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DàTòuGǔCǎo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尾葉越橘的全草。全年可采,洗凈,曬幹。
【原形態】灌木,高1米以上。莖直立,分枝。葉互生,革質;卵狀橢圓形,長5~9厘米,寬2.4~4.5厘米,先端尾尖,基部渾圓,全緣,羽狀側脈7對,上彎,兩面均無毛;葉柄短粗,長不及3毫米。總狀花序排成圓錐狀,腋生,有花15~25朵;花梗長4.8毫米;小苞片狹細,線形,長約7毫米,先端鉆形;大苞片卵形,包被花蕾,長8~11毫米,先端尖,棕色;大小苞片均於花時脫落;花冠短鐘狀,徑約6毫米,綠色而帶淡紫色暈;花瓣5枚。漿果近球形,冠以宿萼。種子不規則三角狀,表面淡棕色。花期初夏。
【生境分布】生於山腳、林下陰濕處。分布雲南、廣西等地。
【性味】微苦,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治風濕關節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水煎洗。
【摘錄】《*辭典》
大透骨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
【拼音名】DàTòuGǔCǎo
【來源】
藥材基源:為杜鵑花科植物樟葉越橘及尾葉越橘的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VacciniumdunalianumWight[Epigyniumdunalianum(Wight)Klotzscjh;ThibaudiarevolutaGriff.]2.VacciniumdunalianumWightvar.urophyl-lumRehd.etWils.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洗凈,曬幹。
【原形態】
1.幼枝紫褐色,有細棱,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5-7mm,通常無毛;葉片革質,橢圓形、長圓形、長圓狀披針形或卵形,長4.5-12cm,寬2.5-5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楔形或鈍圓,全緣,背面散生貼伏的短腺毛,側脈3-4對,自葉片部向上斜升,連同中脈在兩面突起。花序腋生,總狀,多花,長3-6cm;苞片卵形,早落;萼筒長1mm,萼齒三角形;花冠淡綠帶紫紅色或淡紅色,寬鐘狀,裂片三角形,開展或向上反折,外面無毛,內面被疏柔毛;雄蕊鮮黃色,與花冠近等。長,花絲扁平,長約1mm,藥室背部有開展的距,藥管長為藥室的2倍,漿果球形,成熟時紫黑色,被白粉。花期4-5月,果期9-12月。
2.與上種不同外在於;幼枝、葉柄及葉兩面沿中脈被短柔毛。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700-)2000-2700(-3100)m的山坡灌叢、闊葉林下或石灰山灌叢,稀附生常綠闊葉林中樹上。
2.生於海拔1400-3100m的山谷雜木林下,石灰巖山坡常綠林中及山坡灌叢中,有時附生於常綠闊葉林中樹上。
資源分布:1.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2.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性狀】性狀鑒別全株長達2m,多卷折,枝條有棱。葉片常反卷,展平後呈橢圓狀卵形,長5-10cm,寬2.5-4.5cm,先端尾尖,中脈和側脈兩面隆起,尾葉越橘下面中脈和葉柄略有短柔毛。總狀花序腋生,花被縮成團,花冠展開後呈卵狀壇形,淺黃白色。氣微,味微苦、澀。
【性味】微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濕;通絡止痛。主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酒。外用:適量,煎湯水洗。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