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TàiYánɡZhēn
【來源】珠蘚科平珠蘚屬植物平珠蘚Plagiopusoederi(Gunn.)Limpr.,以全草入藥。四季可采,擠出水後陰幹。
【性味】淡,平。
【功能主治】鎮靜安驚。用於失眠心慌,癲癇。
【用法用量】2~3錢。
【備註】(1)並齒蘚Tetraplodonbryoides(Zoeg.)Lindb.,與前種功用相似,同等入藥。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太陽針《*辭典》
【出處】《陜西中草藥》
【拼音名】TàiYánɡZhēn
【來源】為珠蘚科植物平珠蘚的全草。全年可采收,擠出水後陰幹用。
【原形態】植物體密集呈大片墊狀群落,高3~10厘米,上部綠色,下部黃棕色。莖直立,又狀分枝,全部密被假根,橫切面呈三角形。葉披針形,具長尖,邊緣有雙列銳齒,中肋強,在葉尖部消失,近尖端有鋸齒。蒴柄紫紅色,長約1厘米;孢蒴直立,近卵形,棕色。
【生境分布】生於高山石灰巖上。分布新疆、陜西,雲南、四川等地。
【性味】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鎮靜安神。治心慌心煩,癇癥,中風不語。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
【附方】治心慌心煩:太陽針、石豇豆各一至二錢,白糖為引,水煎服。
【摘錄】《*辭典》
太陽針《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出處】出自《陜西中草藥》。壺蘚科植物並齒蘚Tetraplodonbryoides(Zoeg.)Lindb.與平珠蘚功用相同。葉為寬倒卵形,內凹,基部漸狹,頂部具細長尖,全緣,中肋突出或成尾狀尖。孢蒴圓筒形,壺部小,臺部肥大長於壺部,黃棕色。蒴齒單層。蒴蓋鈍圓錐形。蒴帽圓錐狀鐘形,一側開裂。分布於內蒙古大興安嶺和陜西太白山等山地,常生於鳥糞土上或腐敗動物屍體上。
【拼音名】TàiYánɡZhēn
【英文名】annotinumPlagiopus
【來源】
藥材基源:為珠蘚科植物平珠蘚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agiopusoederi(Brid.)Limpr.[BartramiaoederiBrid.]
采收和儲藏:全年可采收,擠出水後陰幹用。
【原形態】平珠蘚,植物體密集呈大片墊狀群落,高3-10cm,上部綠色,下部黃棕色。莖直立,叉狀分枝,全部密被假根,橫切面呈三角形。葉披針形,具長尖,邊緣有雙列銳齒,中肋強,在葉尖部消失,近尖端有鋸齒。蒴柄紫紅色,長約1cm;孢蒴直立,近卵形,棕色。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流水或滴水石壁上或沼澤地。春秋季習見。
資源分布:分布吉林、遼寧、內蒙古、青海、新疆、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廣東、雲南、四川、西藏等地。
【性味】淡;平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鎮靜安神。主心慌;心煩;癇癥;中風不語;心悸;失眠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注:此中藥方劑來源于網路收集,使用前請咨詢專業醫生。
© CopyRight 2024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