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江西草藥》
【拼音名】SìYèCǎo
【別名】冷水丹、風車草、四方草(《江西草藥》)。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四葉葎或細四葉葎的全草。夏季花期采收,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
①四葉葎,又名:四角金、蛇舌癀。
多年生草本,叢生,高30~50厘米。根紅色。莖細弱,有四棱,無毛或稍有柔毛。葉4片輪生,卵狀長橢圓形,長1~2.5厘米,寬3~6毫米,先端尖,上面及下面中脈疏生短刺毛。花小,十數朵成腋生或頂生的聚傘花序;花冠淡黃綠色,徑約2毫米,4裂;雄蕊4,子房2室,花柱2枚,基部連合,柱頭頭狀。雙懸果扁球形,徑2毫米,有鱗片狀短毛。花、果期5~7月。
生於田畔、溝邊等濕地。分布華北、長江流域以至福建等地。
②細四葉葎,又名:小鋸鋸藤。
多年生草本,高10~30厘米。形態與上種相似,其主要特征:根赤黃色。莖無毛。葉線狀長橢圓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10毫米,寬1.5~3毫米。花冠淡綠色,徑約1毫米。雙懸果扁半球形,徑約1毫米。花期7月。
分布長江下遊。
【性味】《江西草藥》:"甘,平。"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解毒,消腫。治尿路感染,赤白帶下,痢疾,癰腫,跌打損傷。
①《江西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通利小便。"
②蘇醫《中草藥手冊》:"利尿消腫,抗癌。治尿路感染,赤白帶下,子宮頸糜爛,化膿性炎癥,並治腦脊髓膜炎,膿毒性敗血癥,癰疽,毒蛇咬傷,皮膚瘡毒水腫,癌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品2~3兩);或搗爛開水送服。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尿路感染,赤白帶下:鮮四葉葎一兩,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②治痢疾:四葉葎五錢至一兩,水煎服,紅糖為引,每日一劑。
③治咳血:鮮四葉葎二錢,洗凈搗爛,冷開水送服。
④治跌打損傷:四葉葎根一兩,水煎,水酒對服,每日一劑。
⑤治蛇頭疔:鮮四葉葎適量,搗爛外敷。(③方以下出《江西草藥》)
【摘錄】《*辭典》
四葉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江西草藥》。
【拼音名】SìYèCǎo
【英文名】HerbofBungeBedstraw
【別名】米拉拉藤、冷水丹、風車草、四方草、四葉葎、四角金、蛇舌癀、小鋸鋸藤、地胡椒、四葉蛇舌草、天良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四葉葎或細四葉葎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aliumbungeiSteud..
采收和儲藏:夏季花期采收,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1.四葉葎,多年生叢生近直立草本,高30-50cm。根紅色。莖細長,有四棱,通常無毛或稍有柔毛。葉4片輪生;近無柄;葉片卵狀長圓形或披針狀長圓形,長0.8-2.5cm,寬3-6cm,先端尖或鈍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中脈及邊緣疏生短刺狀毛。花小,十數朵組成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黃綠色;花萼4裂;花冠輻狀,徑1-2mm;雄蕊4,外伸;子房下位,2室,花柱2枚,基部連合,柱頭狀狀。雙懸果扁球形,直徑2mm,具鱗片狀短毛;種子1顆。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郊野路邊、旱地旁、水溝邊及林下陰濕處。
資源分布:我國廣布,以長江流域中下遊和華北地我較常見。
【性味】甘;苦;平
【歸經】肝;脾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解毒;消腫。主尿路感染;癌腫;赤白帶下;痢疾;癰腫;跌打損傷;咳血;婦女赤白帶下;小兒疳積;癰腫疔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
1.《江西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通利小便。
2.蘇醫《中草藥手冊》:利尿消腫,抗癌。治尿路感染,赤白帶下,子宮頸糜爛,化膿性炎癥。並治腦脊髓膜炎,膿毒性敗血癥,癰疽,毒蛇咬傷,皮膚瘡毒水腫,癌腫。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