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青木香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QīnɡMùXiānɡ

【英文名】RADIXARISTOLOCHIAE

【別名】土青木香、青藤香、蛇參根、獨行根

【來源】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debilisSieb.etZucc.的幹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幹。

【性狀】本品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略彎曲,長3~15cm,直徑0.5~1.5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粗糙不平,有縱皺紋及須根痕。質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皮部淡黃色,木部寬廣,射線類白色,放射狀排列,形成層環明顯,黃棕色。氣香特異,味苦。

【鑒別】

(1)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棕色木栓細胞。皮層中散有油細胞,內含黃棕色油滴。韌皮部較寬,亦有油細胞。形成層成環。木射線寬廣,薄壁組織較發達;木質部常有數個較長大,自中央向外成放射狀排列的維管束,由導管、管胞、木纖維組成。

(2)取本品粉末3g,加乙醇50ml,加熱回流1小時,濾過,濾液蒸幹,殘渣加乙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青木香對照藥材3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馬兜鈴酸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H薄層板上,以苯-甲醇-冰醋酸(5:0.8:0.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幹,分別置日光及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分別顯相同顏色的斑點或熒光斑點。

【炮制】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曬幹。

【性味】辛、苦,寒。

【歸經】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解毒消腫。用於眩暈頭痛,胸腹脹痛,癰腫疔瘡,蛇蟲咬傷。

【用法用量】3~9g。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貯藏】置陰涼幹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青木香《*辭典》

【出處】《本草蒙筌》

【拼音名】QīnɡMùXiānɡ

【別名】馬兜鈴根(《肘後方》),土青木香、獨行根、兜零根(《唐本草》),雲南根(《本草圖經》),獨行木香(《綱目》),土木香(《本草正》),青藤香(《草木便方》),蛇參根(《分類草藥性》),百兩金、土麝(《中醫藥實驗研究》),鐵扁擔(《陜西中藥誌》),痧藥(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及北馬兜鈴的根。10~11月間莖葉枯萎時挖取根部,除去須根、泥土,曬幹。

【原形態】植物形態詳"馬兜鈴"條。

【性狀】

幹燥的根呈圓柱形或扁圓柱形,略彎曲,長5~15厘米,直徑0.5~1.5厘米;表面黃褐色,有皺紋及細根痕。質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不平坦,形成層環狀明顯可見,木部射線乳白色,扇形或倒三角形,將木質部分隔成數條,木質部淺黃色,有小孔。氣香,味先苦而後麻辣。以粗壯、堅實、粉多、香濃者為佳。

主產浙江、江蘇、安徽。此外,廣西、湖南、湖北等地亦產。

除上述品種外,同屬植物大葉馬兜鈴(原植物參見"朱砂蓮"條)和雲南土木香的根,在少數地區亦同等入藥,前者使用於甘肅,後者使用於雲南。

【化學成份】馬兜鈴根含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馬兜鈴酮,並含馬兜鈴酸、尿囊素、青木香酸、木蘭花堿、土青木香甲素及丙素等。

【藥理作用】

①降壓作用

青木香(馬兜鈴根)粗制劑對各種動物,無論靜脈註射或口服均能引起一定的降壓作用,一般煎劑作用較強。對麻醉動物行靜脈註射常引起驟降形式,肌肉註射則較緩慢,口服更慢。對正常不麻醉犬降壓作用較輕微。在形成防禦性條件反射後之大鼠,再促使其高級神經活動發生紊亂並同時肌肉註射垂體後葉素(2單位/公斤),在血壓有所升高(約30~40毫米汞柱)後,以青木香灌胃,亦有降壓作用。對其粗制劑或精制浸膏的降壓作用原理曾作了分析,認為其降壓並非直接抑制心臟或擴張血管(它對離體兔耳血管有收縮作用),與迷走神經無關,而與交感神經系統的完整性有關。對血管運動中樞亦無直接作用。後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取其有效成分-木蘭花堿,對麻醉貓靜脈註射2毫克/公斤,降壓作用立即出現,血壓降低達50~60%,持續90~120分鐘;對腎型高血壓犬,6毫克/公斤靜脈註射也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對舒張壓作用尤為明顯。木蘭花堿不具有毒草堿樣作用,而有煙堿樣作用,特別是神經節有顯著的阻斷作用,根據貓瞬膜試驗,其強度約為C0的1/3-1/2。在離體大鼠膈肌膈神經標本上,它有箭毒樣作用,其效價約為箭毒的1/100~1/200。由於它是季銨型生物堿,在腸道中吸收不完全,口服需較註射量大10倍左右。木蘭花堿或青木香制劑雖對腎上腺素的作用無影響,但有報告煎劑能對抗麻黃堿的升壓作用。據報道,穴位註射,也能引起大鼠的降壓,穴位不同,效果也不同。

