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寒水石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HánShuǐShí

【別名】紅石膏、方解石

【來源】藥用寒水石有兩種,即紅石膏與方解石。紅石膏為一種天然的硫酸鈣礦石;方解石為碳酸鈣礦石。

【性狀】

紅石膏:呈不規則的扁平塊狀,大小不一,粉紅色,略有光澤,表面凹凸不平,側面有縱紋理。質硬而脆,易砸碎,斷面粉紅色,有縱紋理。無臭,味淡。

方解石:多呈規則的塊狀結晶,常呈斜方柱形,有棱角,無色或黃白色,透明、略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平滑,有玻璃樣光澤。質堅硬,易砸碎,碎塊為方形或長方形。無臭,味淡。

【炮制】煆寒水石:取凈寒水石,置坩鍋或其他容器內,在無煙的爐火中煆至紅透,取出放涼,搗碎或研粉即得。

【性味】辛、鹹,寒。

【功能主治】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於發熱煩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痛;外用治燒燙傷。

【用法用量】2~5錢;外用適量。

【備註】(1)寒水石清熱瀉火的功效,與石膏相類似,故常與石膏配伍,用於壯熱煩渴的癥候。如治暑溫邪在氣分,大熱煩渴、苔黃等癥,可與石膏、滑石、杏仁、竹茹、銀花、通草等同用。此外,本品可外用於風熱火眼及水火燙傷。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寒水石《*辭典》

【出處】《吳普本草》

【拼音名】HánShuǐShí

【別名】凝水石、白水石(《本經》),淩水石(《別錄》),鹽精(《丹房鑒源》),水石、冰石(《石藥爾雅》),鵲石(《本事方》),鹽精石、泥精、鹽枕、鹽根(《綱目》)。

【來源】為硫酸鹽類礦物芒硝的晶體。

【原形態】

礦物形態詳"芒硝"條。

《本草》所載的寒水石,據考證應為芒硝的天然晶體,但近代寒水石藥材的商品,有紅石膏與方解石二種,前者多用於北方,後者多用於南方。礦物形態參見"石膏"及"方解石"條。

【性味】

辛鹹,寒。

①《本經》:"辛,寒。"

②《綱目》:"辛,鹹。"

【歸經】

入心、胃、腎經。

①《綱目》:"入腎走血。"

②《本草新編》:"入胃經。"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少陰、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清熱降火,利竅,消腫。治時行熱病,積熱煩渴,吐瀉,水腫,尿閉,齒衄,丹毒,燙傷。

①《本經》:"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

②《本草經集註》:"解巴豆毒。"

③《別錄》:"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煩滿,口渴,水腫,小腹痹。"

④《醫學入門》:"治小兒丹毒,燒為末,醋調敷之。"

⑤《綱目》:"治小便白,內痹,涼血降火,止牙疼,堅牙明目。"

⑥《醫林纂要》:"除妄熱,治天行大熱及霍亂吐瀉,心煩口渴,濕熱水腫。"

⑦《本草求真》:"敷湯火傷。"

⑧《本草求原》:"治心腎實熱。"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調敷。

【註意】

脾胃虛寒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註》:"畏地輸。"

②《本草經疏》:"凡陰虛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熱骨蒸,並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③《本草求真》:"虛人熱浮,切忌。"

【附方】

①治五臟六腑積熱,天行時氣疫熱,以致煩滿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錢,甘草二錢。研末。每服一錢,白湯調服。(《方脈正宗》)

②治傷寒發狂,或棄衣奔走,逾墻上屋:寒水石、黃連(去須)各等分。上細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湯,放冷調服。(《本事方》鵲石散)

③除熱癱癇:大黃、幹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亦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金匱要略》風引湯)

④治風熱心躁,口幹狂言,渾身壯熱及中諸毒:寒水石半斤(燒半日,凈地坑內,盆合,四面濕土壅起,候經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膏丸,彈子大,蜜水磨下。(《姚僧坦集驗方》龍腦甘露丸)

⑤治男女轉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兩,滑石一兩,葵子一合。為末。水一鬥,煮五升,時服,一升即利。(《永類鈐方》)

⑥治小兒丹毒,皮膚熱赤:凝水石五錢,水調和豬膽汁塗之。(《本草匯言》)

⑦治牙齒內血出,並有竅眼,時時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腦子。上等分,為細末。每用少許,幹摻有竅處。(《普濟方》)

