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香絲草、小山艾、火草苗
【來源】菊科野塘蒿Conyzabonariensis(L.)Cronq.[ErigeroncrispusPourr.;E.linifoliusWilld.],以全草入藥。
【生境分布】江蘇、福建、臺灣、湖南、河南、江西、廣東、廣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
【化學成份】含甾醇、膽堿、槲皮素及揮發油。
【性味】苦,涼。
【功能主治】清熱去濕,行氣止痛。用於感冒,瘧疾,急性風濕性關節炎。外用治小面積創傷出血。
【用法用量】3~4錢;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野塘蒿《中華本草》
【拼音名】YěTánɡHāo
【別名】小山艾、小加蓬、火草苗、蓑衣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香絲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onyzabonariensis(L.)Cronq.[DrigeronbonariensisL.;E.linifoliusWilld.;E.crispusPour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切段曬幹。
【原形態】香絲草一年生或二年草本,高30-70cm。根紋錘形,具纖維狀根。莖直立,全體被有開展性的細軟毛,上部常分枝。單葉互生;基部葉披針形,長6-10cm,寬約1.5cm,邊緣具不規則的齒裂成羽裂,花後多雕落,有柄;莖生葉向上漸窄,絨狀,全緣,無柄。頭狀花序直徑1-1.5cm,有梗,在枝端排列成圓錐狀;總苞長約5mm;總苞片2-3層,線形,長短幾相近,有毛;舌狀花白色,多層,不明顯,雌性,全部結實,先端齒裂;管狀花黃色,多數,兩性,裂片5。瘦果長圓形,扁平,有毛;冠毛1-2層,外短內長。花期5-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路邊、田野及山坡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地上部分含咖啡酸(caffeicacid),芹菜素(apigenin),金聖草素(chrysoeriol),木犀草素(luteolin),刺槐素(a-cacetin),綠原酸(chlorogenicacid),新綠原酸(neochlorogenicacid),洋薊素(cynarin),3,5-二咖啡酰奎寧酸(3,5-dicaffeoylquinicacid),4,5-二咖啡酸奎寧酸,3,4-二咖啡酰奎寧酸,東莨菪甙(scopoletin),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二氫芥子醇(dihydrosinapylalcohol),黃決明素(Chryso-obtusin),白術內酯(butenolide)I,大牻牛兒素(germacrane),反-毛葉醇內酯(trans-lachnophyllumlactone)順-毛葉醇甲酯(eis-lachnophyllummethylester)。
【性味】味苦;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除濕止痛;止血。主感冒;瘧疾;風濕性關節炎;瘡瘍膿腫;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2g。外用:適量,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