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經》
【拼音名】MíWú
【別名】蘄蓮、蘪蕪(《爾雅》),薇蕪(《本經》),江蒿(《上林賦》),芎藭苗(《別錄》),川芎苗(《履巉巖本草》)。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苗葉。
【性味】
辛,溫。
①《本經》:"味辛,溫。"
②《別錄》:"無毒。"
【歸經】《本草匯言》:"入手少陰、足少陽、厥陰經。"
【功能主治】
祛腦中風寒。治頭風頭眩,流淚,多涕唾。
①《本經》:"主咳逆,定驚氣,辟邪惡,去三蟲。"
②《別錄》:"主身中老風,頭中久風風眩。"
③《本草圖經》:"作飲香,雲可以已泄瀉。"
④《履巉巖本草》:"除腦中冷,治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及諸頭風。食後取苗細嚼,茶清送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
【各家論述】《本草匯言》:"蘼蕪,主頭風風眩之藥也,此藥氣味芳香清潔,故去風散濕,本草所稱主咳逆,定驚氣,作飲止泄瀉,皆辛香發越郁遏不正之氣歟。"
【摘錄】《*辭典》
蘼蕪《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1.陶弘景:蘼蕪今出歷陽,處處亦有,人家多種之。葉似蛇床而香,方藥用甚稀。
2.《唐本草》:蘼蕪有二種,一種葉似芹葉,一種如蛇床,香氣相似,用亦不殊爾。
3.《綱目》:蘼蕪一作麋蕪。其莖葉蘼弱而繁蕪。故以名之。當歸名蘄,白芷名籬,其葉似當歸,其香似白芷,故有'江籬'之名。王逸雲:'蘺草生江中',故曰江籬是也,《別錄》言蘼蕪一名
【拼音名】MíWú
【英文名】stemandleafofChuanxiong,stemandleafofWallichLigusticum
【別名】蘄蕪、薇蕪、江蘺、芎窮苗、川芎苗
【來源】
藥材基源: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幼嫩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igusticumchuanxiongHort.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幼嫩莖葉,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40-70cm。全株有濃烈香氣。根莖呈不規則的結節狀拳形團埠,下端有多數須根。莖直立,圓柱形,中空,表面有縱直溝紋。莖下部的節膨大成盤狀(俗稱苓子),中部以上的節不膨大。莖下部葉具柄,柄長3-10cm,基部擴大成鞘;葉片輪廓卵狀三角形,長12-15cm,寬10-15cm,三至四回三出式羽狀全裂,羽片4-5對,卵狀披針形,長6-7cm,寬5-6cm,末回裂片線狀披針形至長卵形,長2-5mm,寬1-2mm,頂端有小尖頭,僅脈上有稀疏的短柔毛;莖上部葉漸簡化。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總苞片3-6,線形,長0.5-2.5cm;傘輻7-20,不等長,長2-4cm;小傘形花序有花10-24;小總苞片2-7,線形,略帶紫色,被柔毛,長3-5mm;萼齒不發育;花瓣白以,倒卵形至橢圓形,先端有短尖狀突起,內曲;雄蕊5,花藥淡綠色;花柱2,長2-3mm,向下反曲。幼果兩側扁壓,長2-3mm,寬約1mm;背棱槽內有油管1-5,側棱槽內有油管2-3,合生面有油管6-8。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歸肝;膽;心經
【功能主治】疏風;平肝。主風眩;驚風;風眼流淚;頭風頭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嚼服。
【註意】陰虛內熱者慎服。
【各家論述】
1.《本經》:主咳逆,定驚氣,辟邪惡,去三蟲。
2.《別錄》:主身中老風,頭中久風風眩。
3.《本草圖經》:作飲香,雲可以已泄瀉。
4.《履巉巖本草》:除腦中冷,治面上遊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及諸頭風。食後取苗細嚼,茶清送下。
5.《本草匯言》:靡蕪,主頭風風眩之藥也,此藥氣味芳香清潔,故去風散濕,本草所稱主咳逆,定驚氣,作飲止泄瀉,皆辛香發越郁遏不正之氣歟。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