②對腸胃道的作用

民間有用青木香治腹痛者,臨床上用其粗制劑,亦引起惡心、嘔吐及頭暈等副作用。青木香的催吐作用主要由於其中所含的醚溶性酸性成分所引起,精油亦能致吐,但作用較弱。此兩種成分皆不降壓,故精制後可消除此種副作用。

③其他作用

青木香粗制劑對小鼠有鎮靜作用。精制浸膏對家兔離體子宮及貓的脾臟、下肢中的化學感受器均無甚作用。在大劑量時,有某些抗雞瘧及體外抑制痢疾桿菌的作用。

【炮制】揀去雜質,分開大小條,用水浸泡,撈出,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幹燥。

【性味】

辛苦,寒。

①《唐本草》:"味辛苦,冷,有毒。"

②《日華子本草》:"無毒。"

【歸經】

入肺、胃經。

①《本經逢原》:"入足少陰。"

②《本草求真》:"專入肺。"

【功能主治】

行氣,解毒,消腫。治胸腹脹痛,痧癥,腸炎下痢,高血壓,疝氣,蛇咬毒,癰腫,疔瘡,皮膚瘙癢或濕爛。

①《唐本草》:"主積聚。諸毒熱腫、蛇毒,水摩為泥封之,日三、四;療疔腫大效。"

②《日華子本草》:"治血氣。"

③《本草圖經》:"治氣下膈,止刺痛。"

④《綱目》:"利大腸。治頭風、瘙癢、禿瘡。"

⑤《本經逢原》:"治癰腫,痰結、氣凝諸痛。"

⑥《醫林纂要》:"治擊傷,解毒。"

⑦《會約醫鏡》:"能散氣,故疝家必需。"

⑧《植物名實圖考》:"清火毒,通滯氣。"

⑨《草木便方》:"發表,除風。(治)風濕癱瘓,腰腳疼痛,跌打損傷。"

⑩《分類草藥性》:"消飽脹,塗瘡毒。"

⑾《南京民間藥草》:"治腹痛、胃氣痛。"

⑿《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腹痛,水瀉,魚鰍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調敷或磨汁塗。

【註意】

虛寒患者慎服。

①《唐本草》:"不可多服,吐利不止。"

②《本經逢原》:"肺寒咳嗽,寒痰作喘,胃虛畏食人勿服,以其辛香走竄也。"

【附方】

①治腸炎,腹痛下痢:土青木香三錢,檳榔一錢五分,黃連一錢五分。共研細末。每次三至六分,開水沖服。(《現代實用中藥》)

②治中暑腹痛:青木香根(鮮)三至五錢。搗汁,溫開水送服;亦可用青木香根一至二錢,研末,溫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③治高血壓:青木香根(鮮)二兩。水煎服,紅糖為引。(《江西草藥》)

④治毒蛇咬傷:土青木香一兩,香白芷二兩。共研末,每用三錢,甜酒或溫開水送服;另用不拘量,調敷傷口處。(《中醫藥實驗研究》)

⑤治蛇咬及糞毒:肯木香、雄黃。共研末。調酒擦局部。(《四川中藥誌》)

⑥治疔腫復發:馬兜鈴根搗爛,用蜘蛛網裹敷。(《肘後方》)

⑦治指疔:鮮青木香,切碎,同適量的蜂蜜搗爛,敷於患處。(《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⑧治皮膚濕爛瘡:青木香,研成細末,用麻油調搽。(《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⑨治蜘蛛瘡(單純皰疹):土青木香,研極細末,柿漆(即柿油)調塗。(《中醫藥實驗研究》)

