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華本草 > 水莎草功效和作用

【拼音名】ShuǐSuōCǎo

【別名】三棱草

【來源】莎草科藨草屬植物扁稈荊三棱ScirpusplaniculmisFr.Schmidt,以塊莖入藥。8月采,洗凈曬幹。

【性味】苦,平。

【功能主治】止咳,破血,通經,行氣,消積,止痛。用於慢性氣管炎,癥瘕積聚,產後瘀阻腹痛;消化不良,閉經及一切氣血瘀滯、胸腹肋疼痛。

【用法用量】1~3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水莎草《*辭典》

【出處】河南

【拼音名】ShuǐSuōCǎo

【來源】為莎草科植物球形莎草的全草。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達120厘米。莖直立,上部三棱形。葉出自莖基部;線狀,長15~100厘米,寬3~9毫米,先端漸尖。苞片3~8,葉狀,長短不一,密集莖端;穗密集呈長卵形的復穗狀花序;穗梗長短不一;小穗軸稍具腆翅;鱗片相對排列呈二列狀,卵圓形或長卵圓形,先端不突出,背面有褐色條紋;最下面兩朵花不發育,上部為發育的兩性花,但最頂端1~3朵花不發宵,通常成熟後脫落;雄蕊3;柱頭3裂。小堅果長圓形,長約1毫米,成熟後為灰黑色。花期8~9月。

【生境分布】生於沼澤或濕土地區。分布東北、華北,南至山東和江蘇。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治慢性氣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

【附方】治慢性氣管炎:頭狀穗莎草二兩,大青葉一兩。水煎服。(河南中醫學院等《防治慢性氣管炎-水莎草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取全草進行粗提,制成片劑,每片0.3克,相當於原生藥10克。每次3~4片,日服3次,10天為一療程,可連服數療程。治療26例,其中重度9例,中度15例,輕度2例。服藥7療程後,近期控制10例,顯效12例,好轉3例,無效1例。對咳、痰二癥作用較好。服用2~4天後多數病人的粘液性痰變為稀薄的泡沫痰,痰量減少,咳嗽減輕,但對吐較多膿性痰的療效較差。治療中痰白細胞計數無明顯改變,三療程後灰黃膿性痰稍有增加,細菌培養除甲型鏈球菌消失外,肺炎球菌、流感桿菌的陽性率皆升高,提示本藥抑菌作用較差。服藥期間無不良副作用,少數病人訴口、咽發幹,無須特殊處理。

【摘錄】《*辭典》

水莎草《中華本草》

【出處】河南

【拼音名】ShuǐSuōCǎo

【英文名】HerbofGlomerateGalingale

【來源】

藥材基源:為莎草科植物聚穗莎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perusglomeratusL.

采收和儲藏:叢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幹。

【原形態】聚穗莎草,多年生草本,高50-90cm,具須根。稈散生,粗壯,鈍三棱形。葉片短於稈,寬4-8mm,葉鞘長,紅棕色。葉狀苞片3-4,長於花序。聚傘花序復出,穗狀花序無總花梗,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2cm,寬8-15mm,有多數小穗;小穗多列,排列極密,線狀披針形,稍扁,長5-10cm,寬1.5-2mm,有花8-16,小穗軸有白色透明的翅;鱗片排列疏松,卵狀長圓形,棕紅色,邊緣內卷,膜質,長約2mm,先端鈍,背面有不明顯的脈3-4;雄蕊3花藥長圓形;花柱3,柱頭3,較短。有小堅果長圓狀三棱形,長為鱗片的1/2,灰色,有網紋。花期8-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稻田、河岸、沼澤地、路旁陰濕草叢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及山西、河北、陜西、甘肅、江蘇、河南等地。

【藥理作用】

1.對呼吸系統的作用:水莎草幹浸膏及其1號提取物(水煎濃縮液,加乙醇發生沈澱,棄去沈澱,濾液濃縮制成),給小鼠灌胃,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酚紅法),但無止咳(小鼠氨水噴霧引咳法)及平喘作用(豚鼠組織胺噴霧引喘法)。

2.抗菌作用:煎劑、浸膏或1號提取物在試管內對流感桿菌、甲型鏈球菌、奈氏雙球菌、四聯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號提取物對肺炎球菌及大腸桿菌也有效。

【性味】味辛;微苦;性平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止咳化痰。主慢性支氣管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水莎草相關圖片

水莎草圖片來源GOOGLE自動搜索,僅供參考。

<< 上一个: 水榕木根  下一个:水蛇>>





使用條款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