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地氈草功效和作用

【出處】《泉州本草》

【拼音名】DìZhānCǎo

【別名】金雀梅、金雀花(《泉州青草藥》),天地花(《泉州本草》),地紅花、小毛氈苔(《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茅膏菜科植物匙葉茅膏菜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莖極短縮。葉皆基生,呈鑲嵌式;葉片匙形,長1~2厘米,上部圓而較寬,下部漸次狹窄,無明顯的葉柄,上面密被紫紅色腺毛,毛長可達5毫米。花莖自葉叢抽出,高10~15厘米;花淡紅色,側生於花莖頂端,排列成總狀花序;萼片5,宿存;花瓣5;雄蕊5;花柱3,各2深裂。蒴果。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生於山區陰濕斜坡,或濕地水溝旁。分布福建、廣東、臺灣等地。

【性味】《泉州本草》:"甘,寒,無毒。"

【歸經】《泉州本草》:"入心、肺、胃三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渴,涼血通淋。治感冒,肺癰,咳嗽口渴,吐血咯血,淋病,喉蛾,疔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品0.5~1兩。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肺熱肺癰,發熱咳嗽口渴:鮮地氈草一兩,煎湯調蜜服。

②治吐血,咯血:鮮地氈草一兩。搗爛絞汁調蜜服。

③治單雙乳蛾或喉癀:地氈草曬幹研末吹喉,仍以鮮地氈草一兩至一兩半,煎湯服。

④治金錢癬:鮮地氈草擦患處(幹者先浸米醋再擦),每日一、二次。

⑤治一切疔瘡:鮮地氈草加生桐油、冷飯粒、烏糖搗敷。

⑥治諸淋:鮮地氈草一兩。煎湯調冰糖服。(①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⑦治對口瘡:鮮小毛氈苔、連錢草各適量加食鹽、冷飯或紅糖少許,搗爛敷患處。(《福建中草藥》)

⑧治流行性感冒:鮮小毛氈苔五至八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摘錄】《*辭典》

地氈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泉州本草》

【拼音名】DìZhānCǎo

【英文名】HerbofSpathulateSundew

【別名】金雀梅、小毛氈苔、天地花、地紅花。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茅膏菜科植物匙葉茅膏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roseraspathulataLabill.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洗凈泥土,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匙葉茅膏菜多年生草本。莖短縮,不具球莖。葉皆基生,鑲嵌式排列成蓮座狀,緊貼地面;葉柄扁平,自下向上漸擴大;托葉膜質,淡紅色,長4-6mm,通常3裂,中間裂片再作2-3淺或深裂;葉片匙形,長1-2cm,寬2-5mm,葉緣腺毛長達5mm,紫紅色,葉上面腺毛較短。螺狀聚傘花序1-2,自葉叢抽出,長4-16cm,花序柄、花柄及花萼均被細柔毛狀頭狀腺毛;苞片鉆形,長約2mm;花萼5,鐘形,宿存;花瓣5,倒卵形,長約2mm,紫紅色;雄蕊5,長約2mm;子房橢圓形,花柱3,每柱2裂達基部,宿存。蒴果倒三角形,內卷,熟時3裂。種子多而小,卵形或橢圓形,黑色,具蜂房格狀脈紋。花、果期3-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陰濕斜坡和巖石間灌叢或草叢中,以及濕地水溝旁。

資源分布:分布福建、廣東、臺灣。

【性狀】性狀鑒別全草卷團狀。莖極短縮,基部常有細長的須狀根,頂端有殘留的花莖。葉基生,呈鑲嵌式重疊,葉片展平後匙形,長1-2cm,寬2-5mm,基部漸窄葉緣具有密集而稍長的紫紅色腺毛,長約5mm,葉上面腺毛較短,下面幾無毛;無明顯的葉柄。花莖長10-15cm,花多脫落。氣微,味稍苦。

【性味】淡;寒

【歸經】心;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咽;涼血解毒。主感冒;肺癰;咳嗽;口渴;吐血;咯血;喉蛾;疔瘡;淋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品15-30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地氈草相關圖片

地氈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地榆  下一个:棣棠花>>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