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黑沙蒿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HēiShāHāo

【別名】油蒿

【來源】菊科黑沙蒿ArtemisiaordosicaKrasch.,以全草、根、花蕾、種子入藥。

【生境分布】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

【性味】全草:辛、苦,微溫。

【功能主治】

根:止血。莖葉及花蕾:祛風濕,清熱,拔膿。種子:利尿。

風濕性關節炎:葉、鮮枝及花蕾搗爛,外敷關節痛處,到發癢起泡為止,將泡挑破,流出黃水,用消毒紗布包紮,防止感染,以夏日用效果最好。

瘡癤癰腫:將葉搗爛外敷,具拔膿作用。

尿閉:種子5錢,水煎沖紅糖3~5錢,溫服。

感冒頭痛:花蕾3錢,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黑沙蒿《*辭典》

【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HēiShāHāo

【別名】油蒿(《內蒙古中草藥》),鄂爾多斯蒿(《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哈拉-沙巴嘎(蒙名)。

【來源】為菊科植物黑沙蒿的莖葉及花蕾。莖葉4~8月采;嫩梢及花蕾5~7月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半灌木,高50~100厘米。莖自基部分枝成叢生狀,無明顯主莖,當年生枝條紫紅色,老枝暗灰色。葉較小,無柄,羽狀全裂,裂片2~3對,肉質,無毛,線狀或絲狀,長1.5~3厘米,寬約1毫米,先端有小突尖,黃綠色;上部葉3裂或不裂。頭狀花序呈卵形,排列成圓錐狀,直徑2~3毫米;總苞黃綠色;全為管狀花,淡黃色,甚小。瘦果小,卵形。種子黑色,長形。花期7~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生於固定沙丘或半固定沙丘上。分布內蒙古、陜西、寧夏、甘肅、青海等地。

【性味】《內蒙古中草藥》:"辛苦;微溫。"

【功能主治】

祛風濕,提膿拔毒。治風濕性關節炎,感冒,咽痛,瘡癤癰腫。

①《內蒙古中草藥》:"莖葉:去風濕,消熱消腫。治風濕性關節炎,咽喉腫痛。"

②《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葉:搗爛外敷瘡癤癰腫可提早化膿開口,具拔膿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或作發泡劑。

【附方】

①治風濕性關節炎:㈠黑沙蒿葉、鮮枝及花蕾搗爛,外敷痛處,至發癢起泡為止,將泡挑破流出黃水,用消毒紗布包紮,防止感染,以夏季伏天用效果最好。(《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㈡黑沙蒿莖葉、老鸛草各五錢,馬先蒿三錢。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

②治感冒頭痛:黑沙蒿花蕾三錢,水煎服。(《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摘錄】《*辭典》

黑沙蒿《中華本草》

【出處】《內蒙古中草藥》

【拼音名】HēiShāHāo

【英文名】HerbofOrdosWormwood

【別名】油蒿、鄂爾多斯蒿、沙蒿、籽蒿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黑沙蒿的莖葉及花蕾。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temisiaordosicaKrasch.

采收和儲藏:莖葉4-8月采收,嫩梢和花蕾5-7月采,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黑沙蒿半灌木,高50-100cm。主根粗而長,木質,側根多數;根狀莖粗壯,直徑1-3cm,有多數營養根。莖多分枝,莖皮老時灰黑色,縫裂,當年枝外皮灰黃色,不育枝紫紅色。葉黃綠色,多少肉質,無毛,幹後堅硬;莖下部葉寬卵形,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3-4枚,葉柄短;中部葉長3-7cm,寬2-4cm,一回羽狀全裂,裂片2-3對,狹條形,長1.5-3cm,寬約1mm;上部葉短小,3裂或不裂,裂片狹線形,無柄;苞花序多數,在莖頂和枝上排列成復總狀花序,有短梗和條形苞葉;總苞片形,長3mm;總苞片3-4層,寬卵形,邊緣寬膜質,背面黃綠色;外層雌花10-14朵能育,內層兩性花,5-7朵能育,內層兩性花,5-7朵不育,子房退化。瘦果倒卵形,果壁上具細縱紋並並有膠質物。花、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幹草原或幹旱的坡地上;荒漠和半芒漠地區常組成優熱種群落。

資源分布:分布於內蒙古、河北、山西、現陜西、寧夏、甘肅已引種栽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解毒消腫。主風濕性關節炎;感冒頭痛;咽喉腫痛;癰腫瘡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或作發泡劑。

【附方】①治風濕性關節炎:一、黑沙蒿葉、鮮枝及花蕾搗爛,外敷痛處,至發癢起泡為止,將泡挑破流出黃水,用消毒紗布包紮,防止感染,以夏季伏天用效果最好。(《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二、黑沙蒿莖葉、老鸛草各五錢,馬先蒿三錢。水煎服。(《內蒙古中草藥》)②治感冒頭痛:黑沙蒿花蕾三錢,水煎服。(《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黑沙蒿相關圖片

黑沙蒿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黑色鱗毛蕨  下一个:黑沙蒿根>>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