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YěZhīMɑ
【別名】野油麻、山麥胡、地蚤
【來源】唇形科野芝麻屬植物野芝麻LamiumbarbatumSieb.etZucc.,以地上全草或花入藥。夏季采花;夏秋采全草,曬幹。
【性味】甘、辛,平。
【功能主治】
全草:散瘀,消積,調經,利濕。用於跌打損傷,小兒疳積,白帶,痛經,月經不調,腎炎,膀胱炎。
花:調經,利濕。用於月經不調,白帶,子宮頸炎,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全草1~2兩;花3~5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野芝麻《*辭典》
【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拼音名】YěZhīMɑ
【別名】續斷(《江蘇植物名錄》),白花菜(《東北藥植誌》),白花野芝麻(《黑龍江中藥》),糯米飯草、吸吸草(《浙江民間草藥》),包團草、泡花草(《貴州民間藥物》),野油麻(《湖南藥物誌》),土蠶子(《常用中草藥配方》)。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野芝麻的花或全草。5~6月采花或全草,陰幹。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55厘米。莖直立,單一,具4棱,被粗毛。葉對生,心臟卵形,長3~9厘米,寬1~5.5厘米,先端長尾尖,基部心形,有時近截形,邊緣具粗牙齒,兩面有伏毛;葉柄長6~50毫米。輪傘花序生於上部葉腋間;苞片線形,長1.8~5毫米,具毛;花萼5裂,裂片錐形或針形,比萼筒稍長或長近1倍;花冠白色,長20~30毫米,2唇,有長毛,上唇呈兜狀向下彎曲,下唇3裂,下垂;雄蕊4,2強,花絲有茸毛,花藥黑紫色;子房4深裂,花柱著生子房底,柱頭2裂。小堅果三角狀,暗褐色,長約3毫米。花期5~6月。果期6~7月。
本植物的根(野芝麻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布】生於林緣、林間空地、灌木叢間,或溪邊、山腳下、路旁草叢中。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河北、山西、陜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葉含粘液質、鞣質、揮發油、抗壞血酸0.56%、胡蘿蔔素15毫克%、皂甙。花含黃酮甙等成分;黃酮甙中有異槲皮甙、山柰酚-3-葡萄糖甙、槲皮黃甙1.07%、山柰酚-3-雙糖甙、野芝麻甙、蕓香甙;其他還有膽堿、粘液質、揮發油0.05%、皂甙、抗壞血酸0.72%、組胺酪胺、焦性兒茶酚鞣質5.2%、綠原酸、咖啡酸等。另據報道,金株含水蘇堿2.01%。
【藥理作用】野芝麻提取物可使動脈及子宮收縮,可用於子宮出血。該植物含強溶血作用的皂甙,但不在花中。小鼠口服從野芝麻分離出來的黃酮,能抑制可卡因產生的興奮作用。
【性味】《浙江民間草藥》:"味微甘,性平。"
【功能主治】
治肺熱咳血,血淋,白帶,月經不調,小兒虛熱,跌打損傷,腫毒。
①《東北藥植誌》:"花,治白帶及月經困難。"
②《黑龍江中藥》:"花,清血止血,治月經不調和月經前後腹痛。"
③《浙江民間草藥》:"梗,花,止咳血,清肺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研末。外用:鮮者搗敷或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咯血咳嗽:吸吸草五錢至一兩,鹿銜草五錢。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
②治子宮頸炎,小便不利,月經不調:野芝麻五錢。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③治小兒虛熱:野芝麻三錢,地骨皮三錢,石斛四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④治血淋:野芝麻炒後研末,每服三錢,熱米酒沖服。(江西《草藥手冊》)
⑤治閃挫扭傷:土蠶子鮮全草四兩,鮮佩蘭四兩,鮮梔子葉四兩。共搗爛外敷。(《常用中草藥配方》)
⑥治骨折:包團草、鐵線草,接骨丹、接筋藤各等量,搗爛炒熱包傷處。(《貴州草藥》)
⑦治腫毒,毒蟲咬傷;野芝麻、山萵苣、萱草,共搗爛敷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野芝麻《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植物名實圖考》:野芝麻,臨江、九江山圃中極多。春時叢生,方莖四棱,棱青,莖微紫,對節生葉,深齒細紋,略似麻葉;木平末尖,面青背淡,微有澀毛,繞節開花,色白,皆上矗,長幾半寸。上瓣下覆如勺,下瓣圓小雙歧,兩旁短缺,如禽張曰。中森扁須,隨上瓣彎垂,如舌抵上腭。星星黑點。花萼尖絲,如針攢簇。葉莖味淡微辛,作芝麻氣而更膩。湖南圃中尤多,蔓夷不盡,或即呼為白花益母草。
【拼音名】YěZhīMɑ
【英文名】HerbofBarbateDeadnettle,BarbateDeadnettle
【別名】白花益母草、續斷、白花菜、白花野芝麻、糯米鈑草、吸吸草、包團草、泡花草、野油麻、土天子、山麥胡、野藿香、山芝麻、山蘇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野芝麻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miumbarbatumSieb.EtZucc.
