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橄欖功效和作用

【出處】《日華子本草》

【拼音名】GǎnLǎn

【別名】橄欖子(《南州異物誌》),橄棪(孟詵),忠果(《記事珠》),青果(《宛陵集》),青子(《東坡詩集》),諫果(《齊東野語》),青橄欖(《海槎余錄》),白欖(《廣東新語》),黃欖、甘欖(《陸川本草》)。

【來源】為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果實。果實成熟後采摘,曬幹或陰幹,或用鹽水浸漬後曬幹。

【原形態】常綠喬木,高10米以上。樹皮淡灰色,平滑;幼芽、新生枝、葉柄及葉軸均被極短的柔毛,有皮孔。單數羽狀復葉互生,長15~30厘米;小葉11~15片,對生,矩圓狀披針形,長6~15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全緣,禿凈,網脈兩面均明顯,下面網脈上有小窩點,略粗糙。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與葉等長或略短;萼杯狀,通常3裂,很少5裂;花瓣3~5枚,白色,芳香,長約為萼之2倍;雄蕊6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長約3厘米,初時黃綠色,後變黃白色,有皺紋。硬核內有種子1~3顆。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分布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臺灣等地。產廣東、廣西、福建、四川等地。

【性狀】鮮橄欖:呈梭形,兩端鈍圓,或漸尖,長可達3~4厘米,粗約1.5~2厘米。外表碧綠或黃綠色,時日較久者呈烏黃色,平滑,微帶光澤。頂端有細小黑色的突起,基部有果柄痕跡。果肉頗厚實,內面黃白而多汁液。果核呈梭形,棕褐色,具6條棱線;質堅硬不易碎。核的橫切面可見3個孔洞,其中各有一粒細長梭形的種子;種皮紅棕色,種仁白色,油潤,有香氣,無臭,味澀微酸,嚼之有回甜。以個大、肉厚、色青綠者為佳。幹橄欖:外形同上,外表棕褐色或紫棕色,皺縮,有多數凹凸不平的皺紋。果肉較薄,棕褐色或灰棕色,質堅韌,可與果核分離,內核性狀與鮮者無異。味甜,酸澀味較差。以個大、肉厚;色灰綠、無烏黑斑者為佳。

【化學成份】果實含蛋白質1.2%,脂肪1.09%,碳水化物12%,鈣0.204%,磷0.046%,鐵0.0014%,抗壞血酸0.02%。種子含揮發油7~8%,以及香樹脂醇等。

【性味】

甘澀酸,平。

①《本草衍義》:"味澀,久食則甘。"

②《滇南本草》:"味甘酸,性平。"

③《本草再新》:"味甘澀,性寒。"

【歸經】

入肺、胃經。

①《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二經。"

②《本草匯言》:"入手太陰、足陽明經。"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能主治】

清肺,利咽,生津,解毒。治咽喉腫痛,煩渴,咳嗽吐血,菌痢,癲癇,解河豚毒及酒毒。

①孟詵:"主河豚毒,汁服之。"

②《日華子本草》:"開胃,下氣,止瀉。"

③《開寶本草》:"主消酒。"

④《本草衍義》:"嚼汁咽治魚鯁。"

⑤《滇南本草》:"治一切喉火上炎,大頭瘟癥。能解濕熱、春溫,生津止渴,利痰,解魚毒、酒、積滯。"

⑥《綱目》:"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魚鱉毒。"

⑦《本草通玄》:"固精。"

⑧《本經逢原》:"令痘起發。"

⑨《本草再新》:"平肝開胃,潤肺滋陰,消痰理氣,止咳嗽,治吐血。"

⑩《隨息居飲食譜》:"涼膽息驚。"

⑾《現代實用中藥》:"治神經病癲癇,配合明礬煮成流膏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燒存性研末、搗汁或熬膏,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時行風火喉痛,喉間紅腫:鮮青果、鮮萊菔,水煎服。(《王氏醫案》青龍白虎湯)

②治酒傷昏悶:橄欖肉十個,煎湯飲。(《本草匯言》)

③治心痛、胃脘痛:鹽腌鹹(橄)欖去核,以鮮明人中黃人滿,用紙及泥包好煆透,滾水調下。(《本草求原》)