⑧治湯火傷灼:寒水石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各家論述】

①《綱目》:"凝水石其氣太寒,其味辛鹹,入腎走血,除熱之功,同於諸鹽。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則是長石、方解石。用者詳之。"

②《本草經疏》:"凝水石,《本經》味辛氣寒,《別錄》加甘,大寒無毒。《經》曰,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又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大寒微鹹之性,故主身熱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及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也,易饑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陽明之邪熱,故能止渴不饑。水腫者濕熱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氣上溢於腹,而成腹痹,辛鹹走散之性,故能除熱利竅消腫也。療腹中積聚者,亦取其辛散鹹軟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雲鹽之精,則與石膏、方解石大相懸絕矣。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隱君復雲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難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別。生鹵地,味辛鹹,碎之如樸硝者,是凝水石。其氣大寒,能除有余邪熱。《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者宜之,請濕腫滿屬脾土者忌之,大宜詳審,慎勿有誤。"

③《本經逢原》:"寒水石,治心腎積熱之上藥,《本經》治腹中積聚,鹹能軟堅也;身熱皮中如火燒,鹹能降火也。《金匱》風引湯,《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熱也。如無真者,戎鹽、玄精石皆可代用,總取鹹寒降泄之用耳。"

【摘錄】《*辭典》

寒水石《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

出自《吳普本草》。《本草》所載的寒水石,據考證應為芒硝的天然晶體,但近代寒水石藥材的商品,有紅石膏與方解石二種,前者多用於北方,後者多用於南方。原礦物參見石膏及方解石條。

1.《名醫別錄》:凝水石,色如雲母,可拆者良,鹽精也。生常山山谷又中水縣及邯鄲。

2.陶弘景:常山屬並州,中水縣屬河間郡,邯鄲即趙郡並屬冀州域,此處地皆鹹鹵,故雲鹽精,而碎之亦似樸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為冰者佳。

【拼音名】HánShuǐShí

【英文名】CrystallineMirabilite,Gypsum,Calcite

【別名】凝水石、白水石、淩水石、鹽精、水石、冰石、鵲石、鹽精石、泥精、鹽枕、鹽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硫酸鹽類石膏族礦物石膏或為碳酸鹽類方解石族礦物方解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ypsum;Calcite

【原形態】

1.晶體結構屬單斜晶系。單個晶體呈板狀,集合體呈塊狀、片狀、纖維狀或粉末狀。無色或白色、粉紅色。有時透明,具玻璃光澤,解理面顯珍珠光澤,纖維狀者顯絲絹光澤。硬度2,薄片具撓性。相對密度2.3-2.37。

2.方解石Calcite參見“方解石”條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廣泛形成於沈積作用,如海盆或湖盆地中化學沈積的石膏,常與石灰巖、紅色頁巖、泥灰巖等成層出現。

2.方解石Calcite參見“方解石”條

資源分布:1.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山東、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2.方解石Calcite參見“方解石”條

【性狀】

性狀鑒別(1)北寒水石本品為纖維狀集合體,呈扁平塊狀或厚板狀。大小不一,厚0.5-3.5cm。淡紅色,有的為白色;條痕白色。表面凹凸不平,側面呈縱細紋理,具絲絹光澤。質較軟,指甲可刻劃成痕;易砸碎,斷面顯直立纖維狀,粉紅色。氣微,味淡。以粉紅色、有細絲紋、具光光澤、無雜石者為佳。

(2)南寒水石參見“方解石”條。西藏產“南寒水石”主為粗粒狀集合體,呈不規則塊狀,有棱角。主為淺棕褐色。具玻璃樣光澤;半透明。

顯微鑒別(1)北寒水石透射偏光鏡下:薄片中無色透明。旋旋旋光性特征參見“石膏”條。

(2)南寒水石參見“方解石”條。

【化學成份】

1.北寒水石主要成分為硫酸鈣(CaSO4·2H2O),尚含有鐵、鋁等雜質。

2.南寒水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尚含鎂、鐵、錳、鋅等雜質。

【鑒別】

(1)北寒水石①取本品一小塊(約2g),置具有小孔軟木塞的試管內,灼燒,管壁有水生成,小塊變為不透明體。(檢查結晶水)。②取本品粉末約0.2g,加稀鹽酸10ml,加熱,使溶解,溶液呈鈣鹽與硫酸鹽的鑒別反應。參見“石膏”條。③紅外光譜定性分析:IRλKBrmaxcm-1:3560,3410,3244,1150,1120,1004,673,663,604,455。與石膏圖譜相同。④X射線衍射分析曲線:石膏7.76(>10),4.30(8),3.82(9),3.08(10),2.88(3),2.80(1),2.70(2),2.61(1),2.54(1),2.23(2)。分析結果主要為石膏組成。

