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水蓼功效和作用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ShuǐLiǎo

【別名】薔、虞蓼(《爾雅》),澤蓼(《爾雅》郭璞註),辣蓼草(《本草求原》),柳蓼、川蓼(《植物學大辭典》),水紅花(《昆明藥植調查報告》),藥蓼子草、紅蓼子草(《重慶草藥》),白辣蓼(《中國藥植圖鑒》),胡辣蓼(《東北植藥圖誌》),痛骨消(《廣西藥植名錄》),紅辣蓼(《常用中草藥彩色圖譜》),假辣蓼,斑蕉萆(《廣西中草藥》),水辣蓼、小葉辣蓼(《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來源】為蓼科植物水蓼的全草。秋季開花時采收,曬幹。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莖紅紫色,無毛,節常膨大,且具須根。葉互生,披針形成橢圓狀披針形,長4~9厘米,寬5~15毫米,兩端漸尖,均有腺狀小點,無毛或葉脈及葉緣上有小刺狀毛;托鞘膜質,簡狀,有短緣毛;葉柄短。穗狀花序腋生或頂生,細弱下垂,下部的花間斷不連;苞漏鬥狀,有疏生小膿點和緣毛;花具細花梗而伸出苞外,間有1~2朵花包在膨脹的托鞘內;花被4~5裂,卵形或長圓形,淡綠色或淡紅色,有腺狀小點;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長2.5毫米,表面有小點,黑色無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內。花期7~8月。

本植物的根(水蓼根)、果實(寥實)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濕地,水邊或水中。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性狀】

幹燥全草,莖紅褐色至紅紫色,有淺縱皺,節部膨大;質堅而脆,斷面稍呈纖維性,皮部菲薄,淺磚紅色,本部白色,中空。葉片幹枯,灰綠或黃棕色,多皺縮破碎;托葉鞘狀,棕黃色,常破裂。有時帶花序,花多數脫落,花蕾米粒狀。味辛辣。

產廣東、廣西、四川等地。

蓼的種類很多,古代作為調味食用的蓼,主要是水蓼。茲據《本草衍義》、《綱目》等,將《本經》的"蓼實"、《別錄》的"蓼葉"均作為水蓼的藥用部分,"蓼葉"見本條,"蓼實"另詳專條。

【性味】

辛,平。

①《千金·食治》:"辛。"

②《日華子本草》:"味辛,冷,無毒。"

③《綱目》:"蓼葉,辛,溫,無毒。"

④《本草求原》:"苦濕,平。"

【功能主治】

化濕,行滯,祛風,消腫。治痧穢腹痛,吐瀉轉筋,泄瀉,痢疾,風濕,腳氣,癰腫,疥癬,跌打損傷。

①《別錄):"寥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誌。"

②《唐本草》:"主被蛇傷,搗敷之;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悶;水煮漬腳捋之,消腳氣腫。"

③《本草拾遺》:"蓼葉,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亂傳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葉搗敷狐刺瘡;亦主小兒頭瘡。"

④《綱目》:"殺蟲。"

⑤《本草求原》:"洗濕熱癍癩,擦癬。"

⑥《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損傷,通筋骨。"

⑦《嶺南采藥錄》:"敷跌打,洗瘡疥,止癢消腫。"

⑧《重慶草藥》:"治巴骨流痰,跌打損傷。"

⑨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利濕消滯,殺蟲止癢。治菌痢,腸炎,風濕痛,皮膚濕疹。"

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解毒,利尿,行氣,止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品1~2兩);或搗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搗敷。

【註意】

①《千金·食治》:"蓼食過多有毒,發心痛。和生魚食之,令人脫氣,陰核疼痛。婦人月事來,不用食蓼及蒜,喜為血淋帶下。"

②《藥性論》:"蓼葉與大麥面相宜。"

【附方】

①治幹霍亂不吐利,四肢煩,身冷汗出:水蓼(切)、香薷(擇切)各二兩。上二味,以水五盞,煎取三盞,去滓,分溫三服。(《聖濟總錄》水蓼飲)