④治腸風下血:橄欖燒灰(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本草求真》)

⑤治河豚魚鱉諸毒,諸魚骨哽:橄欖搗汁或煎濃湯飲。無橄欖以核研末或磨汁服。(《隨息居飲食譜》)

⑥治唇裂生瘡:橄欖炒研,豬脂和塗之。(《綱目》)

⑦治牙齒風疳:用橄欖燒研,入麝香少許貼之。(《聖惠方》)

⑧治下部疳瘡:橄欖,燒存性研末,油調敷之,或加兒茶等分。(《乾坤生意》)

【各家論述】《本草經疏》:"橄欖,《本經》味酸甘,今嘗之先澀而後甘,肺胃家果也。能生津液,酒後嚼之不渴,故主消酒,甘能解毒,故療鯸鮐毒。鯸鮐即河豚也。"

【臨床應用】

①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取鮮橄欖連核100克,加水200毫升,放入砂鍋內用文火煎2~3小時。使成100毫升,過濾。成人日服3~4次,每次2S~30毫升,連續服至大便性狀恢復正常,大便次數每日1~2次後停藥。一般療程為5天。如大便性狀未見改善,培養陽性者,則取煎液50毫升,加水50毫升行保留灌腸,每日1~2次,連續3天。臨床治療急性菌痢49例,服藥後平均12小時退熱,大便次數恢復正常為2.8天,大便性狀改善為3.8天,大便培養陰性時間為4.1天。

②治療皮膚病

用橄欖煎液濕敷治療急性炎癥性皮膚病,有收斂、消炎及減少滲出的作用。據觀察,陰囊潰瘍、女陰潰瘍及重型多型滲出性紅斑,用藥後潰瘍面即迅速停止滲液,黃色分泌物減少,傷口疼痛減輕,肉芽生長,傷口很快愈合;對濕疹皮炎亦有停止滲液的作用,制劑及用法:取生橄欖2斤搗爛,加水1000毫升,用文火煎成藥液1000毫升,靜置半小時,去渣。用紗布浸蕩液濕敷,每日3次。對潰瘍早期以冷敷較好,至炎癥穩定後可以改用熱敷(溶液溫度約40~50℃);濕敷後創面蓋以凡士林紗布。對濕疹皮炎,同時配合抗過敏藥、維生素C及外用鋅氧油等。

【摘錄】《*辭典》

橄欖《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日華子本草》;1.《嶺表錄異》:橄欖樹,有野生者,子繁樹竣.不可梯緣,但刻其根下方寸許,納鹽於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樹枝節上,生脂膏如桃膠,油人采之,和其皮葉煎之,調如黑餳,謂之橄欖糖。用泥船損,幹後堅於膠漆,著水益幹耳。

2.《開寶本草》:橄欖,其樹似木梭子樹而高,端直,其形似生訶子無棱瓣。生嶺南,八月、九月采。又有-種名波斯橄欖,色類亦相似,其形核作二瓣,可以蜜債食之,生邑州。

【拼音名】GǎnLǎn

【英文名】ChineseWhiteOlive,fruitofWhitecanarium

【別名】橄欖子、余甘子、橄棪、忠果、青果、青子、諫果、青橄欖、白欖、黃欖、甘欖。

【來源】

藥材基源:為橄欖科植物橄欖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anariumalbum(Lour.)Raeusch.[PimelaalbaLour.]

采收和儲藏:培育6-7年結果,8-9月待果實外皮呈綠色帶微黃時采摘,洗凈,鮮用或用微火烘幹。

【原形態】橄欖常綠喬木,高10-20m。有膠粘性芳香的樹脂。樹皮淡灰色,平滑;幼枝、葉柄及葉輪均被極短的柔毛,有皮孔。奇數羽狀復葉互生,長15-30cm;小葉11-15,長圓狀披針形,長6-15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全緣,禿凈,網脈兩面均明顯,下面網脈上有小窩點,略粗糙。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與葉等長或略短;萼杯狀,3淺裂,稀5裂;花瓣3-5白色,芳香,長約為萼之2倍;雄蕊6,插生於環狀花盤外側;雌蕊1,子房上位。核果卵形,長約3cm,初時黃綠色,後變黃白色,兩端銳尖。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低海拔的雜木林中,有栽培。

