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貴州草藥》
【拼音名】KǔGěGēn
【來源】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的根。夏、秋采收。
【原形態】
峨眉葛藤,又名:苦葛。
藤本。根粗大。莖長數米,被稀疏黃色長硬毛。三出復葉互生,具長柄;頂端小葉闊橢圓形或近於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或近於闊楔形,兩面被伏貼的白色長硬毛;兩側小葉斜闊卵形;托葉盾狀,橢圓形,小托葉狹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長7~20厘米,花多數;萼具4齒,萼齒披針形,均密被黃色短硬毛;花蝶形,紫紅色。莢果帶形,密被黃色長硬毛。花期7~8月。8月初開始結果。
【生境分布】生於草坡或灌木叢中。分布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性味】辛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透疹,生津止渴。
【附方】
①治麻疹不透:苦葛根、一枝黃花各五錢。煎水服。
②治吐血:苦葛根,見血飛、烏泡根、苦參根各五錢至一商。煨水服。
③治消渴癥:苦葛根二兩,胭脂花根一兩。煨水服。
④治白口瘡:鮮苦葛根(燒炭研末)、枯礬粉各五分。混勻搽口腔患處。
【摘錄】《*辭典》
苦葛根《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KǔGěGēn
【英文名】RootofOmeiMountainKudzuvine
【別名】峨眉葛藤、苦葛。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峨眉葛藤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uerariaomeiensisWangetTang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洗凈泥土,鮮用,或切片曬幹。
【原形態】峨眉葛藤藤本,長數大。莖枝被疏黃褐色長硬毛。三出復葉;托葉盾狀橢圓形,長約1cm,兩端鈍圓,小托葉狹披針形;葉柄長17-33cm;頂生小葉近圓形或闊橢圓形,長6-14cm,寬4-12cm,先端短尾狀漸尖,基部圓形功近闊楔形,上面被短柔毛。背機被絹質柔毛,兩側小葉斜闊卵形。總狀花序腋生,長20-32cm,花多數;小苞片披針形,被毛;萼齒4,披針形,最下面1齒最長,均被黃色短硬毛;花冠蝶形,紫紅色,長約1.5cm,旗瓣寬橢圓形,基部具爪和小耳,翼略短於旗瓣;雄蕊10,二體;子房被毛。莢果條形,密被黃色長硬毛,長6-7cm,寬約6mm。種子數粒。花期7-8,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0-900m的溝谷、草坡林下,或灌木叢中。
資源分布:分布於四川、貴州、雲南。
【性味】辛;苦;平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透疹;生津止渴。主感冒發熱;麻疹不透;消渴;吐血;口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60g。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搽。
【摘錄】《中華本草》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