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南寧市藥物》
【拼音名】SānShíLiùDànɡ
【別名】老君須;雞骨香、雙飛蝴蝶(《南寧市藥物誌》),土細辛、藤葉細辛、哮喘草、關腰草、芒尾蛇、毛管細辛(《廣西中藥誌》),三十六根(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落地蜘蛛、落地金瓜(《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蘿藦科植物卵葉娃兒藤的根及根莖。冬季挖取根部,抖去泥沙,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藤本,長達數米。莖圓柱形,密被倒生細柔毛。單葉對生;長卵形,長2.2~6.6厘米,寬1.4~3.8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全緣,兩面密被短柔毛,中脈兩面凸起;葉柄長O.4~1.4厘米,密被短毛。聚傘花序腋生,被毛倒生;苞片錐尖,綠色;花萼淡黃綠色,被長毛,5裂,裂片披針形;花冠5深裂,裂片卵形,平展,徑約6毫米,內面暗紫色,密被白色短柔毛,外面色較淡,疏生短柔毛;副花冠具細小的鱗片5枚,肉質;雄蕊5,花絲連成筒狀,包圍雌蕊,紫色,花藥2室,頂端有白色腎形薄膜1片;子房上位,花柱短,連合,柱頭盤狀。菁莢果2,長達10厘米,具宿萼。種子多數,扁卵形,先端有白色長毛。花期夏秋。果期秋季至翌年春季。
【生境分布】生於山野或路旁。分布雲南、廣西、廣東等地。產廣西、廣東等地。
【性狀】根多數,叢生,呈細圓柱形,長3~17厘米,徑約1毫米,表面棕黃色,有細縱紋,下部往往折斷;根莖短,頂端有殘留的莖基。質脆,易折斷,皮部帶白色,木部淺黃色。
【化學成份】含生物堿、黃酮甙、揮發油和單糖。可能有強心甙。
【性味】《廣西中藥誌》:"辛,溫,有小毒。"
【功能主治】《南寧市藥物誌》:"行氣,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治跌打,刀傷,喘咳,風濕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註意】孕婦及體弱者慎服。
【附方】
①治哮喘頑痰:三十六蕩五錢。煎水服。痰吐出後,以大薊四錢,金不換五至八錢,小羅傘三錢,煲豬肉食。(《廣西中藥誌》)
②治毒蛇咬傷:三十六蕩鮮品搗爛敷。(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取三十六蕩全草加水濃煎成1:2煎液,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飯後服。或用復方三十六蕩片劑(三十六蕩全草1份,小葉榕3份,每片0.3克),每日3次,每次3片,飯後服,10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5天。據觀察服用三十六蕩煎液三個療程的146例,有效率為78.1%,其中近期控制占14.3%,顯效占23.2%;服用復方片劑三個療程的261例;有效率為87.7%,其中近期控制率占5.7%,顯效23.7%。兩種劑型對單純型的療效均高於喘息型。從臨床實踐中,證明此藥確具止咳、祛痰作用,但常致嘔吐。此後曾從三十六蕩中提取出總堿Ⅱ,與葫蘆茶浸膏配成糖漿,每30毫升相當於三十六蕩原生藥2錢,葫蘆茶原生藥1兩。成人日服3次,每次10毫升,10天為一療程。據120例三個療程的觀察,近期控制24例(占20%),顯效49例(占40.3%),有效率較煎液或片劑均高,而且大大減少了嘔吐。如以葫蘆茶與三十六蕩同煎,也能降低嘔吐的發生率。
【摘錄】《*辭典》
三十六蕩《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南寧市藥物誌》
【拼音名】SānShíLiùDànɡ
【英文名】RootandRhizomeofOvateTylophora
【別名】老君須、雞骨香、雙飛蝴蝶、土細辛、藤葉細辛、哮喘草、關腰草、芒尾蛇、毛管細辛、三十六根、落地蜘蛛、落地金瓜、王勞傷、一支香、老虎須、白前、上樹蜘蛛、千斤拔、小白薇、羊角草、藤細辛、落土香、白龍須、藤霸王、小霸王
【來源】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蘿藦科植物卵葉娃兒藤的根或全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ylophoraovata(Lind].)Hook.exSteud.[Diplolepislvatalindl;T,hispidaDecne,]
采收和儲藏:冬季挖取根部,抖去泥沙,曬幹。或收集全株,切段,曬幹。
【原形態】莖上部纏繞:全株被銹角黃柔毛;段根淡黃白色,有香味。單葉對生;葉柄長0.4-1.4cm;葉片卵形工2.5-6cm,寬2-5.5cm,先端急尖,具小尖頭,基部淺心形,全緣,兩面密被短柔毛,中脈兩面突起,側脈4-5對。聚傘花序傘房狀,腋生,通常不規則二歧,著花多朵;花萼5裂,淡黃綠色,有緣,裂片卵形,內面基部無腺體;花冠5深裂,輻狀,淡黃色或黃綠色,裂片長圓狀披針形,平展,徑約5mm,兩面被柔毛;副花冠裂片卵形,貼生於合蕊冠上,背部隆腫;雄蕊5,花絲連成簡狀,包圍雌蕊,紫色,花藥2室,先端有圓形薄膜片;花粉塊每室1個,圓球形,平展;子房無毛,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花柱短,連合,柱頭五角狀。蓇葖果雙生,圓柱狀披針形,長達7cm。種子卵形,先端截形,具長約3cm的白色絹質種毛。