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綱目》
【拼音名】HúSìZú
【來源】為犬科動物狐的足。
【功能主治】《綱目》:"治痔漏下血。"
【附方】治痔漏反花瀉血者:狐四足一副(陰幹),穿山甲、猬皮各三兩,黃明膠、白附子、五靈脂、蜀烏頭、川芎藭、乳香各二兩。銼細入砂鍋內,固濟候幹,炭火煆紅,為末,入木香末一兩。以芫荽煎酒調下二錢,日三服。(《永類鈐方》)
【摘錄】《*辭典》
狐四足《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HúSìZú
【英文名】Foxfeet
【來源】
藥材基源:為犬科動物狐貍和南狐的四足。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VulpesvulpesLinnaeus2.VulpesvulpeshooleSwinhoe
采收和儲藏:捕殺後,剁下四足,陰幹。
【原形態】
1.狐貍,體長約75cm,重7.5kg。顏面狹窄,吻尖。四肢短,尾粗長,超過體長的一半,且其毛蓬松,身上有特殊的狐騷味。頭部棕灰色,吻端棕黑色,下頜汙白色,耳背黑色或棕黑色。背部紅棕色,體側黃褐色,腹部黃白色。四肢棕色或淺褐色,前後肢外側有一條黑紋。尾色同背部,尾端白色。毛色因個體而有差異。
2.南狐,體形似狗,中等細長。重7.5kg左右,外形與上種類似,亦有腭臭。毛色變化較大,通常標準者,其頭、軀、尾為赤褐色;深者赤色,淺者黃褐色。個體頭部灰棕色;唇、下頦至前胸暗白色;頸、肩、體兩側稍黃色,背部紅棕色;腹面白色或黃白色,尾尖白色。前後肢外側的黑褐色帶紋,其寬狹不等。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棲息於森林、丘陵、草原等地。穴居樹洞,土穴中常抱尾而睡。和動敏捷,食物雜。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性味】味甘;性寒
【歸經】大腸經
【功能主治】止血療痔。主痔漏下血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適量。
【各家論述】《本草綱目》:治痔漏下血。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5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