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菊科垂頭菊屬植物叢葉垂頭菊CremanthodiumstenactinumDiels,以全草入藥。6~7月采收,洗凈切碎,曬幹。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於癰疽腫毒,外傷感染,燒傷疼痛。
【用法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闊葉垂頭菊《中華本草》
【出處】始載於《四川阿壩中草藥》。
【拼音名】KuòYèChuíTóuJú
【英文名】BroadleafCremanthodium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叢葉垂頭菊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emanthodiumstenactiniumDielsexLimpr.[C.stenactiniumvar.euillosumHand.-Mazz.]
采收和儲藏:6-7月采收,洗凈,切碎,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叢葉垂頭菊多年生草本,高48-50cm。全株灰綠色或藍綠色。根肉質,直徑3-4mm,多數。莖直立,單生,最上部被褐色有節柔毛,余均光滑,基部被枯葉柄包圍。叢生葉與莖基部葉具寬柄,柄長4-8cm,寬達2cm,基部寬,具鞘;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長6-15cm,寬2-6cm,先端急尖工鈍圓,基部漸狹成柄,作緣;莖生葉5-6,互相密接,直立,筒狀抱莖,中下部者長圓形,長4-8cm,先端鈍,有尖頭,最上部葉膜質,苞葉狀,先端鈍。頭狀花序輻射狀,下垂,1-13,通常排成總狀花序,稀單生;花序梗長0.5-8cm,被褐色有節柔毛;總苞半球形,長1.3-1.5cm,寬1.5-3cm,被褐色有節柔毛或脫毛近光滑,基部被膜質卵形苞片;總苞片12-16.2層,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寬6-8mm,先端急尖或漸尖,內層具寬的膜質邊緣;舌狀花淡黃色,舌片線狀披針形,長3-7cm,寬1.5-2.5mm,先端長漸尖,管部長約5mm;管狀花黃色,長約10mm,管部長約3mm。瘦果,冠毛白色,與花冠等長。花期7-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草地、水邊或灌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主癰癰且毒;濕疹瘙癢;外傷感染;燒傷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適量,搗敷;或取汁塗。內服:3-9g。
【各家論述】《四川阿壩中草藥》:用於癰疽腫毒,外傷感染,燒傷疼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