資源分布:分布於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高溫多濕氣候,平均溫度20-22℃生長最為適宜。不耐寒,霜凍較嚴重地區易受凍害。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上為好。幼樹期可與豆類作物套作。

栽培技術用種子、嫁接繁殖。種子繁殖,育苗移栽法:秋後來收成熟果實,用開水浸泡3-5min,使果肉與果核分離,取出果核,用溫沙層積處理始能發芽。2-3月播種,按行距30cm開溝,株距12-15cm播種1顆,覆土,蓋草,澆水。1顆種子可出苗3-4株。出苗後揭去蓋草,除弱留壯,勤除雜草,春、夏、秋季追施人畜糞肥。培育2年移栽或作嫁接的砧木用。嫁接繁殖,切接法:4-5月實生苗作砧木,再從優良品種的母株上選取2年生枝條作接穗,進行嫁接。芽接在定植後2-3年進行。嫁接苗成活後培育1年,春季移栽,按行株距10m×8m開穴,穴底先施土雜肥,幼苗栽種時要剪去部分葉片,削平大根傷口,並用火將傷口燒焦,以免流膠腐爛。每穴栽1株,填土壓實,土稍高於地面,澆水。

田間管理幼苗期要勤除草松土、施肥。結果後追肥2次,可在萌芽時和采果後進行,追施人畜糞肥、廄肥、河泥等。株高2m左右,需整枝修剪,僅留3-4個主枝及3-4個側枝,側技過多時,要從基部剪除,測枝過強,則要摘心。經常要培土,保護根部。寒冷地區,冬季包草防凍。

病蟲害防治有星天牛幼蟲、小金龜子等為害。

【性狀】

性狀鑒別果實紡錘形,兩端鈍尖,長2.5-4cm,直徑1-1.5cm。表面棕黃色或黑褐色,有不規則深皺紋。果肉厚,灰棕色或棕褐色。果核(內果皮)梭形,暗紅棕色,表面具縱棱3條,其間各有2條弧形彎曲的溝;質堅硬,破開後其內多分3室,各有種子1顆。外種皮黃色,常緊貼於內果皮上,內種皮紅棕色,膜質,胚乳極薄,子葉2片。氣無,果肉味澀,久嚼微甜。以個大、堅實、肉厚、味先澀後甜者為佳。

顯微鑒別果皮橫切面:外果皮表皮細胞1列,細胞呈類長方形,切向排列,內含黃棕色物,外被角質層。中果皮為數10列薄壁細胞,有維管束和色素物分布,亦有橫向導管散在。草酸鈣簇晶甚多,直徑4-45μm,草酸鈣方晶邊長2.5-7.5μm。頹廢細胞數列,徑向或切向排列。內果皮堅硬,由石細胞組成。

【化學成份】果實含蛋白質1.2%,脂肪1.09%,碳水化合物12%,鈣0.204%,磷0.046%,鐵0.0014%,抗壞血酸0.02%。種子含揮發油及香樹脂醇等,種子油中含多種脂肪酸:已酸(hexanoicacid),辛酸(octanoicacid),癸酸(decanoicacid),月桂酸(lauricacid),肉豆寇酸(myristicacid),硬脂酸(stearicacid),棕櫚酸(palmiticacid),油酸(oleicacid),亞麻酸(linolenicacid)等。莖葉中含短葉老鸛草素(brevifolin),金絲桃甙(hyperin),並沒食子酸(ellagicacid),a-香樹脂醇(a-amyrin),β-香樹脂醇(β-amyrin),3-表-a-香樹脂醇(3-epi-a-amyrin),3-表-β-香樹脂醇(3-ePi-β-amyrin),烏蘇-12-烯-3a,16β-二醇(urs-12-ene-3a,16β-diol),烏蘇-12-烯-3β,16β-二醇(urs-12-ene-3β,16β-diol),齊墩果-12-烯-3a,16β二醇(olean-12-ene-3a,16β-diol)等成分。

【藥理作用】保肝作用:熊果-12-烯-3a,16B-二醇和齊墩果-12-烯-3a,16B-二醇對由半乳糖胺引起的鼠肝細胞中毒有保肝作用。短葉蘇木酚、並沒食子酸和3,3'-二甲氧基並沒食子酸能減少,四氯化碳對鼠肝臟損害作用。

