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鸕鶿肉功效和作用

【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LúCíRòu

【別名】水老鴉(《本草衍義》),摸魚公(《綱目拾遺》),魚鷹(《中國動物圖譜·鳥類》))。

【來源】為鸕鶿科動物鸕鶿的肉。

【原形態】

體長約80厘米。嘴狹長呈圓錐形,上嘴兩側有溝,尖端有鉤,下嘴有小囊。上嘴黑褐,上嘴邊緣和下嘴灰白,具磚紅色斑。虹膜翠綠色,眼先橄欖綠色,綴以黑色斑點;眼下橙黃色;嘴下之喉囊為橄欖黑色,有許多鮮黃色斑點。頰、頰和上喉均白色,形成一半環狀,後緣稍沾棕褐色。體羽主要為黑色而帶有紫色金屬光澤。肩羽和大覆羽暗棕色,羽邊黑色,而呈鱗片狀。生殖期中,脅下有一雪白塊斑;頭、頸部生白絲狀羽。後頭部有一不明顯的羽冠。幼鳥的下體黑色,雜以白羽。腳位於體之後方,黑色,4趾向前,具蹼及銳爪。

棲息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

【生境分布】營巢於蘆葦叢中或矮樹、峭壁上。廣布我國各地。經馴養後可使捕魚。

【性味】《綱目》:"酸鹹,冷,微毒。"

【功能主治】

①《雷公炮炙論》原敘註:"治體寒腹大。鸕鶿燒存性,為末,米飲調服。"

②《綱目》:"治大腹鼓脹,利水道。"

【註意】《品匯精要》:"懷妊不宜食。"

【各家論述】《綱目》:"鸕鶿,《別錄》不見功用,惟雷氏《炮炙論》序雲:"體寒腹大,全賴鸕鶿。"竊謂諸腹鼓大,皆屬於熱,衛氣並行於血脈則體寒。此乃水鳥,其氣寒冷,而利水。寒能勝熱,利水能去濕故也。"

【摘錄】《*辭典》

鸕鶿肉《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雷公炮炙論》1.《本草圖經》:鸕鶿,別有一種,似鸕鶿而頭細、背長、項上有白者名白鵁,不堪藥用。

2.《本草綱目》:案《韻書》盧與茲並黑也,此鳥色深黑,故名。鷧者其聲自呼也。鸕鶿,處處水鄉有之。似鶂而小,色黑亦為鴉,而長喙微曲。善沒水取魚,日集洲渚,夜巢林木,久則糞毒多令木枯也。南方漁舟往往縻蓄數十,令其捕魚。又一種似鸕鶿而蛇頭長項,冬月羽毛落盡,棲息溪岸,見人不能行,即沒入水者,

【拼音名】LúCíRòu

【英文名】Cormorantasfood

【別名】鷧、水老鴉、摸魚公、魚鷹

【來源】

藥材基源:為鸕鶿科動物鸕鶿的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halacrocoraxcarbosinensis(Blumenbach)

采收和儲藏:四季均可捕捉,去肉臟及羽毛,取肉鮮用。

【原形態】鸕鶿,中型鳥類,體長80cm。頰、頦和上喉均為白色,形成一半環狀。頭、羽冠、頸等為黑色,但有金屬紫綠色反光,並有白色絲狀羽;肩和翼的覆羽青銅棕色,羽緣藍黑色;初級尺羽黑褐色;次級和三級飛羽灰褐色,並帶有綠色金屬反光。下體藍黑色,產具金屬反光,下脅有一雪白塊斑。尾灰黑色,羽幹基部呈灰白色。虹膜翠綠色。眼先橄欖綠色,綴以黑色玟點;眼下橙內色;嘴下喉囊為橄欖黑色,並綴許多鮮黃色斑點。上嘴黑褐,邊緣及下嘴灰白色,且具磚紅色斑。跗跖黑色,四趾向前,具蹼及銳爪。冬羽時期,頭無羽冠,頭、頸無白色絲狀羽;頰、頦和上喉的白色半環為淺灰棕色所代替,下肋無雪白斑塊。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棲息於河川、湖沼及海濱,善潛水捕食魚類。營巢於蘆甘心叢中或矮樹、峭壁上。

資源分布:廣布於我國各地。經馴養後可供捕魚。

【性味】味酸;鹹;性寒

【歸經】脾經

【功能主治】利水消腫。主水腫腹大

【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末,5-10g,開水或米飲調服。

【註意】孕婦慎服。

【各家論述】

1.《雷公炮炙論》原敘註:治體寒腹大。鸕鶿燒存性,為末,米飲調服。

2.《綱目》:治大腹鼓脹,利水道。

3.《綱目》:鸕鶿,《別錄》不見功用,惟雷氏《炮炙論》序雲:'體寒腹大,全賴鸕鶿。'竊謂諸腹鼓大,皆屬於熱,衛氣並行於血脈則體寒。此乃水鳥,其氣寒冷,而利水。寒能勝熱,利水能去濕故也。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鸕鶿肉相關圖片

鸕鶿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鸕鶿骨  下一个:鸕鶿涎>>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