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蓼螺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LiǎoLuó

【來源】

藥材基源:為骨螺科動物蠣敵荔枝螺及疣荔枝螺的殼。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PurpuragradataJonas[Thaistrigona(Reeve)]2.PurpuraclavigeraKuster[ThaisclavigeraKiuster]

采收和儲藏:退潮後,於沙灘捕捉,捕得後,沸水燙死,去肉取殼,洗凈,曬幹。

【原形態】

1.蠣敵荔枝螺,貝殼呈菱形,質堅厚,一般殼高31mm左右,寬20mm,大者高33mm,寬21mm,螺旋部短,螺層約6層,縫合線呈淺溝狀。殼頂尖,光滑。體螺層上部膨大,基部縮小,形成螺體兩端略尖細。殼表黃白色或青灰色,有灰褐色或棕色的不規則縱紋,雜有紫褐色斑,各螺層具螺旋肋,肋間還有細肋。每螺層中部和體螺層上部的殼面征凹,成為一弧面。殼口長卵圓形,內面淡黃色,有棕色斑紋和肋。外唇薄,邊緣有多數褶襞;內唇後部略薄,前部加厚,臍淺,僅殘留小的凹陷。前溝較短,為一小缺口。厴角質,棕色。

2.疣荔枝螺,貝殼紡錘形,質堅厚,一般高25-33mm,寬16-21mm,螺層約6層,縫合線極淺,螺旋部略高,殼歷略膨脹,有較細螺肋,生長線細密。殼表灰綠色或黃褐色,常雜以白色縱條紋。各螺層具有棕褐色的旋形疣肋,以肩部的疣肋較粗大,由邊疆的疣狀突起組成,體螺層膨大,有5條旋形疣肋,上2條粗大,下3條較細弱。殼口卵圓形,內面黃白色或粉黃色,有瓷光,外唇薄,內側為紫褐色,有與殼面肋間相應的5個齒突,有瓷光,外唇薄,內側為紫褐色,有與殼面肋間相應的5個齒突,內唇加厚,淡黃色,遮蓋假臍。前溝短,缺刻狀厴角質,薄,棕褐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活於潮間至低潮線下1.5m左右的巖石海底,或在河口附近有附著物的泥沙質海底,雌雄異體,4-10月為產卵其,。卵鞘筒狀,黃色,內含卵子40-250個,產卵不止1次。肉食性,為牡蠣養殖的主要敵害之一。

2.生活於潮間帶中下區及潮下帶巖礁間,常附著在牡蠣的空殼內。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資源分布:1.我國分布於東海、南海。

2.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性狀】

性狀鑒別(1)蠣敵荔枝螺,貝殼小型,近於菱狀,兩端尖細,表面青灰色中略帶白色,具有灰褐色中棕色不規則的細肋,殼口長卵圓形,內面淡黃色,有棕黃色花方和肋。氣微,味微鹹。

(2)疣荔枝螺,貝殼較小,略中小型橢圓形,高約33mm,寬約21mm。螺層約6層,縫合線淺,不明顯。螺旋部約為殼高的1/3,每一螺層中部有環列明顯的疣狀突起。體螺層有5裂疣狀突起。整個殼表面密布較細的螺肋和細密的生長紋。表面灰白色,突起部呈黑灰色。殼口卵圓形,內面淡黃色,有大塊黑色或褐色斑。外唇薄,內唇淡黃色,略直,光滑。質堅硬。氣微,味微鹹。

【化學成份】

1.疣荔枝螺,貝殼含錳鐵、鈷、鎳、銅、鋅、鎘、鍶等微量元素,並含消旋-α-亞氨二丙酸(meso-α-iminodipropionicacid),左旋-α-亞氨丙酰乙酸(D-α-iminopropioaceticacid),含揮發性化合物丙酮(acetone),硫化氫(hydrosulfuricacid),甲基硫醇(methylmercaptan),甲硫醚(dimethylsulfide),二甲基化二硫醚(dimethyldisulfide),泰爾維爾定(tyriverdin)A、B,泰爾紅紫(tyianpurple)。

2.蠣敵荔枝螺,貝殼含碳酸鈣、微量元素鐵、銅等,並含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asparticacid),絲氨酸(serine),丙氨酸(alanine)等,以及脂類、膽甾醇(cholesterol)。還含β,β-二-甲基丙烯酰膽堿(β,β-di-methylacrylcholine),丙烯酰膽堿(acrylcholine)等。

【藥理作用】蠣敵荔枝螺含有β,β-二-甲基丙烯酰膽堿和丙烯酰膽堿。前者能興奮頸動脈竇受體,刺激呼吸和興奮交感神經節,還有阻礙神經肌肉傳導的作用。後者具有神經肌肉傳導性能,並顯尼古丁作用。

【性味】味鹹;性平

【功能主治】軟腎散結;清熱解毒。主淋巴結結核;瘡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25g。外用:適量,煆灰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蓼螺相關圖片

蓼螺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蓼大青葉  下一个:蓼實>>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