(2)南寒水石參見“方解石”條。

【性味】辛鹹;寒

【歸經】心;胃;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降火;利竅;消腫。主時行熱病;壯熱煩渴;咽喉腫痛;水腫;尿閉;口舌生瘡;癰疽;丹毒;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摻或調敷。

【註意】

脾胃虛寒者忌服。

1.《本草經集註》:畏地榆。

2.《本草經疏》:凡陰虛火旺,咳嗽吐血,多痰,潮熱骨蒸,並脾胃作泄者不宜服。

3.《本草求真》:虛人熱浮,切忌。

【附方】①治五臟六腑積熟,天行時氣疫熱,以致煩滿消渴:凝水石、石膏、滑石各五錢,甘草二錢。研末。每服一錢,白湯調服。(《方脈正宗》)②治傷寒發狂,或棄衣奔走,逾墻上屋:寒水石、黃連(去須)各等分。上細末,每服二錢,濃煎甘草湯,放冷調服。(《本事方》鵲石散)③除熱癱癇:大黃、幹姜、龍骨各四兩,桂枝三兩,甘草、牡蠣各二兩,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兩。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金匱要略》風引湯)④治風熱心躁,口幹狂言,渾身壯熱及中諸毒:寒水石半斤(燒半日,凈地坑內,盆合,四面濕土壅起,候經宿取出),入甘草末、天竺黃各二兩,龍腦二分。糯米膏丸,彈子大,蜜水磨下。(《姚僧坦集驗方》龍腦甘露丸)⑤治男女轉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兩,滑石一兩,葵子一合。為末。水一鬥,煮五升,時服,一升即利。(《永類鈐方》)⑥治小兒丹毒,皮膚熱赤:凝水石五錢,水調和豬膽汁塗之。(《本草匯言》)⑦治牙齒內血出,並有竅眼,時時吐血:寒水石粉、朱砂、甘草、腦子。上等分,為細末。每用少許,幹摻有竅處。(《普濟方》)⑧治湯火傷灼:寒水石燒研敷之。(《衛生易簡方》)

【各家論述】

1.《綱目》:凝水石其氣大寒,其味辛鹹,入腎走血,除熱之功,同於諸鹽。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則是長石、方解石。用者詳之。

2.《本草經疏》:凝水石,《本經》味辛氣寒,《別錄》加甘,大寒無毒。《經》曰,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又曰,熱淫於內,治以鹹寒。大寒微鹹之性,故主身熱邪氣,皮中如火僥,煩滿,及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也,易饑作渴,亦胃中伏火也,甘寒除陽明之邪熱,故能止渴不饑。水腫者濕熱也,小便多不利,以致水氣上溢於腹,而成腹痹,辛鹹走散之性,故能除熱利竅消腫也。療腹中積聚者,亦取其辛散鹹軟之功耳。凝水石,按本文雲鹽之精,則與石膏、方解石大相懸絕矣。因石膏有寒水石之名,而王隱君復雲寒水石又名方解石,以致混淆難辨,其功能各不同,用者自宜分別。生鹵地,味辛鹹,碎之如樸硝者,是凝水石。其氣大寒,能除有余邪熱。《經》曰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者宜之,諸濕腫滿屬脾士者忌之,大宜詳審,慎勿有誤。

3.《本經逢原》;寒水石,治心腎積熱之上藥,《本經腹中積聚,鹹能軟堅也;身熱皮中如火燒,鹹能降火也。匱》風引湯,《局方》紫雪,皆用以治有余之邪熱也、如無者,戎鹽、玄精石皆可代用,總取鹹寒降泄之用耳。

4.《本經》:主身熱,腹中積聚邪氣,皮中如火燒,煩滿,水飲之。

5.《本草經集註》:解巴豆毒。

6.《別錄》:除時氣熱盛,五臟伏熱,胃中熱,煩滿,口渴,水腫,小腹痛。

7.《醫學入門》:治小兒丹毒,燒為末,醋調敷之。

8.《綱目》:治小便白,內痹,涼血降火,止牙疼,堅牙明。

9.《醫林纂要》:除妄熱,治天行大熱及霍亂吐瀉,心煩口渴,濕熱水腫。

10.《本草求真》:敷湯火傷。

11.《本草求原》:治心腎實熱。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寒水石相關圖片

寒水石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寒莓根  下一个:韓信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