⑩治牙痛:青木香鮮品一塊,放牙痛處咬之。(《東北常用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本草求真》:"青木香,諸書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惡毒,而致胸膈不快,則可用此上吐,以其氣辛而上達也。感受風濕,而見陰氣上逆,則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熱也。"

【臨床應用】

①治療胃痛

小蛇參根(北馬兜鈴根)對潰瘍病、胃炎、胃痙攣及其它原因所引起的胃痛有較好的止痛效果。據2000余例的觀察,有效率在95%以上。一般服藥1次可維持6~8小時藥效。用法:㈠小蛇參根1.5~2克,洗凈後置口中嚼細(或先研成粉末),用開水或酒送服。㈡小蛇參根1~2兩,切片,用酒1斤浸泡2~3天;每服5~10毫升。㈢用小蛇參根制成3%酊劑,每服3毫升。上述制劑均在發病時頓服,或日服三次。

②治療高血壓病

㈠流浸膏:以80°乙醇浸漬,濾過後再收回乙醇,使其占流浸膏之10%。每毫升含生藥1克。每次5~10毫升,日服4次,病情好轉後逐漸減量及服藥次數。2個月為一療程。治療50例,服藥後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有20例,下降10~19毫米汞柱者17例,效果不佳13例。臨床癥狀亦有不同程度改善:6例有心區鈍痛者俱見消失;氣急、失眠、頭痛、頭暈,多有好轉或消失。本品降壓效果發生較遲,一般至第3周才開始有顯著降壓作用。血壓降低後停止服藥,仍可維持一段時期而不回升,若把劑量或服藥次數減少,也能起到維持量的作用。㈡精制浸膏片:每片含土青木香6克。每次4~12片,日服3~4次。治療Ⅱ、Ⅲ期患者53例,顯效15.1%,有效43.4%。血壓下降最快者在服藥後4天,最慢者27天。收縮壓的下降較舒張壓明顯,Ⅲ2期患者均無效。㈢提取液:每毫升相當於生藥1克。每日3次飯後服,第1周每次3毫升,第2周4毫升,第3周及以後6毫升。觀察Ⅱ、Ⅲ期患者40例,治療後或治療期間收縮壓及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或更多者計18例,下降在10毫米汞柱以內者17例。用藥在6周以上者有效率較高,時間短者療效較低;未用過蛇根草制劑者療效較好,反之則差。對臨床癥狀改善不夠滿意。此外,有以粉劑、片劑及流浸膏交替應用,治療84例,經服藥28天以上,結果舒張壓下降20毫米汞柱以上者10例(占22.6%),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者47例(占56%),總有效率為78.6%。對癥狀的療效,以頭痛、眩暈的消失較為顯著,失眠、氣促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並觀察到,患者心臟及主動脈無明顯擴大者療效較優,否則較差。副作用:主要為惡心,嘔吐,胃口不適,口幹等,但輕重程度及出現時間頗不一致。其中似以流浸膏的反應較為明顯,提取液及精制浸膏片比較輕微。有人認為,如將各種制劑交替應用,或佐以健胃理氣藥,或將流浸膏上浮遊的一層油質除去,或采用水煎的流浸膏,則副作用可大大減少。

③治療咽喉,耳、齒等急性炎癥

以土木香局部應用,治療五官科急性炎癥148例,治愈113例,明顯好轉24例,無效11例。用法:㈠用冷開水磨汁含服,治療咽喉部急性炎癥。㈡用青木香粉加甘油配成5%的混懸劑,以棉球浸透藥液充填齲洞,治療齲齒引起的急性牙髓炎。㈢用青木香粉和秤星樹根粉等量混合,加冰片少許,以酒精配成5%浸劑滴耳,治療急性中耳炎。

