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茜草藤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QiànCǎoTénɡ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biacordifolia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集,切段,鮮用或曬幹。

【原形態】茜草,多年生攀援草本。根數條至數十條叢生,外皮紫紅色或橙紅色。莖四棱形,棱上生多數倒生的小刺。葉四片輪生,具長柄;葉片形狀變化較大,卵形、三角狀卵形、寬卵形至窄卵形,長2-6cm,寬1-4cm,先端通常急尖,基部心形,上面粗糙,下面沿中脈及葉柄均有倒刺,全緣,基出脈5。聚傘花序圓錐狀,腋生及頂生;花小,黃白色,5數;花萼不明顯;花冠輻狀,直徑約4mm,5裂,裂片卵狀三角形,先端急尖;雄蕊5,著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下位,2室,無毛。漿果球形,直徑5-6mm,紅色後轉為黑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茜草藤HerbaRubiaeCordifoliae產於四川、江蘇、上海、浙江等地。自產自銷。

【性狀】性狀鑒別:幹燥莖下端粗約3-4mm,呈圓形,外表面淡紫紅色或棕紅色;上端莖呈四方形,枯綠色,莖的棱上有粗糙細毛刺。體輕,質脆,易斷,斷面平整,內心色白而松。莖節上輪生葉片,葉柄及葉背中肋上均有倒刺毛。葉多脫落。氣微,味微苦。以條均勻,外皮紅紫,內心黃紅者為佳。

【化學成份】全草含茜草萜酸(rubifolicacid)及茜草香豆酸(rubicounlaricacid)。

【炮制】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凈潤軟,切段,幹燥,篩去灰屑。飲片性狀:為莖、葉混合,呈段狀。莖方柱形,皺癟灰綠色,有明顯的4條縱棱,棱上疏生倒刺,切面白色或中空。葉灰綠色或紅褐色,上表面具粗糙毛,下面脈上及葉柄有倒刺。氣微、味淡。貯幹燥容器內,置通風幹燥處。

【性味】苦;涼;無毒

【歸經】心;肝;腎;大腸;小腸;心包經

【功能主治】止血;行瘀。主吐血;血崩;跌打損傷;風痹;腰痛;癰毒;療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註意】《四川中藥誌》1960年版:"凡血虛發熱泄瀉無瘀滯者均忌用。"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茜草藤相關圖片

茜草藤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茜草  下一个:羌活>>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