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苜蓿根功效和作用

【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MùXuGēn

【別名】土黃耆(《食療本草》)。

【來源】為豆科植物紫苜蓿或南苜蓿的根。

【化學成份】紫苜蓿的根含糖類。根的分泌物中含氨基酸,其中有2-氨基己二酸及另二種未知氨基酸。

【藥理作用】南苜蓿的變種的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弱的抗菌作用,對大腸桿菌則無作用。

【性味】

苦,寒。

①《唐本草》:"寒。"

②蘇醫《中草藥手冊》:"苦微澀,寒。"

【功能主治】

清濕熱,利尿。治黃疸,尿路結石,夜盲。

①《唐本草》:"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搗汁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

②《綱目》:"搗汁煎飲,治砂石淋痛。"

③蘇醫《中草藥手冊》:"清熱利尿,退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或搗汁。

【附方】

①治尿路結石:鮮苜蓿根,搗汁溫服,每次半茶杯,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②治黃疸,尿路結石:南苜蓿根五錢至一兩。水煎服。(蘇醫《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治療夜盲癥:以新鮮南苜蓿根1兩,洗凈切碎煎湯,連渣服,每日1次。治療6例,4例痊愈,2例無效。

【摘錄】《*辭典》

苜蓿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MùXuGēn

【英文名】RootofAlfalfa,RootofCaliforniaBurclover,Alfalfa,Lucerne

【別名】土黃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紫苜蓿M.sativaL.和南苜蓿MedicagohispidaGaertn.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MedicagohispidaGaertn.[M.denticulataWilld.nonL.]2.MedicagosativaL.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挖,洗凈,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1.紫苜蓿,多年生宿根草本。主根長達2-5m。根莖發達;有蔓莖或無,莖高30-100cm,直立或匍匐,光滑,多分枝,約在15-25枝不等。3出復葉,小葉片倒卵狀長圓形,長2-2.5cm,僅上部尖端有鋸齒;小葉頂端有中肋突出;葉柄長而平滑;托葉大。花梗由葉腋抽出,花有短柄;8-25朵形成簇狀的總狀花序;萼鐘狀,有5齒;花冠紫色。莢果螺旋形,2-3繞不等,稍有毛,黑褐色,不開裂。種子1-8粒,腎形,黃褐色,很小。花期5-6月。

2.南苜蓿,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小葉闊卵形或倒心形,先端稍圓或凹入,上部有鋸齒,下部楔形。花黃色。莢果螺旋形,無深溝,有突起疏刺。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紫苜蓿:生於曠野和田間。

2.南苜蓿:長江下遊有栽培。

資源分布:1.紫苜蓿分布很廣,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2.南苜蓿分布我國中部、南部;長江下遊有栽培。

【性狀】性狀鑒別根圓柱細長,直徑0.5-2cm,分枝較多。根頭部較粗大,有時具地上莖殘基。表面灰棕色至紅棕色,皮孔且不明顯。質堅而脆,斷面刺狀。氣微弱,略具刺激性,味微苦。

【化學成份】紫苜蓿的根含糖類。根的分泌物中含2-氨基己二酸(2-aminoadipicacid)及另2種未知氨基酸。

【藥理作用】南苜蓿的變種M.hispidaGaertn.var.den-ticulata的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弱的抗菌作用,對大腸桿菌則無作用。

【性味】苦;寒

【歸經】肝;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通淋排石。主熱病煩滿;黃疸;尿路結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或搗汁。

【各家論述】

1.《唐本草》: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搗汁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

2.《本草綱目》:搗汁煎飲,治砂石淋痛。

3.蘇醫《中草藥手冊》:清熱利尿,退黃。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苜蓿根相關圖片

苜蓿根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苜蓿  下一个:墓頭回>>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