花期4-8月,果期8-12月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900m以下的山地灌木叢中、山谷或雜木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雲南、廣西、廣東、臺灣、湖南、海南、雲南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根莖粗短,呈結節狀,上端有莖殘基,下端叢生多數細根。根細長,略彎,長10-15cm,直徑1-1.5mm,表面淡黃色至黃棕色,具細縱皺紋;體輕,質脆,易折斷,粉質,斷面皮部灰白色,木部淡黃色,置紫外光燈下觀察,顯淡黃色熒光。氣微香,味辛、麻舌。莖類圓形,細長,稍扭曲,直徑1-2mm,表面黃綠色至淡棕色,被柔毛,具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中空。葉對生,多皺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長卵形,長2.5-4cm,寬1.5-2.5cm,先端急尖,基部近心形全緣,略反卷,上面綠色,下面黃綠色至灰黃色,兩面被柔毛;葉柄短,長約5mm。
根以條、粉質、斷面灰白色者為佳。
全株以色黃綠、葉完整者為佳。
顯微鑒別根橫要面:表皮細胞殘存。下皮細胞1列,徑向延長排列,外壁增厚,木栓化。皮層寬廣,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成群,薄壁細胞含澱粉粒及草酸鈣簇晶,簇晶直徑16-29μm;內皮層凱氏點明顯。韌皮部窄。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木纖維發達。
根莖橫切面:表細胞扁小。皮層窄,石細胞單個或群,薄壁細胞含澱粒及草酸鈣簇晶。維管束雙韌型,外韌皮部與木質部連成環狀,內韌皮部在木質部內側,呈束狀。髓部為薄壁細胞。莖的表皮有非腺毛,皮層內側可風纖維束排列成斷續環狀,無石細胞。
葉表面觀:上、下均可風非腺毛,由4-8個細胞組成。下表皮細甩壁稍呈波狀,氣孔澱式,副衛細胞3-5個。海綿組織含草酸鈣簇晶,直徑8-20μm。
【化學成份】全株含娃兒藤定堿(tylophorinidine)和娃兒藤寧堿(tylophorinine)[1]
【藥理作用】
1.止咳、祛痰與平喘作用小鼠腹腔註射水煎劑12.5克/公斤,有明顯止咳作用;從三十六蕩分離出來的非水溶性總生物堿以及從總堿中分離出來的兩種結晶,腹腔註射時也有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家兔口服水煎劑20克/公斤或總堿Ⅱ40克生藥/公斤,均無明顯祛痰作用(酚紅法)。豚鼠腹腔註射水煎劑、醇提取物、分離出來的總堿或黃酮甙,均無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引喘法)。
2.抑菌作用試管試驗以結晶Ⅰ作用最強,在0.05-0.1mg/ml濃度時,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奈氏球菌、流感嗜血桿菌及甲鏈球菌均有抗菌作用。從同屬植物Tylophoracrebriflora分離得Tylocrebrine,對腺癌755。淋巴肉瘤(MS)、淋巴細胞性白血病P一388和淋巴樣白血病L一1210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艾氏腹水癌細胞攝取亮氨酸摻入蛋白質的作用有抑制。它已進入臨床試驗,但發現對中樞神經系統有不可逆的毒性作用,因而停止使用。娃兒藤堿(Tylophorine)、娃兒藤寧(Tylophorinine)對橫紋肌、平滑肌有興奮作用,對心肌卻為抑制。有吐根樣作用。
【毒性】
毒性小鼠口服總堿Ⅱ半數致死量為94.32±5·233克生藥/公斤。口服總堿Ⅱ12.5克生藥/公斤,連續7日,14只小鼠於服完後8日內死亡3只,存活小鼠外觀無其他異常。猴每日口服總堿ⅡⅡ0.125或0.375克生藥/公斤連續14日,給藥期間猴稍安靜,其他體征未見異常,血象檢查發現大劑量組可使白細胞總數顯著減少。肝功能檢查發現大劑量組3只猴中1只谷一丙轉氨酶上升。腎功能檢查發現小劑量組3只猴中1只非蛋白氮含量上升。病理切片檢查未見明顯中毒表現。
娃兒藤堿(Tylophorine)、娃兒藤寧(Tylophorinine)對草履蟲有很高毒性,而對高等動物則毒性遠較為小,且無刺激性。
【鑒別】理化鑒別取根粉末2g,加乙醇40ml,置水浴上回流2h,放冷,濾過。取濾2ml,置水浴上蒸幹,殘渣加1%鹽酸酸溶液4ml溶解,濾過,濾液分3份供試驗。1.加碘化鉍鉀度液1-2滴,產生棕色沈澱。2.加碘化鉀碘試液1-2滴,產生棕紅色沈澱。3.加碘化汞鉀試液1-2滴,產生灰棕色沈澱。(以上檢查生物堿)
【炮制】凈制:去除雜質。切制:去除雜質,切段,曬幹
【性味】辛;溫;有小毒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濕;化痰止咳;散瘀止痛;解蛇毒。主風濕新加坡痛;咳嗽痰多;跌打腫痛;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研末。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註意】孕婦及體虛者禁服。本品有毒,服用過量易致中毒,表現為頭暈眼花、嘔吐、四肢無力、麻木,嚴重者呼吸因難,心跳由強就弱,最後因心跳停止而死亡。
【各家論述】《南寧市藥物誌》:行氣,散瘀,止痛,化痰,止咳。治跌打,刀傷,喘咳,風濕痛。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