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MànHúTuíZǐ
【別名】耳環果、羊奶果、甜棒槌、砂糖罐、桂香柳
【來源】胡頹子科蔓胡頹子ElaeagnusglabraThunb.,以果、根、葉入藥。
【生境分布】河南及長江流域各省,南達廣東、廣西、臺灣。
【化學成份】葉含生物堿、黃酮甙、酚類、醣類、氨基酸、有機酸。
【性味】酸,平。
【功能主治】
葉:平喘止咳。
果:收斂止瀉。
根:利水通淋,散瘀消腫。
支氣管炎哮喘,慢性支氣管炎,感冒咳嗽:葉研粉,每次0.5~1錢,每日2次;或用鮮葉3~4錢,水煎服。
腸炎腹瀉:果3~6錢,水煎服。
骨鯁喉:鮮葉2~3涼,搗爛沖開水,慢慢吞咽。
跌打腫痛,吐血,尿路結石:根1~2兩,水煎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蔓胡頹子《*辭典》
【出處】《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MànHúTuíZǐ
【別名】甜棒錘、蒲頹子(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抱君子、桂香柳(《中國高等植物圖鑒》),薔蔤樹、半春子、疑吳(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胡頹子科植物蔓胡頹子的果實。春季采收。
【原形態】常綠蔓生或攀援灌木,無刺,長達5米,小枝密被銹色鱗片。葉互生,革質;卵狀橢圓形,長5~7厘米,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上面深綠色,下面黃褐色或青銅色,有銹色鱗片,側脈6~8對。花淡白色,下垂,外面密被銹色鱗片,3~7朵聚生於葉腋而成一短總狀花序;花被筒漏鬥狀,質厚,上部4裂,裂片寬三角形,內面被白色星狀絨毛;雄蕊4;花柱直立,無毛。果橢圓形,密被銹色鱗片,長1~1.4厘米。花期冬季。
【生境分布】生於丘陵、山地的灌木叢中。分布河南及長江流域各省,南達廣東、臺灣等地。
【性味】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酸,平。"
【功能主治】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收斂止瀉。治腸炎腹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錢。
【備註】廣東等地尚產一種角花胡頹子與本種的區別點為:花單生;花被管四棱,於子房頂部收縮,上端4裂;果具長柄。功用與蔓胡頑子基本相同。
【摘錄】《*辭典》
蔓胡頹子《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廣西藥植名錄》
【拼音名】MànHúTuíZǐ
【英文名】FruitofGlabrousElaeagnus
【別名】甜棒錘、蒲頹子、半春子、疑吳、痧銀藤、白面將軍、加豆葉、藤木楂、柿果、白甜蒲、旗糊、頂鐘樹、米疑吳、薔蔤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胡頹子科植物蔓胡頹子和角花胡頹子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laeagnusglabraThunb.2.ElaegnusgonyanthesBenth.
采收和儲藏:春季果實成熟時采摘,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
1.蔓胡頹子常綠蔓生或攀援援灌木,高達6m。無刺,稀具刺;幼枝密被銹色鱗片。單葉互生;葉輛長5-8mm;葉片革質或薄革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12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綠色,光亮,下面灰綠色,被褐色鱗片。花密被銀白色和散生少數褐色鱗片,常3-7朵密生於葉腋短小枝上成傘形總狀花序;萼筒漏鬥形,長4.5-5.5mm,裂片2.5-3mm;雄蕊的花絲長不超過1mm;花柱細長,無毛,先端彎曲。果實長圓形,稍有汁,長14-19mm,被銹色鱗片,成熟時紅色。花期9-11月,果期翌年4-5月。
2.角花胡頹子本種與蔓胡頹子的主要區別點為:花單生,萼筒顯著四角形(角柱狀),裂片長3.5-4.5mm,網狀脈在上面極明顯,易於識別。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丘陵、山地的灌木叢中。
2.生於海拔1000m以下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資源分布:1.分布於江蘇、安徽、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
【性狀】廣東等地尚產一種角花胡頹子ElaeagnusgonyanthesBenth.與本種的區別點為:花單生;花被管四棱,於子房頂部收縮,上端4裂;果具長柄。功用與蔓胡頹子基本相同。
【性味】酸;平
【歸經】大腸經
【功能主治】收斂止瀉;止痢。主腸炎;腹瀉;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8g。
【各家論述】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收斂止瀉。治腸炎腹瀉。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