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爐甘石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LúGānShí

【英文名】GALAMINA

【別名】甘石、浮水甘石

【來源】本品為碳酸鹽類礦物方解石族菱鋅礦,主含碳酸鋅(ZnCO3)。采挖後,洗凈,曬幹,除去雜石。

【性狀】本品為塊狀集合體,呈不規則的塊狀,灰白色或淡紅色。表面粉性,無光澤,凹凸不平,多孔,似蜂窩狀。體輕,易碎。無臭,味微澀。

【鑒別】

(1)取本品粗粉1g,加稀鹽酸10ml,即泡沸。將此氣體通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生成白色沈澱。

(2)取本品粗粉1g,加稀鹽酸10ml使溶解,濾過,濾液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生成白色沈澱,或雜有微量的藍色沈澱。

【炮制】

爐甘石:除去雜質,打碎。

煆爐甘石:取凈爐甘石,照明煆法(附錄ⅡD)煆至紅透,再照水飛法(附錄ⅡD)水飛,曬幹。

【性味】甘,平。

【歸經】歸胃經。

【功能主治】解毒明目退翳,收濕止癢斂瘡。用於目赤腫痛,眼緣赤爛,翳膜胬肉,潰瘍不斂,膿水淋漓,濕瘡,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不作內服,外用適量。

【貯藏】置幹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爐甘石《*辭典》

【出處】《外丹本草》

【拼音名】LúGānShí

【別名】甘石(《品匯精要》),盧甘石(《醫學入門》),羊肝石(《現代實用中藥》),浮水甘石(《中藥誌》)。

【來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菱鋅礦的礦石。采得後,除去雜石、泥土。

【原形態】

菱鋅礦(《石雅》)

三方晶系。晶形呈菱面體,但少見。一般多為土塊狀、鐘乳狀、多孔塊狀等。顏色因雜質而不同,純凈者為白色,含鉛者為深綠色,含鎘者為黃色,含鐵者呈褐色。條痕為白色。玻璃光澤,半透明至不透明。解理依菱面,成107°之斜角,僅顯晶集合體始有之.斷口參差狀。硬度5。比重4.1~4.5。性脆。常見於閃鋅礦氧化帶中。

【生境分布】產於廣西、四川、雲南、湖南等地。

【性狀】為不規則的塊狀,扁平形戌圓形,大小不一,表面白色或淡紅色,有凹陷或小孔洞,顯粉性。體輕而質松,易碎,斷面白色鹹淡紅色,呈顆粒狀,並有細小孔隙,有吸濕性。氣無,味微澀。火煆後即成白色或淡黃色的無晶結塊或細致粉末。以塊大、白色或顯淡紅色、質輕者為佳。不熔融。在木炭上燒之則生氧化鋅之薄膜,熱時黃色、冷後則變為白色。熱稀鹽酸能使其溶解並產生泡沫。

【化學成份】

主要成分為碳酸鋅,尚含少量氧化鈣0.27%,氧化鎂0.45%,氧化鐵0.58%,氧化錳0.01%。此石中的鋅,往往為少量的鐵(二價)所取代。另外,有的爐甘石品種尚含少量鉆、銅、鎘、鉛和痕量的鍺與銦。青島和濟南的爐甘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鋅,並含少量鐵、鋁、鈣、鎂等雜質及極微量的鈉。

煆爐甘石,主要成分為氧化鋅。

【藥理作用】為不溶於水的天然碳酸鋅,廣用於皮膚科,作為中度的防腐、收斂、保護劑治療皮膚炎癥或表面刨傷。一般用5~10%水混懸液(洗劑),亦有用油膏者。

【炮制】

爐甘石:揀去雜質,打碎。煆甘石:取凈爐甘石,打碎,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煆燒至微紅,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攪拌,傾出混懸液,將石渣晾幹,再煆燒3~4次,最後將石渣棄去。取混懸液澄清,傾去清水,將濾出的細粉幹燥.黃連水拌甘石:取黃連煎湯,加入上述煆甘石細粉,拌勻並使吸盡,烘幹。(每煆甘石細粉100斤,用黃連12斤8兩)。

