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千金·食治》
【拼音名】HúSuīZǐ
【別名】芫荽子(《普濟方》)。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芫荽的果實。8~9月果實成熟時采取果枝,曬幹,打下果實,除凈雜質,再曬至足幹。
【生境分布】主產江蘇、安徽、湖北。此外,甘肅、四川等地亦產。
【性狀】果實為2小分果合生的雙懸果,呈圓球形,直徑3~5毫米。淡黃棕色至土黃棕色,頂端可見極短的柱頭殘跡,多分裂為二,周圍有錢存的花萼5枚。表面較粗糙,有不甚明顯的波狀棱線10條與明顯的縱直棱線12條相間排列。基部鈍圓,有時可見小果柄或果柄痕。小分果背面隆起,腹面中央下凹,具3條縱行的棱線,中央較直,兩側呈弧形彎曲,有時可見懸果柄。果實稍堅硬。氣香,用手揉碎,散發出特殊而濃烈的香氣,味微辣。以籽粒飽滿、潔凈、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份】
果實含揮發油1~1.4%,脂肪26%;揮發油含多種萜類、醇類化合物及樟腦、牻牛兒醇等。果實尚含葡萄糖、果糖、蔗糖。
種子含揮發油1%,脂肪20~25%,糖類20%,含氮物質13~15%,無機物7%。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約70%)是d-芳樟醇,其他尚有α-、β-蒎烯,二戊烯,α-,β-,γ-松油烯,對-聚傘花素等。種子還含有多量油酸,少量Δ5,6-十八碳烯酸,以及黃酮甙、β-谷甾醇、D-甘露醇。
【藥理作用】幹燥成熟之果實為弱的芳香劑,一般可與其他藥合用作矯味劑。也能增進胃腸腺體分泌,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所含揮發油具有某些抗真菌作用。
【性味】《綱目》:"辛酸,平,無毒。"
【功能主治】
透疹,健胃。治痘疹透發不暢,飲食乏味,痢疾,痔瘡。
①《千金·食治》:"消谷,能復食味。"
②《本草拾遺》:"主小兒禿瘡,油煎敷之。亦主蟲毒、五野雞病及食肉中毒下血,煮令子拆,服汁。"
③《綱目》:"發痘疹,殺魚腥。"
④《分類草藥性》:"治小兒痘疹不出,辟四時不正之氣,發表散寒,治鼻塞不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散劑。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附方】
①治麻疹初起來透:芫荽子四兩。杵後入火瓦罐或鋁鍋中,盛滿清水,置病房(病房宜小,不要通風)內用炭火煮沸,使蒸氣充滿病室,並隨時增加炭、水,待麻疹透齊後,停止使用。(《浙江中醫》(3):32,1959)
②治痢亦治瀉血:芫荽子一合。搗碎,赤者用糖水調,白者用生姜自然汁調,溫服。一方酒調服。(《普濟方》)
③治腸風下血不止,變成痔疾:胡荽子、補骨脂各半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陳米飲調下,食前服。(《聖濟總錄》胡荽子散)
④治痔瘡:胡荽子炒過,細碾,酒調三、五服。(《海上方》)
⑤治脫肛痔瘺:胡荽子一升,乳香少許,粟糠半升或一升。上先泥成爐子,止留一小眼,可抵肛門大小,不令透煙火,熏之。(《儒門亭親》)
⑥治腸頭出:秋冬搗胡荽子,醋煮熨之。(《食療本草》)
⑦治齒痛:胡荽子,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含,吐之。(《備急方》)
【摘錄】《*辭典》
胡荽子《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千金.食治》
【拼音名】HúSuīZǐ
【英文名】CorianderFruit,CorianderSeed
【別名】芫荽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芫荽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riandrumsativumL.
