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XiónɡGǔ
【來源】食肉目熊科黑熊Selenarctosthibetanus(G.Cuvier);馬熊UrsuspruinosusBlyth;棕熊UrsusarctosL.,以骨骼入藥。
【生境分布】東北、西南。
【性味】鹹、微辛,溫。
【功能主治】除風濕。主治風濕骨痛。
【用法用量】配方用,1~2兩,作煎劑或酒劑。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熊骨《*辭典》
【出處】《食療本草》
【拼音名】XiónɡGǔ
【來源】為熊科動物黑熊或棕熊的骨。捕得熊後,剝去皮肉,留下四腳爪上的皮毛和爪,再剔凈殘存筋肉,陰幹。
【原形態】動物形態詳"熊膽"條。
【生境分布】主產黑龍江、吉林、雲南、四川等地。
【性狀】一般多用四肢骨,頭部、軀幹部骨少用。四肢骨與虎骨相似,但較細長,質輕而松,關節亦較不發達。前肢肱骨有喙粗隆三條,下端靠近骨環處無小孔(即無"鳳眼",可資與虎骨鑒別)。後肢脛骨扁圓形,有縱棱,膝蓋骨長圓形,帶有舌狀筋。前後肢掌部寬大,均具5爪,爪黑色;留下的皮毛呈黑色或棕色。骨的表面白色或灰白色,斷面白色,粗糙不顯油性,骨髓不明顯,暗淡無光澤。頭骨吻長而尖,鼻骨短,額骨前部較寬,後部較窄,左右額部連接部分向下凹陷,頂骨較寬,矢狀脊短而不顯著。齒褐色,上顎骨有門齒3對,犬齒1對,臼齒6對,下顎骨有門齒3對,犬齒1對,臼齒7對。上顎後臼齒很長,約為寬的兩倍。肋骨扁形。
【炮制】洗凈,陰幹,臨用時敲碎。
【性味】《四川中藥誌》:"性溫,味鹹微辛,無毒。"
【功能主治】
①《食療本草》:"煮湯浴之,主歷節風,亦主小兒客忤。"
②《四川中藥誌》:"能除風濕,治風濕骨節作痛。"
【附方】治風濕骨關節腫痛:熊骨、桂枝、茅術、牛膝、杜仲、防己。煎湯或浸酒服。(《四川中藥誌》)
【摘錄】《*辭典》
熊骨《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藥性論》
【拼音名】XiónɡGǔ
【英文名】BearBone,boneofSelenarctosthibetanusCuvierAsiaticBlackBear,boneofUrsusarctosLinnaeusBrownBear,
【來源】
藥材基源:為熊科動物黑熊及棕熊的骨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elenarctosthibetanusG.Cuvier2.UrsusarctosLinnaeus.
采收和儲藏:捕得熊後,剝去皮肉,留下四腳爪上的皮毛和爪,再剔凈殘存筋肉,陰幹。
【原形態】
1.黑熊,體形較大,長1.5-1.7m,體重約150kg。頭部寬圓。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小;耳較長且被有長毛,伸出頭頂兩側。頸部短粗,兩側毛特別長。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較一致漆黑色,有光澤。四肢粗健,前後足均具5趾,前足腕墊寬大與掌墊相連,後足跖墊亦寬大且肥厚,前寬後窄,內側中部無毛間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頜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為黑色並帶有光澤。
2.棕熊,體形較大,長約2m,重200-300kg。頭闊而圓,吻部較長鼻也較闊,其端裸出,略側扁。耳小,能動,內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壯,尾短。四肢粗壯,前後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長於後足。爪側扁而彎曲,呈暗褐色。全身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銀灰色、棕黃色或棕紅色。成體胸部無白色斑紋。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棲息於混交林或闊葉林中。一般居於山上的石洞或大樹洞中,有冬眠習性,夏、冬季有垂直直適移現象。白天活動,視覺較差,善爬樹,熊遊泳力強。雜食性,但以植物為主。
2.棲息於廣闊葉林、針葉林或混交林中有中。有冬眠習性,雜食以植物為主。
資源分布:1.分布極廣泛東北、華北、西南、華南及陜西、甘肅、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2.分布於東北及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貴州、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一般多用四肢骨。前腩肱骨骨體稍扭曲,長33-34cm,直徑(中段)約3cm。表面淡黃白色,稍粗烽而顯油性。中段以上有喙粗隆3條,下端較寬,呈滑車狀,下端靠過骨環處無小孔(既無“鳳眼”)。質堅硬而較重,斷面呈不規則圓棱形,密質骨厚2-5mm,圓形骨髓腔直徑約占骨斷面2/5,髓呈網織蜂窩狀,黃棕色,具特殊熊腥氣。
後肢股骨骨體彎曲,長35-40cm,直徑3-4cm,上端內側突出的半球形為“股骨頭”,與骨體紅成110度的角,球面光滑有一較深窩,後側有一近菱形的凹槽。橫斷面類圓形,黃白色,稍粗糙,密質骨厚6-9cm,骨髓腔直徑約17mm,占斷面的1/2。骨髓網紋不明顯,棕黃色,腥氣濃。
後肢脛骨扁圓形,有縱棱。膝蓋骨長圓形,帶有舌狀筋前後肢掌部寬大,均具5爪,爪黑色,留下的皮毛呈黑色或棕色。
頭骨吻長而尖,鼻骨短;額內前部較寬,後部較窄,左右額部連接部分向下凹陷,頂部較寬,矢狀脊短而不顯著。齒褐色,上額骨有門齒3對,犬齒1對,臼齒7對,上顎後臼齒形大,約為寬的2倍。肋骨扁形。
【炮制】洗凈,陰幹,臨用時敲碎。
【性味】味鹹;微辛;性溫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定驚。主風濕骨節腫痛;小兒驚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湯洗。用時搗碎。
【附方】治風濕骨關節腫痛:熊骨、桂枝、茅術、牛膝、杜仲、防己。煎湯或浸酒服。(《四川中藥誌》)
【各家論述】
1.《食療本草》:煮湯浴之,主歷節風,亦主小兒客忤。
2.《四川中藥誌》:能除風濕,治風濕骨節作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