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金耳環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JīněrHuán

【別名】土細辛、一塊瓦

【來源】馬兜鈴科細辛屬植物纖梗細辛AsarumgracilipesC.S.Yang,mss.以全草入藥。春夏采全草,鮮用或曬幹用。

【性味】辛、微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溫經散寒,祛痰止咳,散瘀消腫。用於風寒咳嗽,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炎,風寒痹痛;外用治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0.5~2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金耳環《*辭典》

【出處】《廣西中草藥》

【拼音名】JīněrHuán

【別名】土細辛(《廣西中草藥》),長花軸細辛、大葉細辛、大葉山茨菇(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一塊瓦(《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金耳環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根莖短,須根細長,灰黃色。葉基生,卵狀三角形或箭形,先端漸尖,基部耳垂狀。全緣,上面被疏短毛,下面葉脈有疏長毛。花紫紅色,單生,由葉柄間抽出,近於地面,花枝與花冠等長或超過;花被一輪,整齊,鐘狀,3裂,宿存;雄蕊12,排列成2輪,分離或近於分離,花絲短。蒴果近球形,熟時不規則開裂。花期春季。

【生境分布】生於深山溪林下陰濕處。分布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份】含黃酮甙、氨基酸、糖類和揮發油。

【性味】

辛,溫,有毒。

①《嶺南采藥錄》:"甘淡。"

②《廣西中草藥》:"辛,溫。"

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辛微苦,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

散寒,止咳。平喘,止痛。治風寒咳嗽,哮喘,腹中寒痛,齲齒痛,跌打損傷。

①《嶺南采藥錄》:"理跌打,治毒蛇仿,又能生肌去腐。"

②《廣西中草藥》:"祛風散寒,平喘止咳,行氣止痛,解毒消腫。治風寒咳嗽,支氣管哮喘,腹寒痛,齲齒痛,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③《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熄風開竅。治小兒抽搐。"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酒調外擦。

【附方】治齲齒痛:金耳環根研末,填塞齲齒內。(《廣西中草藥》)

【摘錄】《*辭典》

金耳環《*辭典》

【出處】《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

【拼音名】JīněrHuán

【別名】小洋紫蘇(《廣西植物名錄》),盆上金耳環(《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小彩葉紫蘇的全草。春、夏、秋季均可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莖肉質,高30厘米許,方形,淡紅色,有節,密被短毛。葉對生,三角狀卵圓形,邊緣具青色或淡黃色圓齒,基部截形,上面中間暗紅色,或淡青黃色,被疏短毛;葉柄長1.5~4厘米,淡紅色,密被短毛。總狀花序頂生,花淡藍紫色或帶白色;萼鐘狀5裂;花冠唇形;雄蕊4,2強,花絲基部連成筒狀;雌蕊柱頭2裂。小堅果平滑。

【生境分布】生於溪谷、田野,或為栽培。分布廣西、廣東、福建。

【功能主治】《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清涼解毒。治瘡瘍。"

【用法用量】外用:加黃糖搗敷患處。

【摘錄】《*辭典》

金耳環《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廣西中草藥》。

【拼音名】JīněrHuán

【英文名】all-grassofSmallColeus

【別名】土細辛、大葉細辛、大葉山茨菇、一塊瓦、龍須草、馬蹄細辛、小犁頭。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金耳環和長莖金耳環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saruminsigneDiels[A.longipedunculatumO.COSchmidt.;A.gracilipesC.S.YangetC.F.Liang]2.AsarumlongerhizomatosumC.F.LiangetC.S.Y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連根采挖,去泥土,陰幹。

【原形態】

金耳環多年生草本。根莖粗短,葉柄長10-20cm,有柔毛,芽胞葉窄卵形,先端漸尖,邊緣有睫毛;葉片長卵形、長10-15cm,寬6-11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耳狀深理解,通常外展,上面中脈兩旁有白色雲斑,偶無,具疏生短毛,下面右見細小顆粒狀油點,脈上和葉緣有柔毛。花紫色,直徑3.5-5.5cm;花梗常彎曲;花被管仲狀,中部以上擴展成一環突,然後縊縮,喉孔窄三角形,無膜環,花被裂片寬卵形,無膜環,花被裂片寬卵形至腎狀卵形,中部至基部有一半圓形墊狀斑塊,斑塊直徑約1cm,白色;藥隔伸出,錐狀或寬舌狀,或中央稍下凹;子房下位,外有6棱,花柱6,先端2裂,裂片長約1mm;柱頭側生。花期3-4月。

2.長莖金耳環多年生草本。根莖細長,節間長6-12cm。葉1-2片,葉柄長10-18cm,無毛;芽胞葉通常窄卵形,近邊緣有睫毛;葉片長方狀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8-14cm,寬5-8cm,先端漸尖,基部耳形或戟形,兩側裂片略成三角形,上面具散生短毛,脈和近邊緣較密,下面無毛。花紫綠色,直徑約3cm;花梗長約1.5cm;花被管圓筒狀,長約1.5cm,喉部縊縮,膜環寬約2mm,內壁有縱行脊皺,花被裂片寬卵形,頂部和邊緣淡紫綠色,中部紫色,近喉部有乳突皺褶區;藥隔伸出,舌狀;子房半下位,花柱6,先端2裂,柱頭側生。花期7-12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林下陰濕地或山坡。

2.生於林下或林間陰濕地。

資源分布:1.分布於江西、廣東、廣西等地。

2.分布於廣西。

【性狀】

性狀鑒別1.金耳環根莖粗短。根叢生,直徑2-3mm,灰黃色。葉片展平後呈長卵形、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10-15cm,寬6-11cm,先端急尖或漸尖,上面中脈兩側有白色去斑,脈上及邊緣有柔毛,下面放大鏡下可見顆粒狀油點;葉柄有柔毛。可見花,紫褐色,較大,花被管鐘狀,喉部無膜環。氣辛香,有濃烈麻辣味。

2.長莖金耳環根莖細長,節間長6-12cm。根纖細,稀肉質而較粗狀。葉片長方狀、卵形或卵狀橢圓形,上面散生短毛;葉柄無毛。花紫綠色,花被管圓筒狀,喉部膜環寬2mm,內壁有縱行脊棱。

【化學成份】金耳環全草(幹品)含揮發油0.5%,揮發油中成分有:龍腦(borneol),乙酸龍腦酯(bornylacetate),3,5-二甲氧基甲苯(3,5-dimethoxytoluene),黃樟醚(safrole),反式丁香烯(trans-caryophyllene),β-古蕓烯(β-gurjunene),反式-β-金合歡烯(trans-β-farnes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橙叔醇(nerolidol),細辛醚(asaricin),欖香脂素(elemicin),樟腦(camphor),β蒎烯(β-pinene)。

【性味】辛;苦;溫;小毒

【歸經】肺;肝;脾;胃經

【功能主治】溫經散寒;祛痰止咳;散瘀消腫;行氣止痛。主風寒咳嗽;風寒感冒;慢性支氣管炎;哮喘;慢性胃炎;風寒痹痛;齲齒痛;跌打損傷;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草搗敷;幹全草研末吹鼻;或撒;酒調搽。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理跌打,治毒蛇傷,又能生肌去腐。

2.《廣西中草藥》:祛風散寒,平喘止咳,行氣止痛,解毒消腫。治風寒咳嗽,支氣管哮喘,腹寒痛,齲齒痛,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3.《廣西實用中草藥新選》:熄風開竅。治小兒抽搐。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金耳環相關圖片

金耳環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金頂蘑  下一个:金發草>>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