②治風寒太熱:水蓼、淡竹葉、姜茅草,煎服。(《四川中藥誌》)

③治水瀉:紅辣蓼一兩,水煎,日分三次服。(《廣西中草藥》)

④治痢疾,腸炎:水辣蓼全草二兩,水煎服,連服三天。(《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小兒疳積:水辣蓼全草五至六錢,麥芽四錢。水煎,早晚飯前二次分服,連服數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治腳痛成瘡:水蓼(銼)煮湯,令溫熱得所,頻頻淋洗,候瘡幹自安。(《經驗方》)

⑦治陰發背,黑凹而不知痛者:鮮蓼草十斤(曬幹,燒灰存性,淋灰汁熬膏於半碗聽用),石灰一兩。二味調勻,入磁罐收貯封固。如遇陰毒,將筆蘸點患處,不二次退透知痛,出黑水血盡,將膏藥貼之。(《外科啟玄》蓼草膏)

⑧蛇咬傷。用水蓼莖、葉搗敷。

⑨腳氣腫痛成瘡。用水蓼汁搽洗。

【臨床應用】

①治療細菌性痢疾、腸炎

用鮮全草加工成千浸膏粉,裝膠囊,每粒含量0.25克。成人0.5~0.75克,日服4次,小孩依年齡酌減。重癥可用幹草2~3兩(鮮草加倍),煎分2次服,每日4次,總量4~6兩,直至癥狀消失盾再服1劑。治療菌痢、腸炎182例,有效率約95%。療程1~3天。有報道用30%水蓼煎劑每次100毫升,日服2次,小兒酌減。治療菌痢108例,痊愈105例,3例配合其他藥物治愈。療程2~5天。水寥有止痛、止血、止瀉及制菌作用,無抗藥性。

②治療子宮出血

采用水蓼開花時的地上部分,切碎。取1公斤,置玻璃容器內,以30%酒精2000毫升浸沒,常溫靜置48小時(每天攪拌3次),然後過濾,得濾液約2000毫升,密閉貯存。每服20毫升,2小時1次。共治療子宮出血20例,療程1~4天,全部治愈。

【摘錄】《*辭典》

水蓼《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1:陶弘景:蓼,此類又多,人所食,有三種:一是紫蓼,相似而紫色;一名香蓼,亦相似而香,並不甚辛而好食;一是青蓼,人家常有,其葉有圓者、尖者,以圓者為勝,所用即是此。

2.《唐本草》:水蓼葉大似馬蓼,生下濕水旁。

3.《本草拾遺》:諸蓼並冬死,惟香蓼宿根重生,人為生菜,最能入腰腳也。

4.《本草衍義》:水蓼,今大率與水紅相似,但枝低爾。今造酒,取以水浸汁,和面作曲,亦假其辛味。

【拼音名】ShuǐLiǎo

【別名】蓼、薔、薔虞、虞蓼、澤蓼、辣蓼草、柳蓼、川寥、藥蓼子草、紅蓼幹草、白辣蓼、胡辣蓼、辣蓼、辣柳草、撮胡、辣子草、水紅花、紅辣蓼、水辣蓼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水蓼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hydropiperL.[Persicariahy-dropiper(L.)Spach」

采收和儲藏:在播種當年7~8月花期,割起地上部分,鋪地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20-60cm。莖直立或斜升,不分枝或基部分枝,無毛,基部節上有不定根。單葉互生;有短葉柄;托葉鞘筒形,長約1cm,褐色,膜質,疏生短伏毛,先端截形,有短睫毛;葉片披針形,長4-8cm,寬0.8-2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兩面有黑色腺點,葉緣具緣毛。總狀花序穗狀,頂生或腋生,細長,上部彎曲,下垂,長4-10cm,苞片漏鬥狀,有褐色腺點,先端具短睫毛或近無毛;花被4-5深裂,裂片淡綠色或淡紅色,密被褐色腺點;雄蕊6,稀8,比花被短;花柱2-3,基部合生,柱頭頭狀。瘦果卵形,側扁,暗褐色,具粗點。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水邊、路旁濕地。