《醫學入門》:"爐甘石,用砂罐一盛一蓋,於炭火中煆令通赤,以童便或黃連水淬之,再煆再淬,九次,細研水飛過用。"

【性味】

甘,溫。

①《品匯精要》:"味甘,性平,無毒。"

②《綱目》:"甘,溫,無毒。"

【歸經】

入肝、脾、肺經。

①《綱目》:"陽明經。"

②《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

去翳退赤,收溫斂瘡。治目赤翳障,爛弦風眼,潰瘍不斂,皮膚濕瘡。

①《品匯精要》:"主風熱赤眼,或癢或痛,漸生翳膜,及治下部濕瘡,調敷。"

②《綱目》:"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同龍腦點治目中一切諸病。"

③《本經逢原》:"點眼皮濕爛及陰囊濕腫。"

④《玉楸藥解》:"醫痔瘺下疳。"

⑤《現代實用中藥》:"用於慢性潰瘍、下腿潰瘍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用法用量】外用:水飛點眼,研末撒或調敷。

【附方】

①治目暴赤腫:爐甘石(火煆,尿淬)、風化消,等分。為末。新水化一粟點之。(《禦藥院方》)

②治諸般翳膜:爐甘石、青礬、樸硝,等分。為末。每用一字,沸湯化開,溫洗,日三次。(《宣明論方》)

③治風眼流淚爛弦:爐甘石二兩,以黃連一兩煎水,入童尿半盞,再熬,下樸消一兩,又熬,成,以火煆石淬七次,洗凈,為末,入密陀僧末一兩,研勻,收點之。(《衛生易簡方》)

④治各種瞼緣炎:十大功勞根莖五十克,加水五百毫升,煎成濃汁,去渣後加爐甘石粉成為濃糊狀,幹燥成為散劑。然後取此散劑三十克,加凡士林六十克,羊毛脂十克,調勻成眼膏。塗於瞼緣,每日兩次。(遵義《新醫藥資料》(6):85,1970)

⑤治目暗昏花:爐甘石(火煆,童尿淬七次)、代赭石(火煆,醋淬七次)、黃丹(水飛)各四兩。為末。白沙蜜半斤,以銅鐺煉去白沫,更添清水五、六碗,熬沸下藥,文武火熬至一碗,滴水不散,以夾紙濾入瓷器收之。頻點目用。(《衛生易簡方》)

⑥治下部陰瘡:爐甘石(火煆,醋淬五次)一兩,孩兒茶三錢。為末,麻油調敷。(《秘傳經驗方》)

⑦治漏瘡不合:童尿制爐甘石、牡蠣粉。外塞之。內服滋補藥。(《雜病治例》)

⑧治陰汗濕癢:爐甘石一分,真蚌粉半分。研粉撲之。(《仁齋直指方》)

⑨治聤耳出膿及黃汁:爐甘石(研)二錢,枯礬二錢,胭脂半錢,麝香少許。上為細末。用綿子纏繳耳中膿汁盡,別用綿子蘸藥,或幹吹少許入耳亦可。如積熱上壅,耳出膿水,神芎丸百粒,瀉三、五行。(《醫方大成論》紅綿散)

⑩治齒疏陷物:爐甘石(煆)、寒水石等分。為末。每用少許擦牙,忌用刷牙,久久自密。(《集玄方》)

【各家論述】

①《綱目》:"爐甘石,陽明經藥也,治目病為要藥。時珍常用爐甘石(煆,淬)、海螵蛸、硼砂各一兩,為細末,以點諸目病甚妙.入朱砂五錢,則性不帖也。"

②《玉楸藥解》:"爐甘石生金銀礦,秉寒肅燥斂之氣,最能收濕合瘡,退翳除爛。但病重根深,不能點洗收效,必須服藥餌,用拔本塞源之法。"

