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MǔDīnɡXiānɡ
【別名】雞舌香(《抱樸子》),亭炅獨生(《酉陽雜俎)),雌丁香(《本草蒙筌》)。
【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實。果實將成熟時采收,曬幹。
【性狀】幹燥果實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帶有土紅色粉末,粗糙,多細皺紋,上端宿萼有4裂片。質堅脆,破之常縱裂為2瓣,內藏少數種子(因種子來成熟,故多已幹癟,不易察見)。氣微香,味辛辣。
【性味】
辛,溫。
①《別錄》:"微溫。"
②《藥性論》:"味辛,無毒。"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治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
①《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②陶弘景:"療惡核毒腫。’
③《蜀本草》:"療嘔逆甚驗。"
④《本耳圖經》:"療口臭最良,治氣亦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錢;或研末。外用:研末調敷或作栓劑。
【註意】
熱證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郁金。"
②《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附方】
①治暴心氣痛:雞舌香末,酒服一錢。(《肘後方》)
②治胃冷嘔逆,氣厥不通:母丁香三粒(椎碎),陳橘皮一枚(全者,湯浸去白,焙)。上二味,用水一盞,煎取半盞,去滓熱呷。(《聖濟總錄》)
③治小兒冷疳,面黃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為末,乳汁和蒸二次,姜湯服之。(《衛生易簡方》)
④治風冷乘於齒間,發歇疼痛。口氣宣露:雞舌香、射於各一兩,麝香(細研)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入麝香再拌和令勻。每用少許揩齒,良久以溫湯漱口。(《聖濟總錄》雞舌香散)
⑤治齲齒:雞舌香煮汁含之。(《姚僧坦集驗方》)
⑥治婦人難產:母丁香三十六粒.滴乳香三錢六分。為末,同活兔膽和杵千下,丸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頤真堂經驗方》如意丹)
⑦治陰冷:母丁香為末,縫紗囊如小指,實末,納陰中,中病便已。(《本草衍義》)
【臨床應用】治療小兒疝氣:取母丁香粉適量撒在獨角蓮膏藥上,貼於患處。每隔1~2天換-次,至病愈為止。觀察19例,15例痊愈,3例好轉,1例無效。
【摘錄】《*辭典》
母丁香《中華本草》
【出處】
1.出自《雷公炮炙論》2.《抱樸子》:雞舌香、黃連,乳汁煎,註之諸有百疾之在目者皆愈,而更加精明倍常也。
3.《齊民要術》:雞舌香,俗人以其似丁子,故為之丁子香也。
4.《本草拾遺》:雞舌香與丁香同種,花實叢生,其中心最大者為雞舌,擊破有順理,而解為兩向,為雞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5.《本草圖經》:雞舌香,今人皆於乳香中時時得木實似棗核者,以為雞舌香,堅頑枯燥,絕無氣味,燒亦
【拼音名】MǔDīnɡXiānɡ
【英文名】CloveFruit
【別名】雞舌香、亭炅獨生、雌丁香。
【來源】
藥材基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zygiumaromaticum(L.)Merr.etPerry
采收和儲藏:果實將成熟時采收,曬幹。
【原形態】丁香,常綠喬木,高達10米。葉對生;葉柄明顯;葉片長方卵形或長方倒卵形,長5-10cm,寬2.5-5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狹窄常下展成柄,全緣。花芳香,成頂生聚傘圓錐花序,花徑約6mm;花萼肥厚,綠色後轉紫色,長管狀,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帶淡紫,短管伏,4裂;雄蕊多數,花藥縱裂;子房下位,與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頭不明顯。漿果紅棕色,長方橢圓形,長1-1.5cm,直徑5-8mm,先端宿存萼片。種子長方形。
【性狀】性狀鑒別果實呈長倒卵形至長圓形;長2-2.5cm,直徑0.6-1cm。先端有齒狀萼片4枚,向中央彎曲,基部具果柄殘痕。表面棕褐色,粗糙,多細皺紋。果皮與種皮薄殼狀。質脆,易破碎脫落,有的已無果皮或種皮,僅為種仁。種仁倒卵形,暗棕色,由兩片肥厚的子葉抱合而成,子葉形如雞舌,不規則抱合,中央有一條細桿狀的胚根,由子葉的中央伸到較寬的先端。質堅硬,難破碎。氣微香,味辛辣。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歸脾;胃;肝;腎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主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g: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作栓劑。
【註意】
1.熱證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2.《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郁金。
3.《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各家論述】
1.《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2.陶弘景:療惡核毒腫。
3.《蜀本草》:療嘔逆甚驗。
4.《本草圖經》:療口臭最良,治氣亦效。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