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苦菜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KǔCài

【別名】敗醬草[東北]、苦葉苗、活血草、苦丁菜、苦麻菜、小苦苣、黃鼠草

【來源】菊科野苦蕒屬植物山苦蕒Ixerischinensis(Thunb.)Nakai,以全草入藥。春夏秋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幹。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破瘀活血,排膿。用於闌尾炎,腹腔膿腫,腸炎,痢疾,急、慢性盆腔炎,肺熱咳嗽,肺結核,吐血,衄血;外用治跌打損傷,瘡癤腫痛,黃水瘡,陰囊濕疹。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或幹品研粉,香油調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苦菜《*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KǔCài

【別名】荼、芑(《詩經》),荼草、選(《本經》),遊冬(《別錄》),野苦馬(《普濟方》),青菜、紫苦菜(《滇南本草》),堇菜(《品匯精要》),苦苣、苦蕒、天香菜(《綱目》),老鴉苦蕒(《醫林纂要》),滇苦菜、苦馬菜(《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原形態】

苦苣菜(《綱目》)

一年至二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莖直立,中空,具乳汁;基部無毛,頂端及中上部或具有稀疏的腺毛。葉互生;長橢圓狀廣披針形,長15~28厘米,寬3~6厘米,羽裂或提琴狀羽裂,邊緣具不整齊的刺狀尖齒;基部葉有短柄,莖上葉無柄、呈耳廓狀抱莖。頭狀花序數枚,頂生,直徑約2厘米。總苞圓筒狀,長12~15毫米,基部具有脫落性的絹狀毛,內層苞片線狀披針形,先端尖銳,具疏生的長毛;花全部為舌狀,黃色;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深裂。瘦果倒卵狀橢圓形,扁平,每面除有3條明顯的縱紋外,並有粗糙的橫紋,成熟後紅褐色。冠毛白色,細軟。花期4~6月。

【生境分布】生長於路邊及田野間,我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化學成份】全草(產於澳大利亞者)含抗腫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種肉瘤-37後第6天,皮下註射苦菜的酸性提取物,6~8小時後殺死小鼠,肉眼及顯微鏡觀察,均可見到肉瘤受到明顯的傷害(出血、壞死等)。

【性味】

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歸經】

①《本草經疏》:"入心、脾、胃三經。"

②《本草求真》:"入心、胃、大腸。"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解毒。治痢疾,黃疸,血淋,痔瘺,疔腫,蛇咬。

①《本經》:"主五藏邪氣,厭谷胃痹。"

②《別錄》:"療腸澼,渴,熱中疾,惡瘡。耐饑寒。"

③《日華子本草》:"敷蛇咬。"

④《本草衍義》:"折之白乳汁出,常常點瘊子自落。"

⑤《滇南本草》:"涼血熱,寒胃,發肚腹中諸積,利小便。"

⑥《本草會編》:"明目,主諸痢。"

⑦《綱目》:"治血淋痔瘺。"

⑧《醫林纂要》:"瀉心解暑,去熱除煩,通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打汁或研末。外用:搗汁塗或煎水熏洗。

【註意】

①《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忌之。"

②《隨息居飲食譜》:"不可共蜜食。"

【附方】

①治肝硬化:苦萊、酢漿草各一兩。同豬肉燉服。(江西)

②治樸蛇瘴:野苦馬汁、燈心(浸水良久撚其末)。和朋之。(《普濟方》)

③治慢性氣管炎:苦菜一斤,大棗二十個。苦菜煎爛,取煎液煮大棗,待棗皮展開後取出,余液熬成膏。早晚各服藥膏一匙,大棗一枚。(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④治小兒疳積:苦菜一兩,同豬肝燉服。(江西)

⑤治對口惡瘡:野苦蕒擂汁一鐘,入姜汁一匙,酒和服以渣敷。(《唐瑤經驗方》)

⑥治壺蜂叮螫:苦菜汁塗之。(《摘元方》)

⑦治婦人乳結紅腫疼痛:紫苦菜搗汁水煎,點水酒服。(《滇南本草》)

【摘錄】《*辭典》

苦菜《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名醫別錄》。

1.《名醫別錄》:苦菜,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淩冬不死。三月三日采,陰幹。

2.陶弘景:《桐君錄》雲,苦菜三月生,扶疏,六月花從葉出,莖直花黃,八月實黑,實落根復生,冬不枯。今茗極似此。

3.《唐本草》:茗乃木類,殊非菜流,茗春采為苦荼。按《爾雅·釋草》雲,荼,苦菜。《釋木》雲,槚,苦荼。二物全別,不得比例。又《顏氏家訓》按《易通卦驗·玄圖》曰,苦菜生於寒秋

【拼音名】KǔCài

【英文名】HerbofCommonsowthistle

【別名】荼草、選、遊冬、苦馬菜、老鴉苦蕒、滇苦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苦苣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onchusoleraceusL.