【摘錄】《*辭典》

爐甘石《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出自《外丹本草》

【拼音名】LúGānShí

【英文名】Calamine

【別名】甘石、盧甘石、蘆甘石、羊肝石、浮水甘石、爐眼石、幹石

【來源】

藥材基源:為碳酸鹽類礦物菱鋅礦的礦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mithsonite;Hydrozincite

采收和儲藏:采得後,除去雜石、泥土。

【原形態】

1.菱鋅礦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單個晶體呈菱面體或復三方偏三角面體,但極少見。常呈鐘乳狀、塊狀、土狀、皮殼狀集合體。純者白色,常被染成灰白、淡黃、淺綠或淺褐色。透明至半透明,玻璃光澤或暗淡土狀光澤,晶面上有時呈珍珠光澤。硬度4.5-5,性脆,斷口參差狀。相對密度4-4.5。

2.呈塊狀、土狀、多孔至致密狀、皮殼狀、具細纖維構造的同心帶狀。白色至灰黃、褐紫、淺紫色。土狀光澤,亦呈絹絲光澤。硬度4,相對密度3.5-3.8。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產於原生鉛鋅礦床氧化帶。主要由閃鋅礦氧化分解產生易溶的硫酸鋅,交代碳酸鹽圍巖或原生礦石中的方解石而成。

2.產於礦床的氧化帶中,為次生礦物。主要由閃鋅礦蝕變而成。與菱鋅礦共生。

資源分布:兩者均產於湖南、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栽培】天然礦石。

【性狀】

性狀鑒別(1)生甘石(菱鋅礦)為塊狀或鐘乳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白色,灰白色或淺土黃色,條痕灰白色至淡棕色。表面有的有凹陷或多孔隙,似蜂窩狀。土狀光澤,不透明,體輕,質較硬而脆,易碎,斷面白色或淺土黃色,有的黃白相間似花紋狀。無臭、味微澀。(2)浮水甘石(水鋅礦)多為白色,孔隙較多。體輕,質松軟,有較強吸水性,舐之粘舌。均以色白、體輕、質松者為佳。

顯微鑒別(1)生甘石(菱鋅礦)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但由於鐵質汙染,結晶較差些,往往呈褐棕色,結晶體菱面體清楚,粒徑一般為0.01mm,粒與粒鑲嵌緊密。折射率Ne=1.849,No=1.621;雙折射率Ne-No=0.228。幹涉色呈高級彩色,較碳酸鹽礦更鮮艷;平行消光。一軸晶;負光性。(2)浮水甘石(水鋅礦)透射偏光鏡下:微帶黃色,往往呈環形針狀和粒狀。針體常沿解理裂隙分布,長0.03mm;粒狀菱面體清楚,粒徑0.01-0.02mm。折射率Np=1.640,Nm=1.736,Ng=1.750;雙折射率Ng-Np=0.110;幹涉色鮮艷(較高);平行消光。二軸晶;正光性。

品質標誌《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規定: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氧化鋅(ZnO)不得少於40.0%。

【化學成份】

1.爐甘石主要成分為碳酸鋅(ZnCO3),尚含少量氧化鈣(CaO)0.27%,氧化鎂(MgO)0.45%,氧化鐵(Fe2O3)0.58%,氧化錳(MnO)0.01%。其中鋅往往為少量的鐵(二價)所取代。有的尚含少量鈷、銅、鎘、鉛和痕量的鍺、銦。青島和濟南的爐甘石,並含少量鐵、鋁、鈣、鎂等雜質及極微量的鈉。

2.浮水甘石主要成分為堿式碳酸鋅[Zn5(CO3)2·(OH)6],並含鉛、鎘、鎂、鐵、鋁等雜質。

【藥理作用】為不溶於水的天然碳酸鋅,廣用於皮膚科,作為中度的防腐、收斂、保護劑治療皮膚炎癥或表面創傷。一般用5-10%水混懸液(洗劑),亦有用油膏者。外用可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生長。能部分吸收創面分泌液,有收斂、保護作用;尚能抑制局部葡萄球菌的生長。