采收和儲藏:8-9月果實成熟時采取果枝,曬幹,打下果實,除凈雜質,再曬至足幹。
【原形態】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00cm。全株無毛,有強烈香氣。根細長,有多數纖細的支根。莖直立,多分枝,有務紋。基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列,葉柄長2-8cm;羽片廣卵形或扇形半裂,長1-2cm,寬1-1.5cm,邊緣有鈍鋸齒、缺刻或深裂;上部莖生葉三回至多回羽狀分裂,末回裂片狹線形,長5-15mm,寬0.5-1.5mm,先端鈍,全緣。傘形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花序梗長2-8cm;無總苞;傘輻3-8;小總苞片2-5,線形,全緣;小傘形花序有花3-10,花白色或帶淡紫色,萼齒通常大小不等,卵狀三角形或長卵形;花瓣倒卵形,長1-1.2mm,寬約1mm,先端有內凹的小舌片;輻射瓣通常全緣,有3-5脈;藥柱於果成熟時向外反曲。果實近球形,直徑約1.5mm。背面主棱及相鄰的次棱明顯,胚乳腹面內凹,油管不明顯,或有1個位於次棱下方。花果期4-11月。
【性狀】性狀鑒定:果實為2小分果合生的雙懸果,呈圓球形,直徑3-5mm。淡黃棕色至土黃棕色,頂端可見極短的往頭殘跡,多分裂為二,周圍有殘存的花萼5枚。表面輕粗糙,有不甚明顯的波狀棱線10條與明顯的縱直棱線12條相間排列。基部鈍圓,有時可見小果柄或果柄痕。小分果背面隆起,腹面中央下凹,具3條縱行的棱線,中央較直,兩側呈弧形彎曲,有時可見懸果柄。果實稍堅硬。氣香,用手揉碎,散發出特殊而濃烈的香氣,味微辣。
【化學成份】
果實含揮發油l-1.4%,脂肪26%;揮發油含多種萜類、醇類化合物及樟腦(CamPhor)、隴牛兒醇(Geraniol)等。果實尚含葡萄糖、果糖、蔗糖。種子含揮發油l%,脂肪20-25%,糖類20%,含氮物質13-15形,無機物7%。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約70%)是α-芳樟醇(Linalool),其他尚有α-、β-蒎烯(α-,β-Pinene),二成烯(Dipentene即檸檬烯),α-,β-γ-松油烯(α-,β-,γ-TerPinene),對-聚傘花索(p-Cymene)等。種子還含有多量油酸,少量5,6-十八碳烯酸(5,6-Octadecenoicaeid),以及黃酮甙、β-谷甾醇、D-甘露醇。果實和全草均含具惡臭的癸醛(decanal)。
種子含揮發油1%,脂肪20%-25%,糖類20%,含氮物質13%-15%,無機物7%。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約70%)是d-芳樟醇(linalool),其他尚有α、β-蒎,二戊烯(dipentene,即檸檬烯),α、β、γ-松油烯(α、β、γ、-terpinene),對-聚傘花素(P-cymene),牻牛兒酯,已酸芳樟醇酯(linalylacetate),樟烯,月掛烯(myrcene),樟腦[6,7]。脂肪酸的組成主要有棕櫚酸,油酸(oleicacid),巖芹酸(petroselinecacid)和亞油酸[8]。種子所含磷脂主要成分為:磷脂酰膽堿(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酰已醇胺(pl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9],以及黃酮甙,β-谷甾醇,D-甘露醇[11]和芫荽萜酮二醇(coriandri-nonediol)[12]。
【藥理作用】幹燥成熟之果實為弱的芳香劑,一般可與其他藥合用作矯味劑。也能增進胃腸腺體分泌,還能促進膽汁分泌。所含揮發油具有某些抗真菌作用。
【鑒別】理化鑒別(1)取本品粗粉2g,加已醚10ml,援搖提取30min,濾過,取濾液2ml揮幹,加1%香莢醛硫深液1-2滴,即現玫瑰色。(檢查揮發油)(2)取本品粗粉5g,加甲醇30ml,置水浴上加熱回流10min,濾過,取濾液5ml,深縮至約0.5ml,分別於濾紙上滴加2點,其中一點上加1%三氯化鋁已醇液,置紫外光燈下觀察,滴加三氯化鋁已醇液的藍色熒光斑明顯加強。(檢查黃酮素)
【性味】味辛;酸;性平
【歸經】歸肺;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健胃肖積;理氣止痛;透疹解毒。主食積;食欲不振;胸膈滿悶;脘腹脹痛;嘔惡反胃;瀉痢;腸風便血;脫肛;疝氣;麻疹;辣疹不透;禿瘡;頭痛;牙痛;耳癰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含漱或熏洗。
【註意】有火熱者禁服。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消谷,能復食味。
2.《本草拾遺》:主小兒禿瘡,油煎敷之。亦主蟲毒、五野雞病及食肉中毒下血,煮令子拆,服汁。
3.《綱目》:發痘疹,殺魚腥。
4.《分類草藥性》:治小兒痘疹不出,辟四時不正之氣,發表散寒,治鼻塞不通。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