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阿月渾子功效和作用

【出處】阿月渾子始載於《本草拾遺》,雲:“阿月渾子……生西國諸蕃,雲與胡榛子同樹,一歲棒子,二歲渾子也。”《綱目》亦錄著,引《海藥本草》雲:“按徐表《南州記》雲:無名木生嶺南山谷,其實狀若榛子,號無名子,波斯家呼為阿月渾子也。”《綱目拾遺》亦錄著,其雲

【拼音名】āYuèHúnZǐ

【別名】胡棒子、無名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漆樹科植物阿月渾子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staciaveraL.

采收和儲藏:7-8月采收成熟的果實,曬幹備用。

【原形態】阿月渾子落葉小喬木,高5-7m。小枝粗壯、圓柱形,具條紋和小皮孔,被微柔毛或近無毛;幼枝常被毛。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通常具3小葉,稀5小葉;葉柄上面平,無翅或具狹翅;小葉無柄或幾無柄,葉卵形或闊橢圓形,長4-10cm,寬2.5-6.5cm,頂生小葉較大,先端鈍或急尖,具小尖頭,基部闊楔形、圓形或截形,側生小葉基部常不對稱,全緣,葉上面無毛,葉下面疏被微柔毛,革質。花雌雄異株;圓錐花序長4-10cm,花序軸及分枝被柔毛,具條紋,雄花序寬大,密集;雄花花被3-5,長圓形,大小不等,雄蕊5-6;雌花花被3-5,長圓形,膜質,邊緣具卷曲睫毛;子房無柄,長圓形,長約lmm,花柱長約0.5mm。核果卵形或長橢圓形,果柄長約3cm,果較大,長約2cm,寬約1cm,先端急尖,具細尖頭,成熟時黃綠色至粉紅色。花期3-5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我國新疆有栽培。

資源分布:產敘利亞、伊拉克、伊朗、前蘇聯西南部及南歐。

【性狀】

性狀鑒別果實呈卵形或廣卵形,稍扁,長1.3-2.2cm,寬約lcm,棕黃色至紫紅色,先端尖,基部截形,有果柄殘痕,表面有縱行略扭曲的棱條紋和斷續的點狀突起,果皮易開裂;果核長1.2-2cm,卵圓形或橢圓形,先端尖,光滑,灰白色,果殼堅硬,厚約lmm。種子表皮呈灰棕色或帶紫紅,基部種臍呈長方形疤痕狀,痕長約3mm,內部綠色至淡綠色。氣微,味微甘香。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種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呈長方形;下為1-2列巨細胞;頹廢的薄壁細胞常破壞模糊,並散在螺紋導管,直徑約10μm,子葉細胞多角形,含油滴和糊粉粒。

【性味】辛;溫

【功能主治】溫腎;暖脾。主腎虛腰冷;陽痿;脾虛冷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阿月渾子相關圖片

阿月渾子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阿育魏實  下一个:埃蕾>>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