④其他

藥廠工作人員可因青木香引起職業性皮炎。患部先有癢感,繼之發生散在的紅色丘疹;嚴重者皮膚潮紅腫脹,並有許多密集的水皰,通常1周後可消退。

【摘錄】《*辭典》

青木香《*辭典》

【出處】《雲南中草藥選》

【拼音名】QīnɡMùXiānɡ

【別名】木香(《雲南中草藥選》),理木香(《中藥鑒別手冊》)。

【來源】為菊科植物厚葉木香、膜緣木香及大理木香的根。秋、冬挖根,去凈莖葉、須根、泥土,曬幹。

【原形態】

①厚葉木香

多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根粗壯,圓柱形,通常不分枝,外皮淡褐色。莖極短。單葉互生,葉平鋪;基生葉葉片厚紙質,闊橢圓形,長9~11厘米,寬7~9厘米,先端圓或急尖,基部圓或稍鈍,邊緣具不規則波狀齒或不顯明淺裂,兩面被短伏毛,下面有腺點;葉柄長7~8厘米,密被短柔毛,基部膨大;上部葉較小,具短柄。頭狀花序頂生,直徑4~5厘米;總苞鐘狀,直徑3.5~4厘米,總苞片革質,邊緣具短剛毛,先端具小刺尖;花全部管狀,紫色,長約3.5厘米,管部細長,冠毛3層,全部直立。瘦果無毛,有棱。花期夏季。

生於山坡地草叢、灌木叢或疏林中。分布雲南西北部。

②膜緣木香

多年生草本。主根圓柱形,細長。莖極短。葉多數,平鋪;根生葉具柄,長可達12厘米;葉卵圓形或長圓形,長10~15厘米,寬8~13厘米,先端鈍或尖,基部漸狹成柄,羽狀半裂,裂片邊緣有不規則的波狀齒,齒端具小刺狀尖頭,兩面被糙伏毛;上部葉苞葉狀,較小,羽狀半裂戌不裂。頭狀花序多數,直徑2.5~3.5厘米;總花梗長不及1厘米;總苞鐘狀,直徑2~2.5厘米;總苞片4層,披針形,近革質,邊緣膜質,全緣,先端具軟骨質刺;花全部管狀,紫色,長約3厘米,管部細長,冠毛全部直立。瘦果,上部有微瘤或皺紋。

生於山坡草地或石縫中。分布雲南西北部及四川西南部。

③大理木香,又名:菜木香。

與厚葉木香近似,但葉較薄,羽狀淺裂至中裂。總苞片革質而有褐色膜質邊緣,先端鈍或尖。花藥基部附片常撕裂;花冠管較檐部長2~3倍;花托有鉆形短刺。

生於山坡草地。分布雲南西北及四川南部。

【生境分布】產雲南。

【性狀】幹燥根呈長圓柱形,長4~9厘米,直徑約1厘米。表面黃棕色或暗棕色,具縱皺紋和須根殘痕。易折斷,折斷時有粉塵飛出,斷面可見木部黃色,皮部棕黃色,呈放射狀紋理,散在多數油室。氣芳香,味甜微辛。

【性味】《雲南中草藥選》:"辛苦,溫。"

【功能主治】

①《雲南中草藥選》:"疏肝理氣,健胃止痛。治腹痛,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支氣管炎。"

②《中藥鑒別手冊》:"治腹痛腸鳴,下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或研為散,0.5~1錢。

【摘錄】《*辭典》

青木香《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本草蒙筌》。

【拼音名】QīnɡMùXiānɡ

【英文名】SlenderDutchmanspipeRoot

【別名】馬兜鈴根、兜鈴根、土青木香、獨行根雲南根、土木香、青藤香、蛇參根、鐵扁擔、痧藥、野木香根、水木香根、白青木香、天仙藤根。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AristolochiadebilisSeib.etZucc.和北馬兜鈴AristolochiacontortaBunge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ristolochiacontortaBunge.

