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鼴鼠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YǎnShǔ

【別名】缺齒鼴

【來源】食蟲目鼴鼠科缺齒鼴MogerarobustaNehring,以全體入藥。

【生境分布】東北。

【功能主治】解毒,理氣。主治疔腫,痔瘡,淋病,喘息,胃癌等。

【用法用量】用量3~5分。

【附方】

治惡瘡:鼴鼠1只,燒焦研面,取醋2兩,煎至1兩,加入適量的鼴鼠粉末,搗成膏狀貼患處,用香油調塗亦可。

治胃癌初起:鼴鼠1只,瓦焙成焦黃色,研成粉末,每次5分,黃酒沖服,日服1次。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鼴鼠《*辭典》

【出處】《別錄》

【拼音名】YǎnShǔ

【別名】隱鼠(陶弘景)。

【來源】為鼴鼠科動物麝鼴或缺齒鼴的全體或肉。春、夏、秋季挖掘洞道捕捉,或用竹弓、鼠夾等工其捕捉。

【原形態】

①麝鼴

體長100~126毫米,尾長14~23毫米,顱基長27~29毫米。為形體較小的一種鼴鼠。吻部尖長,耳殼缺失。眼退化。尾細而短,僅被稀疏短毛,末梢有一小束毛。後足被毛亦甚稀少,老獸則近乎光裸。體背毛色深灰棕色,嘴下顏色較淺。腹面毛棕灰色。全身毛色均帶金屬閃光。

棲於闊葉林帶或森林草原地帶以至半沙漠地區,較喜幹燥。終生在地下生活,地下掘有很長隧道,將土推出地面,形成一個個小土堆,很少爬出地面。食物以地下昆蟲、蠕蟲為主,也食野生植物。

分布河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等地。

②缺齒鼴

形體較大,長178~220毫米,尾長23毫米,顱基長約44毫米。吻細長,眼小,耳隱於毛中。下頜犬齒缺失。肢短,足發達,爪長而有力。毛細而密,柔軟而帶閃光。四足裸露無毛。體背毛色棕褐,毛尖深灰。腹毛較短,棕灰色。

棲於闊葉林中潮濕多草之處,在地下挖掘洞道營地下生活。

分布東北地區。

【性味】

鹹,寒。

①《別錄》:"味鹹,無毒。"

②《食性本草》:"寒。"

【功能主治】

解毒,理氣,殺蟲。治癰疽,疔腫,痔瘡,喘息,淋病,蛔蟲病。

①《別錄》:"主癰疽,諸瘺,蝕惡瘡,陰匿爛瘡。"

②《本草拾遺》:"肉:主風,久食主瘡疥痔瘺。膏:堪摩諸惡瘡。"

③《本草圖經》:"風熱久積,血脈不行,結成瘡疽,食之可消去;小兒食之,亦殺蛔蟲。"

④《東北動物藥》:"解毒,理氣。治疔腫,痔瘡,淋病,喘息,胃癌。"

【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末,3~5分;或煮食。外用:燒存性研末調塗。

【附方】

①治疔腫惡瘡:鼴鼠一只。燒焦研面,取醋二兩煎至一兩,再加入適量的鼴鼠粉末,攪成膏狀貼患處,用香油調塗亦可。(《東北動物藥》)

②治胃癌:鼴鼠一只。用瓦焙成焦黃色,研成粉末。每次五分,黃酒沖服,日服一次。(《東北動物藥》)

【摘錄】《*辭典》

鼴鼠《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1.《別錄》:鼴鼠在土中行,五月取,令幹,燔之。

2.陶弘景:鼴鼠,形如鼠,大而無尾,黑色,長鼻甚強,恒穿耕地中行,討掘即得。

【拼音名】YǎnShǔ

【英文名】Mole

【別名】隱鼠、瞎老鼠、地滾子、翻手老鼠、田鼠

【來源】

藥材基源:為鼴鼠科動物長吻鼴、白尾鼴、缺齒鼴、麝鼴、華南缺齒鼴等除去內臟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alpalongirostrisMilne-Edwards2.ParascaptorleucurusBlyth3.MogerarobustaNehring4.ScaptochirusmoschatusMilne-Edwards5.Mogeralatouchei(Thomas)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捕殺後,剖腹,去除內臟,鮮用或置瓦上焙幹。