【鑒別】本品乙醇浸出液,滴於濾紙上,再滴加溴甲酚綠試液,在綠色背景上顯黃色。(示有機酸)

【炮制】

1.凈制:除去雜質,洗凈,曬幹。

2.切制:甩時打碎。

3.取青果用火煆存性,研細。

【性味】甘;酸;澀;性平

【歸經】肺;胃;脾;肝經

【功能主治】清肺利咽;生津止渴;解毒。主咳嗽痰血;咽喉腫痛;暑熱煩渴;醉酒;魚蟹中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熬膏;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油調敷。

【註意】本品味甘、性澀,表證初起者慎用

【附方】①治時行風火喉病,喉間紅腫:鮮青果、鮮萊菔,水煎服。(《王氏醫案》青龍白虎湯)②治酒傷昏悶:橄欖肉十個,煎湯飲。(《本草匯言》)③治心病、胃脘痛:鹽腌鹹(橄)欖去核,以鮮明人中黃入滿,用紙及泥包好緞透,滾水調下。(《本草求原》)④治腸風下血:橄欖燒灰(存性)研末,短服二錢,米飲調下。(《本草求真》)⑤治河源魚鱉諸毒,諸魚骨哽:橄欖搗汁或煎濃湯飲。無橄欖以核研末或磨汁服。(《隨息居飲食譜》)⑥治唇裂生瘡:橄欖炒研,豬脂和塗之。(《綱目》)⑦治牙齒風瘤:用橄欖燒研,入康香少許貼之。(《聖惠方》)⑧下部疳瘡:橄欖,燒存性研末,油調敷之,或加兒茶等分。(《乾坤生意》)

【各家論述】

1.孟說:主溯魚(即河膘)毒,汁服之。

2.《日華子本草》:開胃,下氣,止瀉。

3.《開寶本草》:主消酒。

4.《本草衍義》:嚼汁咽治魚梗。

5.《滇南本草》:治一切喉火上炎,大頭瘟癥。能解濕熱、春溫,生津止渴,利痰,解魚毒、酒、積滯。

6.《綱目》:治咽喉痛,咀嚼咽汁,能解一切魚鱉毒。

7.《本草通玄》:固精。

8.《本經逢原》:令痘起發。

9.《本草再新》:平肝開胃,潤肺滋陰,消痰理氣,止咳嗽,治吐血。

10.《隨息居飲食譜》:涼膽息驚。

11.《現代實用中藥》:治神經病癲癇,配合陰礬煮成流膏用。

【臨床應用】

1.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取鮮橄欖連核100g加水200ml,放入砂鍋內用文火煎2-3小時,使成100ml,過濾。成人日服3-4次,每次25-30ml,連續服至大便性狀恢復正常,大便次數每日l一2次後停藥。一般療程為5天。如大便性狀末見改善,培養陽性者,則取煎液50ml,加水50ml行保留灌腸,每日1-2次,連續3天。臨床治療急性菌痢49例,服藥後平均12小時退熱,大便次數恢復正常為2.8天,大便性狀改善為3.8天,大便培養陰性時間為4.1天。

2.治療皮膚病:用橄欖煎液濕敷治療急性炎癥性皮膚病,有收斂、消炎及減少滲出的作用。據觀察,陰囊潰瘍、女陰潰瘍及重型多型滲出性紅斑,用藥後潰瘍面即迅速停小滲液,黃色分泌物減少,傷口疼痛減輕,肉芽生長,傷口很快愈合;對濕疹皮炎亦有停止滲液的作用。制劑及用法:取生橄欖2斤搗爛;加水1000ml,用文火煎成藥液1000ml,靜置半小時,去渣。用紗中浸藥液濕敷,曰三次,對潰瘍早期以冷敷較好,至炎癥穩定後可以改用熱敷(溶液溫度約40-50度);濕敷後創面蓋以凡士林紗布。對溫疹皮炎,同時配合抗過敏藥、維生素C及外用鋅氧油等。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橄欖相關圖片

橄欖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趕山鞭  下一个:橄欖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