采收和儲藏:5-6月采收全草,陰幹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有長地下匍匐枝。莖高達1m,單生,直立,四棱形,具淺槽,中空,幾無毛。莖下產的葉卵圓形或心臟形,長4.5-8.5cm,寬3.5-5cm,先端尾狀漸尖,基部心形;莖上部的地卵圓狀披針形,較莖下部的葉為狹長,先端長尾狀漸尖,邊緣有微內彎的牙齒狀鋸齒,齒尖具胼胝體的小突尖,草質,兩面均被短硬毛;葉柄長達7cm,莖上部的漸變短;苞葉通常具柄。輪傘花序4-14花,著生於莖端,苞片狹線形或絲狀,長2-3mm,銳尖,具緣毛。花萼鐘形,長約1.5cm,寬約4mm,外面疏被伏毛,萼齒披針狀鉆形,長7-10mm,具緣毛;花冠白色或淺黃色,長約2cm,筒部稍上方呈囊狀膨大,筒口寬至6mm,外面在上部被疏硬毛或近絨毛狀毛被,余部幾無毛,內面冠筒近基部有毛環,冠檐二唇形,上唇直立,倒卵圓形或長圓形,長約1.2cm,先端圓形或微缺,邊緣具緣毛及長預知毛,下唇長約6mm3裂,中裂片倒腎形,先端深凹,基部急收縮,側裂片寬;雄蕊花絲扁平,被微柔毛,彼此粘連,花藥深柴色,被柔毛;花柱絲狀,先端近相等的2淺;花盤杯狀;子房裂片長圓形,無毛。小堅果倒卵圓形,淡褐色。花期4-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溪旁、田埂及荒坡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各地。西北的陜西、甘肅的湖北、湖南以及西南的四川、貴州等地均有之。
【性狀】
性狀鑒別莖呈類方柱形,長25-50cm。葉對生,多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心狀卵形,先端長尾狀,基部心形或近截形,邊緣具粗齒,兩面具伏毛;葉柄長1-5cm。輪傘花序生於上部葉腋內,苞片線形,具睫毛,花萼鐘形,5裂,花冠多皺縮,灰白色至灰黃色。質脆。氣微香,味淡,微辛。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被角質層;亦見短小腺毛及非及非腺毛或其殘基。表皮下棱角處具厚角組織;內皮層細胞1列,可見凱氏點。維管組織連續成環(嫩莖斷續環列)。木質部組織內有時可見細小草酸鈣棱晶,單個存在工數個相集於同一細胞內。
葉表面制片: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下表皮細脆垂周壁波狀或深波狀主糨曲。氣孔見於下表皮,常為直軸式。非腺毛2(1-3)細胞,剛直或有時彎曲,長250-964μm,壁稍加厚,具疣,常木化;腺毛短小,柄部1-2細胞,頭部4(或1、2)細胞,另有鱗狀腺毛,柄部單細胞,頭部8細胞(有時胞間界限不清)。
【化學成份】葉含粘液質、鞣質,揮發油,抗壞血酸(ascor-bicacid),胡蘿蔔素(carostene),皂甙。花含黃酮等成分,其中有異槲皮甙(isoquercitrin),山柰酚-3-葡萄糖甙(kaempferol-3-gluco-side),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山柰酚-3-又糖甙(kaempferol-3-diglycoside),野芝麻甙(lamioside),蕓香甙(rutoside),還含膽堿(choline),粘液質,揮發油,皂甙,抗壞血酸,組胺(histamine),酪胺(tyramine),焦性兒茶酚鞣質(catecholtannin)等。全株含水蘇堿(stachydrine)[1]。
【藥理作用】野芝麻提取物可使動脈及子官收縮,可用於子宮出血。該植物含強溶血作用的皂甙。但不在花中。小鼠口服從野芝麻分離出來的黃酮,能抑制可卡因產生的興奮作用。
【性味】味辛;甘;性平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活血止痛;利濕消腫。主肺熱咳血;血淋;月經不調;崩漏;水腫;白帶;胃痛;小兒疳積;跌打損傷;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研末。外電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青敷。
【附方】①治咯血咳嗽:吸吸草五錢至一兩,鹿銜草五錢。同煎服。(《浙江民間草藥》)②治子宮頸炎,小便不利,月經不調:野芝麻五錢。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③治小兒虛熱:野芝麻三錢,地骨皮三錢,石斜四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④治血淋:野芝麻炒後研末,每服三錢,熱米酒沖服。(江西《草藥手冊》)⑤治閃挫扭傷:土蠶子鮮全草四兩)鮮佩蘭四兩,鮮桅子葉四兩。共搗爛外敷。(《常用中草藥配方》)⑥治骨折:包團草、鐵線草、接骨丹、接筋藤各等量,搗爛炒熱包傷處。(《貴州草藥》)⑦治腫毒,毒蟲咬傷:野芝麻、山萵芭、萱草,共搗爛敷患處。(江西《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東北藥植誌》:花,治白帶及月經困難。
2.《黑龍江中藥》:花,清血止血,治月經不調和月經前後腹痛。
3.《浙江民間草藥》:梗,花,止咳血,清肺熱。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