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鼻血草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BíXiěCǎo

【別名】紅活美、滇荊芥、土荊芥

【來源】唇形科滇荊芥屬植物蜜蜂花Melissaaxillaris(Benth.)Bakh.f.[M.parvifloraBenth.non.Salisb.],以全草入藥。夏秋采收,曬幹。

【性味】苦、澀,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用於吐血,鼻出血,麻風,皮膚瘙癢,疥瘡。

【用法用量】1~2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鼻血草《*辭典》

【出處】《四川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BíXiěCǎo

【別名】紅活美(《四川常用中草藥》)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滇荊芥的全草。夏、秋季采,曬幹。

【原形態】

滇荊芥,又名:蜜蜂花。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全體被柔毛。莖直立,四方形,略帶紫色。單葉對生;葉片紙質;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4.5厘米,邊緣有鈍鋸齒。輪傘花序或總狀花序,腋生,具花3~5朵,白色或淡黃色;苞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萼長鐘形,萼管狹,2唇形,上唇3齒,下唇2齒,較上唇的齒狹而尖;花冠彎曲,2唇形,上唇直立,凹入,下唇擴展,3裂,內面疏生白毛;雄蕊4;花柱短,2裂。小堅果廣卵形,平滑。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於低山區的山坡向陽處草叢中。分布我國西南部至東部。

【化學成份】Melissa屬植物的葉含鞣質約5%,又含揮發油。

【性味】《四川常用中草藥》:"性微溫,味澀苦。"

【功能主治】《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治風濕麻木,大麻風,吐血,鼻出血,皮膚瘙癢,瘡疹,癲癥,崩帶。"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摘錄】《*辭典》

鼻血草《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BíXiěCǎo

【英文名】AxillaryBalm,HerbofAxillaryBalm

【別名】土荊芥、紅活美、小薄荷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滇荊芥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issaaxillaris(Benth.)Bakh.F.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全草,曬幹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0.6-1m,被短柔毛。具地下莖。莖四棱形,具分枝。葉對生,葉柄長2-25mm,密被短柔毛;葉片卵形,長1.2-6cm,寬9-30mm,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圓形、鈍或近心形,邊緣具鋸齒狀圓齒,上面疏被短柔毛,下面靠近中脈兩側帶紫色或傘部紫色,近無毛或僅沿脈被短柔毛。輪傘花序少花或多花,腋生;苞片小,具緣毛;花萼鐘形,長6-8mm,外面被具節長柔毛,內面無毛、上唇3齒,齒短,下唇與上唇近等長,2齒,齒披針形;花冠白色或淡紅色,長約1cm,外被短柔毛,內面無毛,上唇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雄蕊4,前對較長,內蒙,花藥2室;子房4裂,花柱略長於雄蕊,柱頭2裂;花盤4裂。小堅果卵圓形。花期6-11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2800m的山地、山坡、谷地或路旁。

資源分布:分布於陜西、江西、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等地。

【性味】味苦;澀;性平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主吐血;鼻衄;崩漏;帶下;麻風;皮膚瘙癢;疥瘡;蛇蟲咬傷;口臭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水洗;或搗絨塞鼻。

【各家論述】《四川常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治風濕麻木,大麻風,吐血,鼻出血,皮膚瘙癢,瘡疹,癩癥,崩帶。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鼻血草相關圖片

鼻血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鼻涕果  下一个:鼻血雷>>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