資源分布:我國南北各地均有分布。

【栽培】

生物學特性同生長於低山和平壩半陰的潮濕處或淺水中。在肥沃的粘土和沙土裏生長較好。栽培技術用種子繁殖:8~10月采割成熟果序,曬幹脫粒,貯藏備用。3~4月播種。開寬1.3m畦,按行窩距各約25cm開窩,每1hm2用種子3750g,與火灰、人畜糞水拌勻,撒播窩裏。

田間管理苗高10~15cm時勻苗、補苗,每窩留苗5~6株,並除草、松土、追肥1次,苗高20~25cm時再進行1次,施肥量要較前稍多。

【性狀】

性狀鑒別莖圓柱形,有分枝,長30-70cm;表面灰綠色或棕紅色,有細棱線,節膨大;質脆,易折斷,斷面淺黃色,中空。葉互生,有柄;葉片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0cm,寬0.7-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表面棕褐色,下表面褐綠色,兩面有棕黑色斑點及細小的腺點;托葉鞘筒狀,長0.8-1.1cm,紫褐色,緣毛長l-3mm。總狀穗狀花序長4-10cm,花簇稀疏間斷;花被淡綠色,5裂,密被腺點。氣微,味辛。辣。

以葉多、帶花、味辛辣濃烈者為佳。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為1列長方形細胞,外被用質層。下皮層為2-3列厚角細胞。皮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中柱鞘纖維斷續排列成環,壁木化。韌皮部較窄。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單個或數個相聚,呈放射狀排列。射線寬6-13列細胞。髓部薄壁細胞大,含草酸鈣簇晶及澱粉粒;中心部分常成空隙。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不規則多角形,垂周壁較平直,下表皮細胞垂周壁彎曲;上、下表皮均有多列性非腺毛、腺毛及氣孔,以下表皮為多。氣孔平軸式,少數不定式或不等式。多列性非腺毛大多稍彎曲,長184-797μm,基部直徑29-60μm,細胞壁稍厚,基部細胞具孔溝。腺毛頭部頂面觀類圓形或橢圓形,4-6(-8)細胞;柄2細胞並列。海綿組織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及少方晶。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10min,濾過。取濾液2ml,加鎂粉少量與鹽酸3滴,水浴上加熱,顯櫻紅色。

(2)薄層色譜取粉末1g,加乙醇15ml,熱回流2h,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狀,加乙醇0.5ml溶解供點樣。以槲皮素乙醇溶液為對照品。在聚酰膠薄層板(上海試劑四廠)用乙醇-水(7:3)展開,展距7.5cm,取出晾幹,噴5%三氯化鋁乙醇試液,於紫外分析儀(365nm)下觀察熒光斑點,供試品溶液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顯相同顏色的熒光。

【化學成份】水蓼全草含水蓼二醛(Polygodial,tadeonal),異水蓼二醛(isotadeonal,isopolygodial),密葉辛木素(confertifo-lin),水蓼酮(Polygonone)[1,2],水蓼素-7-甲醚(Persicarin-7-methylether)[3],水蓼素(persicarin),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in),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金絲桃甙(hyperosi-de)[4,5],順/反阿魏酸(cis/trans-ferulicacid),順/反芥子酸(cis/trans-sinapicacid),香草酸(vanillicacid),丁香酸(syringicacid),草木犀酸(meliloticacid),順/反對香豆酸(cis/trans-P-coumaricacid),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龍膽酸(gentisicacid),順/反咖啡酸(cis/trans-caffeicacid),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acid),沒食子酸(gallicacid),對羥基苯乙酸(p-hydroxyphe-nylaceticacid),綠原酸(chlorogenicacid),水楊酸(salicylicacid),並沒食子酸(ellagicacid)[6]。地上部分還含有甲酸(formicacid),乙酸(aceticacid),丙酮酸(pyruvicacid),纈草酸(valericacid),葡萄糖醛酸(glucuronicacid),半乳糖醛酸(galacturonicacid),及焦性沒食子酸(pyrogallicacid)和微量元素[7]。其莖和葉中含有3,5,7,3′,4′-五羥基黃酮(3,5,7,3’,4-pentahy-droxyflavone)即是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7-O-葡萄糖甙(quercetin-7-O-glucoside),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ol-D-glu-coside),及少量生物堿和D-葡萄糖(D-glucose)[8]。其葉中含異水蓼醇醛(isopolygonal),水蓼醛酸(polygonicacid),11-乙氧基桂皮內酯(11-ethoxycinnamolide),水蓼二醛縮二甲醇(polygodialacetal),水蓼酮,11-羥基密葉辛木素(valdiviolide),7,11-二羥基密葉辛木素(fuegin)[9],八氫三甲基萘醇二醛(warburganal),八氫三甲基萘甲醇(drimenol),異十氫三甲基萘並呋喃醇(isodri-meninol)[10]。Β-谷甾醇(β-要sitosterol)[11]和花白甙(leucoantho-cyanin)[12]。還含槲皮素-3-硫酸酯(quercetin-3-sulphate),異鼠李素-3,7-二硫酸酯(isorhamnetin-3,7-disulphate)及檉柳素-3-葡萄糖甙-7-硫酸酯(tamarixetin-3-glucoside-7-sulphate)[13],7,4’-二甲基槲皮素(7,4’-dimethylquercetin),3’一甲基槲皮素(3’-methylquercetin)[14]。