采收和儲藏:10-11月間莖葉枯萎時挖取根部,除去須根、泥土,曬幹。

【原形態】

1.北馬兜鈴草質藤本。葉紙質;葉柄柔弱,長2-7cm;葉片卵狀心形或三角狀心形,長3-13cm,寬3-10cm,先端短尖或鈍,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擴展,邊全緣;基出脈5-7條。總狀花序有花2-8朵生於葉腋;花序梗和花序軸極短或近無;花梗長1-2cm,小苞片卵形,具長柄;花被長2-3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呈一長管,內面具腺體狀毛,管口擴大呈漏鬥狀;檐部一側極短,有時邊緣下翻或稍2裂,另一側漸擴大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具延伸成1-3cm線形而彎扭的尾尖,黃綠色,常具紫色縱脈和網紋;花藥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裂片向下延伸成波狀圓環。朔果寬倒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6.5cm,先瑞圓形而微凹,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6瓣開裂;果便下垂,隨果開裂。種子三角狀心形,扁平,有小疣點,具淺褐色膜質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馬兜鈴草質藤本。根圓柱形。莖柔弱,無毛。葉互生;葉柄長l-2cm,柔弱;葉片卵狀三角形、長圓狀卵形或戟形,長3-6cm,基部寬1.5-3.5cm,先端鈍圓或短漸尖,基部心形,兩側裂片圓形,下垂或稍擴展;基出脈5-7條,各級葉脈在兩面均明顯。花單生或2朵聚生於葉腋;花便長l-1.5cm;小苞片三角形,易脫落;花被長3-5.5cm,基部膨大呈球形,向上收狹成一長管,管口擴大成漏鬥狀,黃綠色,口部有紫斑,內面有腺體狀毛;檐部一側極短,另一側漸延伸成舌片;舌片卵狀披針形,頂端鈍;花藥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於房圓柱形,6棱;合蕊柱先端6裂,稍具乳頭狀凸起,裂片先端鈍,向下延伸形成波狀圓環。蒴果近球形,先端圓形而微凹,具6棱,成熟時由基部向上沿空間6瓣開裂;果梗長2.5-5cm,常撕裂成6條。種子扁平,鈍三角形,邊線具白色膜質寬翅。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山野林綠,溪流兩岸,路旁及山坡灌叢中。

2.生於山谷、溝邊陰濕處或山被灌叢中。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寧夏、山東、江西、湖北等地。

2.分布於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栽培】

北馬兜鈴:1.氣候土壤:喜溫暖的氣候,以濕潤而肥沃的砂質壤土或腐殖質壤土為宜。

2.整地:施足堆肥或廄肥後,將土地深翻30cm,作成寬約1m之畦。如采用育苗法,必須另設苗床。

3.種植:分秋播與春播兩種。秋播在9月上旬,春播宜3月下旬至4月上旬。直播與育苗均可。

3.1.直播:用點播或條播法將種子播下,覆土灌水即可。

3.2.育苗:在苗床上開成條溝後(溝距12-16cm),將種子播入,覆土輕壓,加蓋稻草,以保持土中水分。至次年4月,按行、株距30-40cm開穴定植。

4.管理:當幼苗期及定植時或陽光直射厲害時,均須適當灌水,幼苗期施氮肥1次,定植後至開花期,追肥2次,並適當加施鉀肥與磷肥。植株成長時即宜搭棚,以利攀援。

【性狀】

性狀鑒別(1)馬兜鈴根圓柱形或稍扁,略彎曲,長3-10cm,直徑0.5-1.5cm。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有縱皺紋及須根痕。質堅脆,折斷面形成層環隱約可見,皮部淡黃色,木射線寬廣,乳白色,木質部束談黃色,呈放射狀,導管孔明顯。香氣特異,味苦。(2)北馬兜鈴根與馬兜鈴根基本相似,唯體形較小而稍扁。以條粗、質堅實、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1)馬兜鈴根木栓層為數列棕色木栓細胞。皮層散有油細胞,內含黃棕色油滴。

韌皮部較寬,亦散有油細胞,長35-70μm,直徑28-42μm,內含黃棕色油滴。形成層成環。木質部薄壁組織發達,射線寬廣;木質部導管束有兩束自報的中央向外分叉放射狀排列,其余導管束較短,導管直徑20-105μm。本品薄壁細胞內含澱粉拉,單粒類圓形,直徑3.5-14μm,臍點呈點狀或裂隙狀,復粒由2-4分粒組成。(2)北馬兜鈴根栓內層石細胞2-15個成群,長圓形或圓形。

【化學成份】

1.馬兜鈴根含馬兜鈴酸(aristolochicacid)AB、C7-羥基馬兜鈴酸(7-hydroxyaristolochicacid)A,7-甲氧基馬兜鈴酸(7-methoxyaristolochicacid)A,馬兜鈴酸C-6-甲醚(aristolochicacidC-6-methylether),馬兜鈴酸A甲酯(aristolochicacidAmethylester),馬兜鈴酸D-6-甲醚(aristolochicacidD-6-nethylether),馬兜鈴內酰胺的N-六碳糖甙,青木香酸(debilicacid)和尿囊素(allantoin)等。地下部分(即塊根)含9個馬兜鈴烷型倍半萜(aristolanetypesesguiterpenes)成分及3-氧代馬兜鈴烷(oxoishwarane),粉防已堿(tetrandrine),輪環藤酚堿(cyclanoline)。

