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甘草節功效和作用

【出處】《本草原始》

【拼音名】GānCǎoJié

【別名】粉草節(《外科精要》)。

【來源】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或根莖內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的部分。

【功能主治】

治癰疽瘡毒,咽喉腫痛。

①《醫學入門》:"生用,消腫導毒,治咽痛;炙則性溫,能健脾胃和中。"

②《本草原始》:"消癰疽焮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研末。

【附方】治小癰癤發熱時:即用粉草節,曬幹為末,熱酒服-、二錢,連進數服,痛熱皆止。(《外科精要》)

【摘錄】《*辭典》

甘草節《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原始》。

【拼音名】GānCǎoJié

【英文名】darkbrownPartinLicoriceroot

【別名】粉草節。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的根或根莖內充填有棕黑色、樹脂狀物質的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2.GlycyrrhizaglabraL.3.GlycyrrhizainflataBatal.

【原形態】

1.甘草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很及根莖粗壯,皮紅棕色。莖直立,帶木質,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狀腺體。奇數現狀復葉長8-20cm;小葉7-17,卵形或寬卵形,長2-5cm,寬1-3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兩面均被短毛和腺體;托葉闊披針形,被白色纖毛。總狀花序腋生,花密集;花萼鐘狀,萼齒5,披針形,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狀腺體;花冠藍紫色,長1.4-2.5cm,無毛,旗瓣大,卵圓形,有爪,龍骨瓣直,較翼辯短,均有長爪;雄蕊二體,(9+1)。莢果條形,呈鐮刀狀或環狀彎曲,外面密被刺毛狀腺作。種子4-8,腎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2.光果甘草多年生草本,高1m左右。莖和枝均被鱗片狀腺體和白色短柔毛。奇數羽狀復葉5-14(-20)cm;小葉9-17,卵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4,寬0.8-2cm,先端常微缺,上面有短柔毛,下面密生鱗片狀腺體;托葉披針形。花淡紫色,密生,排列成腋生的穗狀花序;花萼鐘狀,有5個相等的披針形萼齒,萼齒內外均被白色腺毛;旗瓣長橢圓形,長約11mm,翼瓣長約9mm,爪不明顯,龍骨瓣長約8mm。莢果扁,狹長卵形,稍彎曲,長20-30mm,寬4-7mm,無毛,有時具少許不明顯的腺瘤。種子3-4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3.脹果甘草.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有時基部粗壯而為木質。莖直立,常局部被密集連接成片的淡黃褐色鱗片腺體,無腺毛而有疏柔毛,或幾無毛。奇數羽狀復葉長3-16cm;小葉3-7枚,卵形、狹長卵形、長圓形至橢圓形,長1.5-5cm,寬0.6-2.8cm,先端急尖或鈍,基都圓形,邊緣徽反卷,常顯明為波卷狀,上面暗綠色,具黃褐色腺點,下面亮綠色,具淡黃綠色腺點,幼時如塗膠狀,有光澤,兩面無毛或幾無毛;小葉柄長1-4mm。總狀花序;花小,紫紅色,排列疏松。莢果長圓形,短小,長0.8-2cm,膨脹,無或略有凹窩,被微柔毛與少許不顯明的腺瘤。種子小,1-7顆。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向陽幹燥的鈣質草原、河岸沙質土等地。

2.本種原產於歐洲地中海區域,北非、中亞細亞和西伯利亞亦有生長,我國新疆亦有分布,且可生於幹旱的鹽堿性荒地。

3.生於沙質。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2.分布於甘肅、新疆等地。

【性味】甘;性;生涼;炙溫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解毒;利咽;和中。主癰疽瘡毒;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或研末。

【各家論述】

1.《醫學入門》:生用,消腫導毒,治咽痛;炙則性溫,能健脾胃和中。

2.《本草原始》:消癰疽掀腫。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甘草節相關圖片

甘草節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甘草  下一个:甘草梢>>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