【藥理作用】

1.止血作用:水蓼葉用於子宮出血(月經過多)及痔瘡出血,以及其他內出血,其作用與麥角相似,但較弱,所不同者本劑還有鎮痛作用。水蓼中所含的甙能加速血液凝固。

2、降血壓作用:揮發油(含Polygonone)對哺乳動物能降低血壓(主要由於血管擴張引起),降低小腸及子宮平滑肌的張力。

3.抑菌作用:葉、莖中含鞣質,體外試驗對痢疾桿菌有輕度抑制作用。50%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有抑制作用。

4.對皮膚的刺激作用:揮發油具辛辣味,有刺激性,敷於皮膚可使之發炎。

5.水蓼根乙醇提取物對雌性大鼠、小鼠有抗生育作用。

【鑒別】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5ml,於水浴上加熱,濾過,取濾液2ml,加鎂粉及濃鹽酸數滴,溶液顯櫻紅色。(檢查黃酮)

【炮制】凈制:采得後洗凈塵屑、泥土,曬幹。

【性味】辛;苦;性平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行滯化濕;散瘀止血;祛風止癢;解毒。主濕滯內阻;脘悶腹痛;泄瀉;痢疾;小兒疳積;崩漏;血滯經閉痛經;跌打損傷;風濕痹痛;便血;外傷出血;皮膚瘙癢;濕疹;風疹;足癬;癰腫;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煎水浸洗;或搗敷。

【註意】

1.《千金·食治》:蓼食過多有毒,發心痛。和生魚食之,令人脫氣,陰核疼痛。婦人月事來,不用食蓼及蒜,喜為血淋帶下。

2.《藥性論》:蓼葉與大麥面相宜。

【附方】水蓼飲《聖濟總錄》:主治霍亂不吐利。蓼草膏《外科啟玄》:祛惡解毒收瘡。

【各家論述】

1.《別錄》:蓼葉,歸舌,除大小腸邪氣,利中益誌。

2.《唐本草》:主被蛇傷:搗敷之;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悶;水煮漬腳捋之,消腳氣腫。

3.《本草擡遺》:蓼葉,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亂轉筋,多取煮湯及熱捋腳;葉搗敷狐刺瘡;亦主小兒頭瘡。

4.《綱目》:殺蟲。

5.《本草求原》:洗濕熱zi癩,擦癬。

6.《植物名實圖考》:治跌打損傷,通筋骨。

7.《嶺南采藥錄》:敷跌打,洗瘡疥,土癢消腫。

8.《重慶草藥》:治巴骨流痰,跌打損傷。

9.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利濕消滯,殺蟲止癢。治菌痢,腸炎,風濕痛,皮膚濕疹。

10.《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解毒,利尿,行氣,止痢。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水蓼相關圖片

水蓼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水蓮沙  下一个:水蓼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