2.北馬兜鈴根含尿囊素,馬兜鈴酸A、E,木蘭花堿(magnoflor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胡蘿蔔甙(saucosterol)。此外,還含有4,5-二氧代去氫巴婆堿(4,5-dioxodehydroasimilobine)和觀音蓮明(lysicamine)。

【藥理作用】

1.降壓作用:青本香粗制劑給多種動物靜脈註射或口服均有一定的降壓作用。一般煎劑作用較強。麻醉動物靜脈註射常引起血壓驟降,肌肉註射血壓下降較慢,口服則更慢。青木香精制浸膏靜脈註射,可使麻醉犬、切斷減壓神經和封閉頸動脈竇的高血壓犬血壓顯著下降;正常不麻醉犬口服後,血壓下降較輕微,在已形成防禦性條件反射之大鼠,再促使其高級神經活動發生紊亂,並同時肌肉註射垂體後葉素2單位/kg,在血壓升高約30-40mmHg後,以青木香灌胃,亦有降壓作用。切斷迷走神經或註入阿托品,對青木香的降壓作用無影響,青木香也不能對抗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青木香對血管有直接的收縮作用,對心臟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木香粗制劑或精制浸膏降壓作用並非直接抑制心臟或擴張血管,與迷走神經無關,而與交感神經系統的完整性有關,對血管運動中樞也無直接作用,青木香降壓有效成分木蘭花堿,靜脈註射或口服,對麻醉貓,不麻醉大鼠和高血壓犬,均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對舒張壓的作用尤為明顯。木蘭花堿不具毒蕈堿樣作用,而有煙堿樣作用,特別是對神經節有顯著的阻斷作用,但較六羥雙胺為弱,有微弱的箭毒樣作用;對腎上腺素的升壓反應無影響。因此,木蘭花堿的降壓作用主要與神經節阻斷作用密切相關。

2.對平滑肌的作用:青木香提取液對兔離體腸管和於宮的運動無影響。對麻醉犬在位腸管及慢性腸瘺狗的腸運動,靜脈註射時有輕度抑制現象,但即使口服l0倍劑量亦不引起抑制。

3.抗癌作用小鼠肉瘤37細胞與馬兜鈴酸100-200mcg保溫3h,受到完全抑制。小鼠移植肉瘤37細胞後,1m馬兜鈴酸2.5-5mg/kg/d,共30天,生長抑制率為40-50%,小鼠肉瘤37,用馬兜鈴皮下註射5天,明顯延長小鼠生存期。馬兜鈴酸對小鼠腺癌-775亦有抑制作用,另其莖的丙酮抽出物,對小鼠艾氏腹水癌實體型有抑制作用。

4.抗菌及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體外實驗證明,青木香總生物堿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懺菌及變型桿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馬兜鈴酸對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和化膿性鏈球菌的小鼠有保護作用。在小鼠感染傷寒沙門氏桿菌或哥倫比亞SK病毒前,灌胃馬兜鈴酸能提高非特異性抗體。馬兜鈴酸給冷血動物腹腔註射或小鼠皮下註射,能明顯增強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活性,並能使註射氯黴素,氫潑尼松或環磷酰胺所致的豚鼠吞噬細胞的活性,從而增強機體的防禦機能,但對環磷酰胺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無效。

5.對腸胃道的作用:民間有用青木香治腹痛者,臨床上用其粗制劑,亦引起惡心、嘔吐及頭暈等副作用。青木香的催吐作用主要由於其中所含的醚溶性酸性成分所引起,精油亦能致吐,但作用較弱。此兩種成分皆不降壓,故精制後可消除此種副作用。精制浸膏對離體家兔腸管的運動無甚影響,對在位腸管(麻醉)、慢性腸痿(未麻醉)的腸運動,在靜脈註射時有輕度抑制現象;口服即使增加10倍的劑量,亦不引起抑制。

