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苦楝葉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KǔLiànY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楝MeliaazedarachL.和川楝M.toosendanSieb.EtZucc.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eliaazedarachL.2.MeliatoosendanSieb.etZucc.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1.楝落葉喬木,高15-20m。樹皮暗褐色,縱裂,老枝紫色,有多數細小皮孔。二至三回奇數羽狀復葉互生;小葉卵形至橢圓形,長3-7cm,寬2-3cm,先端長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鈍尖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幼時有星狀毛,稍後除葉脈上有白毛外,余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淡紫色,長約1cm;花萼5裂,裂片披針形,兩面均有毛;花瓣5,平展或反曲,倒披針形;雄蕊管通常暗紫色,長約7mm;子房上位。核果圓卵形或近球形,長1.5-2cm,淡黃色,4-5室,每室具1顆種子。花期4-5月,果熟期10-11月。

2.川楝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二至三回奇數羽狀復葉,長約35cm;羽片4-5對;小葉卵形或窄卵形,長4-10cm,寬2-4cm,全緣或少有疏鋸齒。圓錐花序腋生;花萼灰綠色,萼片5-6;花瓣5-6,淡紫色;雄蕊10或12,花絲合生成筒。核果大,橢圓形或近球形,長約3cm,黃色或粟棕色,果皮為堅硬木質,有棱,6-8室,種子長橢圓形,扁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曠野或路旁,常栽培於屋前房後。

2.生於海拔500-2100m的雜木林和疏林內或平壩、丘陵地帶濕潤處,常栽培於村旁附近或公路邊。

資源分布:1.分布北至河北,南至廣西、雲南,西至四川等地。

2.分布於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

1.楝葉:含蕓香甙(rutin),山柰酚-3-蕓香糖甙(kaempferol-3-O-β-rutinoside)。

2.川楝葉含川楝子甾醇(toosendansterol)A及B,黑麥草內酯(loliolide),川楝子甙(toosendanoside),苦楝子紫羅醇甙(meliaionoside)A及B。

【藥理作用】苦楝葉的不完全純化物能抑制病毒對哺乳類動物細胞的感染,其抑制高峰出現在作用後的2小時,且能維持15小時以上,隨後下降,但如再次加入苦楝葉提取物,又能出現抑制高峰。與苦楝葉提取物一起培養的細胞的上清液中未測到幹擾素,細胞提取物中雙鏈RNA依賴蛋白激酶也未增加。苦楝葉提取物作用後細胞的抗病毒的狀態不能通過細胞間的流動物傳遞也不能通過細胞之間的直接接觸傳遞。苦楝葉提取物的作用依賴於細胞活躍的新陳代謝,而放線菌素D可部分逆轉之。以上說明苦楝葉的該提取物非幹擾素樣的物質,其抗病毒的活性機制尚待進一步研究。

【性味】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殺蟲止癢;行氣止痛。主濕疹瘙癢;瘡癬疥癩;蛇蟲咬傷;滴蟲性陰道炎;疝氣疼痛;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或絞汁塗。內服:煎湯,5-10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苦楝葉相關圖片

苦楝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苦楝皮  下一个:苦楝子>>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