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紅三七功效和作用

【出處】《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HónɡSānQī

【別名】扭子七(《四川中藥誌》),九節犁、九節雷、趕山鞭、蜈蚣七、傘墩七、螺絲七(《陜西中草藥》),螺絲三七、血三七(《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來源】為蓼科植物支柱蓼的根莖。8~9月采收。

【原形態】

支柱蓼,又名:九牛造。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部無毛。根莖肥厚,具節,紫褐色;須根甚多。莖叢生或單生,細長,綠色,不分枝。基生葉有長柄,長15~25厘米;莖生葉互生,下部的具柄,上部的漸至無柄,葉柄基部具膜質托葉鞘2枚,有明顯的脈,無緣毛;葉片卵形或廣卵形,質薄,長3~15厘米,寬1.5~9厘米,先端尖銳,微彎,全緣,基部心臟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軸長3~5厘米;小花白色,徑約3毫米,花梗短小,基部具小苞片;花被5深裂,長橢圓形,長2~3毫米;雄蕊8,花絲線形;子房上位,呈三角狀,花柱3枚,柱頭頭狀。瘦果卵形,有3銳棱,黃褐色,有光澤。花期7月。

【生境分布】生長於中山區的林下或潮濕地方,常見於黃沙泥地中。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陜西、湖北、四川、貴州、浙江、江西等地。產四川、陜西等地。

【性狀】幹燥根莖近圓柱形,根頭處稍粗壯,外表棕黑色,粗糙凹凸不平、具節,節上有明顯疙瘩突起,須根黑色,卷曲而長。質堅硬,斷面粉紅色至棕紅色。氣微,味淡微澀。

【化學成份】根和根莖中,含大黃素、大黃酸、大黃酚等。

【性味】

①《四川中藥誌》:"味澀,性平,無毒。"

②《陜西中草藥》:"味苦澀,性涼。"

【功能主治】

散血,止血,行氣,調經。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

①《四川中藥誌》:"散血行氣。治跌打損傷及五勞七傷。"

②《陜西中草藥》:"收斂止血,活血調經,止痛生肌。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淋癥,白帶,紅白痢疾,大骨節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研末。

【附方】治跌打損傷:支柱蓼根研粉,以酒送服。晚飯前服七至八錢。(《浙江天目山藥植誌》)

【臨床應用】治療大骨節病:取紅三七(鮮)3錢切片,水煎3次取汁混合,早晚空腹加溫分服。試治10例,其中Ⅰ°3例,Ⅱ°5例,Ⅲ°2例,治後疼痛減輕,關節活動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年齡小、病情輕者,療效顯著。

【摘錄】《*辭典》

紅三七《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HónɡSānQī

【別名】扭子七、算盤七、九龍盤、螺絲三七、血三七、九牛(扌造)、九節犁、九節雷、趕山鞭、蜈蚣七、傘墩七、螺絲七、蕎葉七、鉆山狗、蕎蓮、蜈蚣草、盤龍七、牡蒙、蕎麥三七、散血丹、紫參七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支柱蓼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suffultumMaxim.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挖其根莖,除去須根及雜質,洗晾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全草無毛。根莖肥厚,具節,不彎曲,紫褐色;須根甚多。莖叢生或單一,細長,綠色,不分枝。基生葉柄長15-25cm;莖生葉互生,下部的具柄,上部的漸至無柄;葉柄基部具膜質托葉鞘2枚,有明顯的脈,無緣毛;葉片卵形或廣卵形,質薄,長3-15cm,寬1.5-9cm,先端銳尖,微彎,基部心形。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白色,花梗短小,基部具小苞片;花被5深裂;雄蕊8;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頭狀。瘦果卵形,有三銳棱,黃褐色,有光澤。花期4-5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中山區的林下或潮濕地方,常見於黃沙泥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河北、山西、陜西、甘肅、河南、湖南、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貴洲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根莖呈結節狀,平直或稍彎曲,長2-9cm,直徑0.5-2cm。表面紫褐色或棕褐色,有6-10節,每節呈扁球形,外被殘存葉基,並有殘留細根及點狀根痕。有時兩節之間明顯變細延長,習稱過江枝。質硬,易折斷,折斷面近圓形,淺粉紅色或灰黃色,近邊緣處有12-30個黃白色維管束,排成斷續的環狀。氣微,味澀。

顯微鑒別根莖橫切面:木栓層甚薄,l-3列木栓細胞。皮層窄,維管束外韌型,10-20余個不規則環狀排列;韌皮部較窄,細胞排列緊密;形成層不明顯;木質部導管多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木纖維近方形至六角形。髓部寬廣。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簇晶直徑15-70μm;另含少量樹脂狀物。

理化鑒別取本品粉末約0.5g,加水4ml,微熱,濾過。耳濾液1ml,加三氯化鐵試劑1滴,即有藍黑色沈澱。稍振搖後,濾液即呈茶藍色。(檢查讀質)

【化學成份】支柱蓼根莖中含大黃素(emodin),大黃酸(rhein),大黃酚(chrysopharol)及大量鞣質[1]。

【性味】苦;澀;性涼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止血止痛;活血調經;除濕清熱。主跌打傷痛;外傷出血;吐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赤白帶下;濕熱下痢;癰瘡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研末,6-9g;或浸酒。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四川中藥誌》:散血行氣。治跌打損傷及五勞七傷。

2.《陜西中草藥》:收斂止血,活血調經,止痛生肌。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淋癥,白帶,紅白痢疾,大骨節病。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紅三七相關圖片

紅三七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紅瑞木果  下一个:紅色新月蕨>>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