采收和儲藏:冬、春、夏三季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苦蕊菜一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根紡錘狀。莖直立,中空,不分枝或上部分枝,無毛或上部有腺毛,具乳汁。葉互生;下部葉葉柄有翅,基部擴大抱莖,中上部無柄,基部寬大戟耳形,葉柔軟無毛,大頭狀羽狀全裂或羽狀半裂,頂裂片大或先端裂片與側生裂片等大,少有不分裂葉,邊緣有刺狀尖齒,長10-18(-22)cm,寬5-7(-12)cm。頭狀花序,頂生,數枚,排列成傘房狀;梗或總苞下部初期有蛛絲狀毛,有時有疏腺毛;總苞鐘狀,長10-12mm,寬6-10(-25)mm,暗綠色,總苞片2-3列;舌狀花黃色,兩性結實;雄蕊5;子房下位花柱細長,柱頭2深裂。瘦果,長橢圓狀倒卵形,壓扁,亮褐色、褐色或肉色,邊緣有微齒,兩面各有3條高起的縱肋,肋間有細皺紋;成熟後紅褐色,冠毛白色,毛狀,細狀,細軟。花期4-6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田邊、山野、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全國各地。

【性狀】性狀鑒別根呈紡錘形,灰褐色,有多數須根。莖呈圓柱形,上部呈壓扁狀,長45-95cm,直徑4-8mm,表面黃綠色,莖基部略帶淡紫色,具縱棱,上部有暗褐色腺毛;質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互生,皺縮破碎,完整葉展平後呈橢圓狀廣披針形,琴狀羽裂,裂片邊緣有不整齊的短刺狀齒。有的在莖頂可見頭狀花序,舌狀花天酒地淡黃色,或有的已結果。氣微,味微鹹。

【化學成份】

本品地上部分含一新二糖類化合物,還含苦苣菜甙(sonchuside)A、B、C、D,葡萄糖中美菊素(glucoza-luzanin)C,9-羥基葡萄糖中美菊素(macroliniside)A,假還陽參甙(crepidiaside)A及毛連菜甙(picriside)B、C。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side),金絲桃甙(hyperoside),蒙花甙(linarin),芹菜素(apigen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

花中分到木犀草素(luteolin),槲皮素,槲皮黃甙(quercimer-itrin),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木犀草素-7-O-呋喃葡萄糖甙(isocynaroside)及木犀草素-7-β-D-glucuronopyranoside。

種子油中含玟鳩菊酸(vernolicacid)13.7%。

葉中還含維生素(vitamin)C。

【藥理作用】全草(產於澳大利亞者)含抗腫瘤成分,在小鼠大腿肌肉接種肉瘤-37後第六天,皮下註射苦茶的酸性提取物,6-48小時後殺死小鼠,肉眼及顯微及顯微鏡觀察,均可見到肉瘤受到明顯的傷害(出血、壞死)。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歸心;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主腸炎;痢疾;黃疸;淋證;咽喉腫痛;癰瘡腫毒;乳腺炎;痔瘺;吐血;衄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熏洗;或取汁塗搽。

【註意】

1.《本草經疏》:脾胃虛寒者忌之。

2.《隨息居飲食譜》:不可共蜜食。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五藏邪氣,厭谷胃痹。

2.《名醫別錄》:療腸澼,渴,熱中疾,惡瘡。耐饑寒。

3.《日華子本草》:敷蛇咬。

4.《本草衍義》:折之白乳汁出,常常點瘊子自落。

5.《滇南本草》:涼血熱,寒胃,發肚腹中諸積,利小便。

6.《本草會編》:明目,主諸痢。

7.《本草綱目》:治血淋痔瘺。

8.《醫林纂要》:瀉心解暑,去熱除煩,通乳。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苦菜相關圖片

苦菜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苦白蹄  下一个:苦參>>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