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圖經》
【拼音名】WōNiúKé
【來源】為蝸牛科動物蝸牛的外殼。
【原形態】動物形態詳"蝸牛"條。
【功能主治】
①《本草圖經》:"主一切疳。"
②《綱目》:"治牙匿,面上赤瘡,鼻上酒齇,久利下脫肛。"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外用:研末調敷。
【附方】
①治小兒一切疳疾:蝸牛殼七個。凈洗,令幹,納酥蜜中,瓷盒盛,用紙糊,於飯甑內蒸之,至飯熟取出細研,漸漸吃,一日食盡之。(《小兒宮氣方》)
②治齒匿,並有蟲:蝸牛殼三十枚。燒灰細研,每用揩齒。(《聖惠方》)
③治大腸脫肛:蝸牛殼,去土研末,羊脂溶化,調塗,送入。(李延壽)
【摘錄】《*辭典》
蝸牛殼《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圖經》
【拼音名】WōNiúKé
【英文名】snailshell
【來源】
藥材基源:為巴蝸牛科動物同型巴蝸牛和華蝸牛及其同科近緣種的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radybaenasimilaris(Ferussde)2.Cataicafasciola(Draparnaud)
【原形態】
1.同型蝸牛,貝殼中等大小,殼質較厚而堅固,全體扁球形。高12mm,寬16mm。有5-6個螺層,體螺層膨大,其高度為全部殼高的3/4;殼頂鈍,縫合線深。殼面光滑,呈黃褐色、紅褐色或淡灰色。在體螺層周緣和縫合線上,常有一條暗褐色色帶。殼口呈馬蹄形,臍孔小而深,呈洞穴狀。
2.華蝸牛,貝殼中等大,殼質薄而堅實。全體呈低圓錐形,高10mm,寬16mm。有5-5.5個螺層,螺旋部低矮,略呈圓盤狀,殼頂尖,縫合線明顯。殼面黃褐色或黃色。體螺層極膨大,其周緣具有一條淡褐色色帶。此外,在各螺層下部靠近縫合線處也有一條顏色較淺的色帶。殼口橢圓形,其內有條白色瓷狀的肋。臍孔呈洞穴狀。
【功能主治】補氣。主脫肛;疳疾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外用:研末調敷。
【附方】①治小兒一切疳疾:蝸牛殼七個。凈洗,令幹,納酥蜜中,瓷盒盛,用紙糊,於飯甄內蒸之,至飯熟取出細研,漸漸吃,一日食盡之。(小兒宮氣方》)②治齒GU,並有蟲:蝸牛殼三十枚。燒灰細研,每用揩齒。(《聖惠方》>③治大腸脫肛:蝸牛殼,去土研末,羊脂溶化,調塗,送人。(李延壽)
【各家論述】
1.《本草圖經》:治一切疳疾。
2.《綱目》:治面上赤瘡,鼻上酒渣,久利下脫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