),環蕓薹寧(cyclobrassinin),環蕓薹寧亞碸(cyclo-brassininsulfoxide),馬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花粉含芥子油甙類,主要為丙-2-烯基芥子油甙(prop-2-enylglucosinolate),還有2-羥基丁-3-烯基芥子油甙(2-hydroxybut-3-enylglu-cosinolate),2-羥基-戊-4-烯基芥子油甙(2-hydroxypent-4-enylglucosinolate),丁-3-烯基芥子油甙(but-3-enylucosinolate),2-苯乙基芥子油甙(2-phenylethylglucosinolate)。

【性味】辛;溫

【歸經】肺;肝;腎;胃經

【功能主治】利肺豁痰;消腫散結。主寒飲咳嗽;痰滯氣逆;胸膈滿悶;砂淋;石淋;牙齦腫爛;乳癰;痔腫;凍瘡;漆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15g;或用鮮品搗汁。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燒存性研末撒。

【註意】

1.凡瘡瘍、目疾、痔瘡、便血及平素熱盛之患者忌食。

2.《本草衍義》:多食動風。

3.《本草綱目》:久食則積溫成熱,辛散太甚,耗人真元,肝木受病,昏人眼目,發人痔瘡。

【各家論述】

1.《名醫別錄》:主除腎邪氣,利九竅,明耳目,安中,久服溫中。

2.《食療本草》:主咳逆,下氣,明目,去頭面風。

3.《本草綱目》:通肺豁痰,利膈開胃。

4.《本草綱目》:芥,性辛熱而散,故能通肺開胃,利氣豁痰。《別錄》謂其能明耳目者,蓋知暫時之快,而不知積久之害也。《素問》雲,辛走氣,氣病無多食辛,多則肉胝而唇褰,此類是矣。

5.《本草經疏》:芥,所稟與白芥同。辛溫能利氣消痰,開胃辟寒,故主安中及久食溫中也。其主除腎邪氣者,辛能潤腎,溫能暖水臟故也。其主利九竅,明耳目者,蓋言辛散走竄,豁痰引涎,暫用一時,使邪去而正自復,非謂其真能利竅明耳目也,用者詳之。

6.《本草求真》:芥性辛熱,凡因陰濕內壅而見痰氣閉塞者,服此痰無不除,氣無不通,故能使耳益聰而目益明也。若便臟素不寒,止因一時偶受寒濕,而氣不得宣通,初服得此稍快,久則積溫成熱,其目愈覺不明,而諸痔瘡瘍,靡不因是而至矣。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芥菜相關圖片

芥菜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羯布羅香  下一个:芥藍>>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