【鑒別】

(1)取本品在紫外光燈(253.7nm)下檢視,顯淺藍紫色熒光。

(2)取本品粗粉1g,加稀鹽酸10ml,即泡沸,將此氣體湧入氫氧化鈣試液中,即發生折色沈澱。(檢查碳酸鹽)(3)取本品稀鹽酸溶液,濾過,濾液加亞鐵氰化鉀試液,即發生白色沈澱,或雜有微量藍色沈澱。(檢查鋅鹽)(4)取本品1小塊,置具有圓孔軟木塞試管內,灼燒,在管壁有水生成(檢查水鋅礦);在管壁無水生成。(檢查菱鋅礦)

【炮制】

1.爐甘石,用砂罐一盛一蓋,於炭火中煆令通赤,以童便或黃連水淬之,再煆再淬,九次,細研水飛過用。

2.黃連菊花煆甘石:取爐甘石裝砂嘟嚕內,煆至紅透取出,趁熱傾入水盆內、待晾後撈出曬幹研粉;再用水飛法取細粉置下藥之煎湯內,搗拌均勻,曬幹即可。爐甘石1kg,用黃連、菊花各式各120g。薄荷黃連菊花蟬蛻荊芥桑葉防風煆甘石取以下藥料加水2桶,共煎過濾,將爐甘石倒入濾液中,不斷攪拌,10余天後取沈澱細粉,供藥用。每爐甘石5kg,用薄荷250g;黃連、菊花、蟬蛻、荊芥各120g,桑葉60g,防風各60g。四黃梔子煆甘石:取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梔子加水煎湯汁備用。另將爐甘石置坩堝內,入爐火中煆至紅透,取出立即倒入汁中,待汁被吸盡時出,水飛後幹燥。每爐甘石1kg;黃連、黃柏、黃芩、大黃、梔子各6g。

3.煆甘石:取凈爐甘石,打碎,置坩堝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煆燒至微紅,取出,立即倒入水盆中浸淬,攪拌,傾出混懸液,將石渣晾幹,再煆燒3-4次,最後將石渣棄去。取混懸液澄清,傾去清水,將濾出的細粉幹燥。黃連水拌甘石:取黃連煎湯,加入上述煆甘石細粉,拌勻並使吸盡,烘幹。(每煆甘石細粉100斤,用黃連12斤8兩)

【性味】甘;平;溫;無毒

【歸經】肝;脾;肺經

【功能主治】明目去翳;收濕止癢;斂瘡生肌。主目赤腫痛;爛弦風眼;多淚怕光;翳膜胬肉;潰瘍不斂;皮膚濕瘡;陰部濕癢

【用法用量】外用:水飛點眼,研末撒或調敷。

【註意】忌內服。

【附方】治目暴腫方《禦藥院方》;治風眼流淚爛弦方《衛生簡易方》;治目眩昏花方《衛生簡易方》;治下疳陰瘡方《秘傳經驗方》;治陰汗濕癢《仁齋直指方》

【各家論述】

1.《綱目》:爐甘石,陽明經藥也,治目病為要藥。時珍常用爐甘石(煆,淬)、海螵蛸、硼砂各一兩,為細末,以點諸目病甚妙。入朱砂五錢,則性不粘也。

2.《玉楸藥解》:爐甘石生金銀礦,秉寒肅燥斂之氣,最能收濕合瘡,退翳除爛。但病重根深,不能點洗收效,必須服藥餌,用拔本塞源之法。

3.《品匯精要》:主風熱赤眼,或癢或痛,漸生翳膜,及治下部濕瘡,調敷。

4.《綱目》: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同龍腦點治目中一切諸病。

5.《本經逢原》:點眼皮濕爛及陰囊濕腫。

6.《玉楸藥解》:醫痔痿下疳。

7.《現代實用中藥》:用於慢性潰瘍、下腿潰瘍之不易收口者,有防腐生肌之功。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爐甘石相關圖片

爐甘石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爐甘果  下一个:鸕鶿翅羽>>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