【原形態】

1.長吻鼴,體長約11cm,體重30g左右。比白尾鼴多1枚上前臼齒(每側上頜具4枚上前臼齒)。體形粗圓。吻尖而向前突出,吻端裸露無毛。吻背中央具有凹槽。眼小。外耳隱於被毛之中四肢粗短。前足掌部異常寬大並向外翻折。爪較白尾鼴更為粗短強壯,中指爪一般短於5mm,尾短,短於或等於後足長,呈球棒狀,尾末端粗圓渾厚。毛被短而細密,略具絲光光澤。通體巧克力褐色或暗褐色。下體略比上體淺淡,顯灰色。尾毛暗褐色,絕無白色。

2.白尾鼴,體長8-11cm,體重20-40g。體呈圓筒形。吻部削尖並向前突出,吻背中央具溝槽,眼極小。外耳退化,頸短。前肢粗短,掌部特別擴大而寬扁,掌心向外翻折,帶有強壯的鏟狀爪。後足較前足細弱,尾短,略長於後足,球棒狀,基部短細。毛被柔軟、細密,呈天鵝絨狀。有絲光光澤。通體黑褐色或黑灰色,唯吻、尾部和前肢下部毛淺灰色或黃白色,足和尾的皮膚肉黃色。

3.缺齒鼴,體形較大,呈長圓筒形,體長17-22cm,體重達200g左右。尾長約2cm。頭吻部尖而長,鼻部尖而長,鼻部延伸,突出於嘴前。眼小,耳隱於毛中。前肢短粗,掌寬扁,具強大的爪,掌心向外翻折。後肢細,不發達。四足裸露,尾粗短。頭及背部毛為深褐色而略帶灰色。下頜、頸部、前胸、腹部呈灰棕色,腹部中央有一道較寬的金黃色紋,但有個體差異。

4.麝鼢體形與缺齒鼴相似,但身體較小,體長10-13cm。體重40-100g。吻部細長,無外耳殼,眼退化,足背上僅有細短的毛,幾近裸露。尾細而短,被有稀疏的短毛,身體背面灰棕色,帶絲狀光澤。腹面毛色稍淺為棕灰色。

5.華南缺齒鼴,最小的一種缺齒鼴。大小、形態與白尾鼴相似,但缺乏下犬齒。體長約10cm,體重約40g。裸露吻部較白尾鼴更為尖長。眼、耳均極退化。尾略長於後足,並被稀疏的長毛。足背、吻鼻的稀毛甚短。軀體其余部分的毛被柔軟、細密,呈天鵝絨狀。體背茶褐色或棕褐色。下體比體背多灰黑色,頦、喉和胸灰色較多。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多棲於海拔1500m以下的山間盆地、河谷地、丘陵緩坡的常綠闊葉林、稀疏灌叢林、農耕地和菜園地附近。營地下洞穴生活,主要以地下昆蟲及其幼蟲為食。

2.本種為熱帶性種。棲居於海拔1000m以下的熱帶性溝谷地、疏林草坡、次生灌叢、旱地、拋荒和菜園地附近。營地下生活,以昆蟲、蚯蚓、蠕蟲等小型蟲類為食。

3.棲息於森林草原地帶。營地下生活。

4.營地下生活,為我國特產的一種鼴鼠。

5.主要棲居於丘陵地、灌叢、農耕地中。營地下生活。

資源分布:1.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

2.分布於四川雲南等地。

3.分布於吉林、遼寧、黑龍江等地。

4.廣泛分布於華北及陜西、甘肅、山東等地。

5.分布於我國東部及長法流域以南地區,包括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和貴州等地。

【性味】味鹹;性寒

【歸經】心;肺經

【功能主治】解毒;殺蟲。主癰疽疔毒;痔瘺;淋病;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末,2-4g;或煮食。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塗。

【附方】①治疔腫惡瘡:鼴鼠一只。燒焦研面,取醋二兩煎至一兩,再加入適量的鼴鼠粉末,攪成膏狀貼患處,用香油調塗亦可。(《東北動物藥》)②治胃癌:鼴鼠一只,用瓦焙成焦黃色,研成粉末。每次五分,黃酒沖服,日服一次。(《東北動物藥》)

【各家論述】

1.《別錄》:主癰疽,諸瘺,蝕惡瘡,陰NI爛瘡。

2.《本草拾遺》:肉:主風,久食主瘡疥痔淒。膏:堪摩諸惡瘡。

3.《本草圖經》:風熱久積,血脈不行,結成瘡疽,食之可消去;小兒食之,亦殺蛔蟲。

4.《東北動物藥》:解毒,理氣。治疔腫,痔瘡,淋病,喘息,胃癌。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鼴鼠相關圖片

鼴鼠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眼子菜根  下一个:艷山姜>>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