6.其它作用:青木香煎劑、流浸膏和鹽酸浸出液對小鼠有鎮靜作用。青木香醚溶液酸性部份對鴿和犬有催吐作用。其揮發油亦有催吐作用,但較弱。揮發油對豬蛔蟲有毒殺作用。

【毒性】青木香粗制劑之毒性較馬兜鈴略低,前者對小鼠腹腔註射之半數致死量為15.7g/kg,後者為14.3g/kg。以100%煎劑給兔靜脈註射,在1g/kg時可引起全身痙攣、瞳孔失大後小、肌肉松弛、呼吸抑制,最後心跳停止。精制浸膏較粗制流浸膏(即去除精油及醚溶性酸性成分後)毒性小5倍左右;前者之慢性毒性也很小,每日給小鼠精制浸膏相當生藥2g時,生長仍能繼續進行。小鼠靜脈註射木蘭花堿的半數致死量為20mg/kg,長期口服其10倍劑量,並無明顯的慢性毒性。青木香粗制劑給體重25g的小鼠口服0.6g,體重2kg的貓口服20-40g,均無死亡。100%煎劑給兔靜註1g/kg後,可發生全身痙攣、瞳孔先大後小、肌肉松弛、呼吸抑制、最後心跳停止。青木香粗制流浸膏有催吐作用,除去醚溶性酸性成分和揮發油後的精制浸膏,則不引起嘔吐反應,且毒性很小,每日2g(生藥)/kg,不影響幼鼠生長。木蘭花堿小鼠一次靜脈註射LD50為20mg/kg,長期口服l0倍LD50劑量,並無明顯的慢性毒性。馬兜鈴酸灌胃和靜脈註射的LD50為48.7和22.4mg/kg。

【鑒別】理化鑒別(l)取本品粉末1g,加0.5%鹽酸乙醇溶液7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用氨水調至中性,蒸幹,殘渣加5%鹽酸2ml溶解,l份滴加改良碘化鉍鉀溶液,產生檢紅色沈澱;另1份滴加碘化汞鉀試液,產生灰白色沈澱。(檢查生物堿)(2)薄層色譜取本品細粉2g,加甲醇10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蒸幹,殘渣用熱苯除去揮發油後,再用甲醇0.5ml,溶解作供試液。另取馬兜鈴酸A制成乙醇對照溶液,吸取二溶液點於同1塊矽膠G板上,以氯訪-丙酮-冰醋酸(8:5:o.1)為展開劑。取出晾幹,置日光下檢視,供試品色譜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處,顯相同顏色斑點。

【炮制】揀去雜質,分開大小條,用水浸泡,撈出,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幹燥。

【性味】辛;苦;性寒;小毒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行氣止痛,解毒消腫,平肝降壓。。主胸脅院腹疼痛,疝氣痛,腸炎,下痢腹痛,咳嗽痰喘,蛇蟲咬傷,癰腫疔瘡,濕疹,皮膚瘙癢,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研末,1.5-2g,每日2-3次。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磨汁塗。

【註意】

1.虛寒患者慎服。

2.《唐本草》:不可多服,吐利不止。

3.《本經逢原》:肺寒咳嗽,寒痰作喘,胃虛畏食人勿服,以其辛香走竄也。

【各家論述】

1.《本草求真》:青木香,諸書皆言可升可降,可吐可利。凡人感受惡毒,而致胸膈不快,則可用此上吐,以其氣辛而上達也。感受風濕,而見陰氣上逆,則可用此下降,以其苦能泄熱也。

2.《唐本草》:主積聚。諸毒熱腫、蛇毒,水摩為泥封之,日三、四;療疔腫大效。

3.《日華子本草》:治血氣。

4.《本草圖經》:治氣下膈,止刺痛。

5.《本草綱目》:利大腸。治頭風、瘙癢、禿瘡。

6.《本經逢原》:治癰腫,痰結、氣凝諸痛。

7.《醫林纂要》:治擊傷,解毒。

8.《會約醫鏡》:能散氣,故疝家必需。

9.《植物名實圖考》:清火毒,通滯氣。

10.《草木便方》:發表,除風。(治)風濕癱瘓,腰腳疼痛,跌打損傷。

11.《分類草藥性》:消飽脹,塗瘡毒。

12.《南京民間藥草》:治腹痛、胃氣痛。

13.《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腹痛,水瀉,魚鰍癥。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青木香相關圖片

青木香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青棉花藤葉  下一个:青皮>>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